指南者留学学长说:从摆烂到逆袭,我拿多所名校 offer 仍盼 NUS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9:00 1

摘要:和多数经历高中高压的学生一样,我带着高考后劲进入大学,轻信 “上大学就轻松” 的说法,在无人监督的大一彻底摆烂:每天宿舍打游戏、演舞台剧、打篮球赛,偶尔逃课,只做考四六级这类短期计划,对长远未来避而不谈。最终大一下成绩排名中下,大学八分之一时光潦草收场。

一、留学契机


和多数经历高中高压的学生一样,我带着高考后劲进入大学,轻信 “上大学就轻松” 的说法,在无人监督的大一彻底摆烂:每天宿舍打游戏、演舞台剧、打篮球赛,偶尔逃课,只做考四六级这类短期计划,对长远未来避而不谈。最终大一下成绩排名中下,大学八分之一时光潦草收场。

突发的疫情打破了玩乐节奏,居家网课的空闲让我不得不直面过去与未来:高考失利后,我踩着最低分数线进 211,同班多是 “失意人”,新鲜感褪去后,“是否真的释怀” 的疑问反复浮现,舍友一句 “我们都是十八岁自己的傀儡” 更让我警醒。厌倦逃避的我,想为自己 “复仇”、重新证明价值,升学目标逐渐清晰。而网课期间专注度提升带来的成绩进步,也让我摸到了升学门槛,坚定了尝试的想法。

后来,凭借学生组织任职的机会,我主动采访院内优秀学长学姐,获取保研与出国读研的申请条件、信息渠道等关键信息,搭建起初步升学框架,最终确定 “保研 + 出国” 两手准备的道路。在择校时,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往届去向、就业便捷度与专业契合度,选择新港英赛道,尤其倾向新加坡 —— 不仅因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共建)的成长背景,更因初中交换时参观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早已对其学术氛围心生憧憬;同时,我还发现新加坡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分校(TUM-Asia),其小而精的两年制项目与区位优势,也让我十分中意。


二、申请过程


确定方向后,我开始全力提升竞争力。绩点作为硬性条件,我花近两年时间从 3.9 提升并稳定到 3.9;软背景方面,大一就尝试竞赛与科研,初期跟着学长学姐做简单项目 “试错”,后来逐渐积累经验,从宽泛参与人文社科、创新创业竞赛,到大三集中发力专业相关领域:拿下 “链战风云”“易木杯” 等供应链实战竞赛成果,基于社会实践发表苏南地区物流研究相关内容,还首次独当一面参加 MatherCup 数学建模竞赛,既提升专业能力,也掌握了行业信息与软件技能。大三结尾,权衡自身情况后,我放弃保研,选择出国,并在暑期进入大厂实习,进一步丰富软背景。


2024 年 6 月初,我与指南者老师密切配合,基本完善文书,暑假前完成学术推荐信,暑期又补充竞赛成果与实习经历;仅延迟了 TUM-Asia 的申请,因需办理德国 APS 认证(需学校原件、公证及大使馆笔试面试)。9 月初,我在等待公证文件时,港中文开放申请,当即投递;不久后顺利通过 APS 认证,补全了申请竞争力的最后一块拼图。前两个月,申请生活围绕投递、转发推荐信与准备面试展开,平淡却充实。

10 月初,我在准备帝国理工学院(IC)面试时,意外收到港中文 offer—— 成为全网较早拿到该 offer 的人,两年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但喜悦过后,是近两个月的 “静默期”:官网进度始终显示 “processing”,同届同学陆续获 offer,我陷入自我怀疑。直到偶然看到付航脱口秀,“靠外在评价证明自己太脆弱,自我认可才是成长” 的观点点醒我,我重新调整心态,继续提升自我并理性收集项目信息。12 月至次年 1 月,港大、IC offer 陆续到来;年前,我模仿指南者老师写的 “love letter” 给 TUM-Asia,表达兴趣并提及其他 offer 截止日期,除夕前竟收到带 9900 新币奖学金 + 1000 新币早鸟优惠的 TUM-Asia offer。目前,我已为 TUM-Asia 留位,但仍在等待 NUS 消息,纠结于 NUS 名校光环与 TUM-Asia 高性价比之间。

来源:运运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