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彩花鸟纹十棱执壶壶体分作十面,每面绘有不同花鸟,展现出台阁园林情趣;素三彩鱼形执壶则壶体是鱼的形状,茶柄为水波流的形状,有种鱼儿在水波中游动的感觉……10月10日上午,由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瀹茗承韵——清代茶器与饮茶文化特展”开幕。114件精美展品,串联
五彩花鸟纹十棱执壶壶体分作十面,每面绘有不同花鸟,展现出台阁园林情趣;素三彩鱼形执壶则壶体是鱼的形状,茶柄为水波流的形状,有种鱼儿在水波中游动的感觉……10月10日上午,由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瀹茗承韵——清代茶器与饮茶文化特展”开幕。114件精美展品,串联起茶道与医道,从倒流壶到提梁壶,从茶碾到茶罐,每件展品都成为解码清代饮茶文化与中医药智慧的钥匙。
有意邀约朋友一同观展的你,是否还在踌躇展览名字的正确读法?瀹茗读作yuè míng,意为煮茶。瀹茗法也是明清时期主流的泡茶法之一。无论你是否念对,这个开在中医药博物馆中的茶器展,显然会与一般展览有所不同。
蓝韶清:何为“茶为万病之药”?
为何要在中医药博物馆举办茶器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蕴含着‘茶为万病之药’的智慧。”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名誉馆长蓝韶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哲学层面上讲,这句话中所讲述的药,并非《药典》或《药品标准》里规定的药,而是能够纠正人体偏性的药。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如果某种物质或做法能够纠偏,治好你的不舒服,它就是一种药。”
“茶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从茶的器具、功用和方式来看,体现了中医生活化的一面。尤其在长江流域地区,喝茶实际上既是中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两者都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蓝韶清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茶器与茶文化展,也是一次关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展览。
共建人文湾区,探寻以茶养生智慧
现场,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陈邵峰从“共建人文湾区”战略高度肯定了特展的价值。他表示:“本次展览以湾区民众高度认同的茶文化为核心,以清代茶器为载体,通过雅俗共赏的展陈形式,既能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价值认同,纵深推进人文湾区建设,也将丰富广东行业博物馆的展陈体系,助力构建类型多元、主题丰富的现代博物馆生态。”
据悉,本次特展即日起至6月20日,为期近9个月,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二楼博雅厅展出,通过清代茶器的系统性展示,全面梳理中医药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脉络。观众可透过茶器的材质、纹饰与功能,探寻古人“以茶养生”的健康智慧,感受“茶与医”在生活哲学中的深度共鸣。
潘荣辉捐赠现代茶座隔屏四组
本次特展得到收藏家潘荣辉先生鼎力支持,无偿借展70余件(套)清代精美茶具,并现场分享了自己与茶器结缘的历程。活动中,他还向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无偿捐赠现代茶座隔屏四组,杨蔚副馆长代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
开展首日,策展人张永慧与藏家潘荣辉亲自导赏,围绕展览“茶源·医道”“器韵·匠心”“茶境·人生”的叙事框架,详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工艺细节与文化内涵。开幕仪式上,广州中医药大学江蓠汉服社同学们带来《霓裳一梦》汉服表演。非遗项目广州茶艺海珠区传承人徐玉娴现场演绎岭南插花与传统茶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文、图|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王雯燕 通讯员 广中宣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