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描绘了具体路线图。
王济川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描绘了具体路线图。
乡村,作为农耕文明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艺术是不可或缺的滋养源泉。浙江嘉兴胜丰村的农民画、福建屏南龙潭村的古村活化实践早已印证,当艺术扎根乡土,便能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在广袤田野上绘就宜居宜业的新时代文明画卷。
艺术之美正在重塑乡村的精神图谱,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层转变。在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村民用废弃农具创作的雕塑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智慧;重庆北碚柳荫镇的“村社艺术·柳荫计划”,将废弃粮仓改造成精神艺库,吸引游客年均超5万人次;浙江余东村300多位农民画师用画笔记录生活,艺术不再是触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成为村民表达情感、传承记忆的载体。当80岁老人在村晚舞台上唱起自编的渔歌,当孩子们在非遗工坊里学习油纸伞制作,文化认同正顺着艺术的脉络,在村民指尖与心间悄然生长。
艺术之力的撬动,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四川宣汉毕城村每年举办的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蓬勃发展。这种“艺术+”模式创造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发展范式的革新。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村落成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IP,吸引着年轻人带着创意回归,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文化复兴”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不仅解决了乡村发展的“人才荒”与“产业单”问题,更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同时,艺术的滋养让乡村文明根系更加深厚。从农妇用诗歌书写灶台烟火,到千年智慧在田间地头以京剧、快书的形式传唱,艺术让乡村治理找到了最温暖的注脚。当村民自发组建护河队守护生态,当乡贤捐资建设村史馆记录乡愁,乡村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而成为了情感与记忆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构建,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江南水乡到塞外边陲,从传统村落到新兴集镇,艺术正在以最鲜活的姿态融入乡村肌理。未来期待看到更多艺术乡建样本能够涌现,让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让每一个村庄都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激发创新活力的精神家园。如此,乡村的振兴之路,必将因艺术的点缀而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