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医药板块的人最近肯定被一组数据惊到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直接冲破660亿美元,眼看就要追上2024年一整年的规模;更狠的是,有龙头企业的海外收入增速飙到185%,这放在五六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关注医药板块的人最近肯定被一组数据惊到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直接冲破660亿美元,眼看就要追上2024年一整年的规模;更狠的是,有龙头企业的海外收入增速飙到185%,这放在五六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搁以前,中国创新药出海就是“小打小闹”——要么把非核心的药卖给外企,要么只能挤进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想敲开欧美主流市场的大门比登天还难。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不仅能和辉瑞、默沙东这些全球医药巨头平起平坐谈合作,还能把核心药品的海外权益卖出几十亿美元的高价,甚至有药在欧美卖得比国内还好。
这波出海热潮里,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科伦药业三家的动作最抢眼,每家手里都攥着能打的“王牌”,也砸了不少真金白银搞全球化。但“药王”的宝座从来不是看短期热闹,得拼真本事。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说,先搞懂出海为啥突然火了,再看看这三家各自的底气和短板,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一、不是运气爆棚!出海狂飙的底层逻辑藏着三个“推力”
创新药出海能成气候,绝不是碰运气,而是国内研发、全球需求、政策支持三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缺一个都不行。
首先是国内研发“攒够了硬实力”。这十年药企砸在研发上的钱没白花,现在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20%,2024年本土企业的活跃研发管线更是达到3575个,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尤其是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这些前沿领域,咱们的进度已经能跟全球同步,甚至在某些细分方向领跑——全球60%-70%的新ADC项目都在中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其次是全球市场“正缺好药”。现在全球医药行业正面临“专利悬崖”的大难题:2023年到2028年,原研药专利到期留下的市场缺口高达3540亿美元,占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32%。专利一到期,仿制药就会蜂拥而入,原研药销售额第二年往往就跌超60%,巨头们急着找优质创新药填补空白。而中国创新药“临床数据扎实、性价比高”,刚好接住了这个需求,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早就用数据征服了市场,成了外企争抢的“香饽饽”。
最后是政策“搭好了桥”。国内这边,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把新药上市时间从五六年缩短到两三年;专利链接制度能保障创新回报,不让仿制药提前抢市场;港交所18A、科创板这些渠道,让药企有钱持续砸研发。国际上,中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后,咱们的临床数据能被欧美认可,不用重复做试验,大大降低了出海成本。这些条件凑齐了,出海自然顺风顺水。
二、三大龙头拆解:各有王牌,短板也藏不住
1. 恒瑞医药:“家大业大”的稳健派,靠广度打天下
恒瑞作为国内创新药的“老大哥”,最大的优势就是“家底厚”——管线广、商业化强,还有成熟的研发体系。2024年它的研发投入就有89.9亿元,占营收的23.8%,累计投入超460亿元,这力度在国内没几家能比。
从出海成绩看,恒瑞走得很稳:2024年完成13笔对外授权交易,潜在总交易额约140亿美元;2025年更是接连和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它的合作模式很聪明,不是简单“一卖了之”,而是搞“NewCo(新公司)”模式——既能拿首付款,还能通过持股、销售分成参与长期收益,相当于跟外企“合伙做生意”,能持续分利润。
管线布局上,恒瑞覆盖了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好几个在研品种。比如肿瘤领域的PD-1抑制剂、ADC药物,都是全球热门方向。这种“多领域撒网”的策略,既能满足不同海外市场的需求,也能分散风险——就算某个药出海不顺,其他的还能顶上。
但恒瑞的短板也很明显:缺“全球首创(FIC)”品种。它的管线里大多是“同类最优(BIC)”或“me-too”品种,虽然需求大,但竞争也激烈。比如它的PD-1抑制剂,海外市场早就有帕博利珠单抗这些“前辈”,想抢份额得靠更强的临床优势或更低的价格。另外,它的海外商业化团队还在搭建,目前主要靠外企推广,长期来看,自主话语权不足可能影响利润和市场控制。
2. 百济神州:“专精特新”的突破派,靠单品打透全球
和恒瑞的“广度”不同,百济神州走的是“深度”路线——死磕肿瘤领域,靠单个重磅药打透全球市场,全球化能力在国内药企里算顶尖的,说是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标杆一点不夸张。
它的核心王牌就是泽布替尼,这款BTK抑制剂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太亮眼了: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35亿美元,其中海外占比超80%,还被写进了美国NCCN指南、欧洲ESMO指南,成了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一线用药。能在欧美和强生的伊布替尼正面硬刚还抢走份额,足以说明它的临床实力。
更难得的是,百济神州很早就布局全球化,在欧美有自己的商业化团队,能直接对接当地医院、药房和医保机构,不用看外企脸色。自主推广虽然前期砸钱多,但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利润空间也更大,这在国内药企里非常罕见。除了泽布替尼,它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ADC药物ZW49也已经进入全球临床试验,后续动力挺足。
不过百济神州的风险也突出:太依赖单一品种。目前泽布替尼贡献了绝大部分海外收入,如果将来出现更牛的竞品,或者专利到期,业绩很可能受影响。而且它的研发投入高得吓人,2024年超120亿元,虽然能撑管线推进,但公司至今还没盈利。“药王”得看长期赚钱能力,这一点百济还得用时间证明。
3. 科伦药业:“后起之秀”的黑马,靠ADC弯道超车
科伦药业以前主要做仿制药,近几年靠ADC管线“弯道超车”,成了创新药出海的黑马。它的优势很明确:ADC领域的技术壁垒和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ADC药物是现在全球最火的赛道,科伦一下布局了10多款,覆盖乳腺癌、胃癌、肺癌等多个适应症,不少还是“全球首创”或“中国首创”。比如它的SKB264(靶向TROP2的ADC),临床数据显示对晚期实体瘤有效率很高,2024年和默沙东合作时,授权金额超110亿美元,直接刷新了国内ADC管线的出海纪录。
科伦的另一张王牌是“成本控制”。作为仿制药出身的企业,它在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上摸爬了十几年,能把ADC药物的生产成本压得很低。这在海外市场太有竞争力了——欧美药企的ADC药价格高得吓人,科伦的药如果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价,肯定更受医保和患者欢迎。
但科伦的短板也很致命:创新药出海经验不足。以前主要做仿制药出口,在创新药的全球临床试验设计、海外监管沟通、商业化推广上,比恒瑞、百济差了一大截。虽然和默沙东合作能借对方的资源,但长期依赖外企推广,会失去市场控制权,利润分成也会被压。更关键的是,它的ADC管线大多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上市还有段时间,能不能变成真金白银,还是未知数。
三、谁能成“药王”?三个硬指标定输赢
看完三家的情况,可能有人问:到底谁能当“药王”?其实没有绝对答案,但有三个硬指标能判断长期潜力,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个指标是FIC/BIC品种的数量。现在海外市场不缺“me-too”药物,只有能解决现有疗法搞不定的问题、有突破性疗效的FIC(全球首创)或BIC(同类最优)药,才能长期霸占市场。从这一点看,科伦的ADC管线有FIC潜力,百济的泽布替尼是BIC标杆,恒瑞则需要加快FIC布局,不然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第二个指标是全球商业化能力。药再好,卖不出去也白搭。百济神州有自建的海外团队,这是它的核心优势;恒瑞正在补这块短板,要是能把国内的商业化经验复制到海外,潜力很大;科伦目前还得靠外企,短期内很难自主掌控市场,这是它最大的软肋。毕竟“药王”得自己能把药卖到全球每个角落,不能总当“供应商”。
第三个指标是持续盈利的能力。研发烧钱是常态,但“药王”必须能把研发投入转化为稳定利润。恒瑞有成熟的盈利模式,能靠现有产品反哺研发;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经开始大规模赚钱,只要控制好成本,盈利只是时间问题;科伦的ADC管线还没上市,短期要靠仿制药业务输血,盈利压力比前两家大。
四、不止“药王”之争,更见中国创新底气
其实不管谁最终坐上“药王”宝座,这波创新药出海狂飙都已经意义非凡。从以前“跟跑”仿制药,到现在“并跑”甚至“领跑”创新药,背后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与创新导向的大转变,这也是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要实现的核心目标之一。
2025年上半年海外授权交易额超去年全年的成绩,不仅让药企赚到了钱,更让中国的医药研发实力获得了全球认可。而这种认可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合作机会,还有国内患者能用上更先进的药——药企出海赚了钱,会投入更多研发,形成“研发-盈利-再研发”的良性循环,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普通人。
而且这波热潮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比如做医药研发外包的CXO行业,就因为创新药研发和出海需求大增,迎来了确定性机会。可以说,创新药出海不是单个企业的胜利,而是中国医药产业整体升级的缩影。
回到开头的问题:三大龙头谁能成“药王”?或许5年后才能有明确答案。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恒瑞的稳健、百济的突破、科伦的创新,都在推动中国创新药从“中国造”走向“全球用”。这场竞争没有输家,因为每一步前进,都是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证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谁是最终赢家,更该看到的是:中国药企已经能靠真本事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而这种实力,终将变成咱们看病吃药时更足的底气。这波185%的暴涨,涨的是企业的收入,更是中国创新的信心。
来源:安逸菠萝nIGe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