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正国级,妈妈副国级,她却扎身北大荒,把一辈子献给了农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9:20 1

摘要:她的爸爸李富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在党内拥有很高的地位。

有人说命运从来都是不公平的,好的家庭背景会让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运气本来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如果这么说的话,李特特绝对是一个幸运儿。

她的爸爸李富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在党内拥有很高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是正国级领导人。

李特特的妈妈蔡畅也非常了不起,她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是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和毛主席、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关系非常好,周总理见了她都要称呼一声蔡大姐。

新中国成立后蔡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是妥妥的副国级干部。

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李特特享受到优渥的特权生活,反而让她还未出生就遭遇了坎坷的命运。

蔡畅、李富春

因为母亲蔡畅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把革命事业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李特特生下来以后,一直都是跟随着外婆长大的。

直到1928年,5岁的李特特跟着外婆来到上海,这才和妈妈蔡畅生活到了一起。

当时上海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躲避敌人的耳目,蔡畅这个中共重要人物需要经常转移住处。

所以那段母女相聚的日子并不温馨,倒是充满了动荡和不可预知的危险。

1931年,上海的形势进一步恶化,蔡畅和李富春夫妇被转移到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工作。

刚满8岁的李特特再一次和父母分别,回到了湖南老家。

已经非常懂事的李特特知道爸爸妈妈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所以她没有哭闹,乖乖的接受了安排。

但她不知道这一别就是整整七年的时光,等再一次见到父母的时候,曾经懵懂的小姑娘已经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15岁少女。

1938年夏天,在组织的安排下李特特来到当时还叫迪化的乌鲁木齐,终于再次见到了母亲的身影。

可相逢还没有几天,都来不及培养熟悉感,母亲蔡畅就动身前往了苏联。

按照原本的计划,李特特等一批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子女也都要去苏联,进入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

但由于出国的手续问题,他们的行程一直被拖延到了十月份,从中苏边境绕道阿拉木图,最后才好不容易抵达莫斯科。

到了相对安全的苏联李特特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坚强的女孩。

一场看似普通的意外再一次让她陷入到了死亡的威胁中。

从小就学会独立的李特特非常要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落在人后。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李特特和国际儿童院一些年纪大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那是一段特别艰苦的日子,学员们每天五点多起床,要负重二三十公斤完成九十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

这对17岁的李特特是一个异常艰巨的挑战,一开始她根本就适应不了训练的强度。

为了不让自己拖大家的后腿,李特特每天主动加练,不把自己累的筋疲力尽绝对不罢休。

中国人只要真正狠起来,是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的。

李特特在国际儿童院

在李特特自虐般的疯狂训练下,她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蜕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战士,还获得了“轻机关枪手”荣誉证书。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李特特主动申请到医院帮忙护理伤员,并和莫斯科人民一起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低温挖掘反坦克战壕。

就算是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李特特依旧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1944年战火的硝烟刚刚散去,她便考上了莫斯科名校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李特特只在大学待了半年,就进入了苏联广播事业局,专门负责对华广播和校对工作。

这份工作很累,每天李特特都需要忙到半夜,但看到祖国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曙光,她就感觉不到任何的疲惫,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李特特挖战壕时的情景

由于长时间处在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还经常熬夜,李特特的体重暴减,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频繁感冒。

身边的人都劝她去看看医生,好好休息休息,健康最重要。

但年轻的李特特从来都不把这种小病放在心上。

1947年盛夏的一天,身体有些不舒服的李特特受邀前往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夫妇家中做客。

聊天的过程中鲍罗廷的夫人发现李特特脸色通红,整个人状态看上去非常差。

感觉到不对的她赶紧把李特特带进了卧室检查,发现李特特不但发起了高烧,身上还出现了大片的红红斑。

这个时候李特特已经出现了昏迷的症状,夫妻二人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

医生经过抽血化验,确诊李特特患上了一种名叫斑疹伤寒的恶性疾病。

这个病很危险,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对症的治疗,死亡率非常高。

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李特特侥幸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但却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

病毒对神经造成的伤害让她的思维和语言无法同步,就连简单的数数都做不到脱口而出,脑子里面想好的数字必须停顿好几秒才能够说出来。

这种情况是无法根治的,对李特特以后的人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身体上的创伤并没有击倒这个已经24岁的中国姑娘,病好了之后她积极的面对生活,在异国他乡开启了一段甜蜜的婚姻。

1952年,29岁的李特特从苏联季米里亚捷农学院毕业,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祖国。

当时她的父母都已经是新中国政府的高级干部。

但不管是李特特自己,还是李富春蔡畅夫妇,都没有想过要用人民赋予的权利给自家人谋取福利。

不但如此没有享受任何特权,1954年的时候,李特特主动放弃了在北京的体面工作,抱着自己刚刚满月的二儿子,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一头扎进了北大荒。

现如今的北大荒遍地良田,是黑龙江乃至整个中国最著名的粮仓之一。

但在当年,这片荒原完全就是一处人迹罕至,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流放之地”。

很多人都劝李特特尽快回北京去,因为这地方吃不好住不好,大人孩子都要遭罪。

李特特笑着婉拒了这些好心人,表示这点苦和当年父辈们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就这样她近乎执拗的在北大荒坚持工作了整整4年。

四年的时间里面李特特走遍了北大荒的每一片土地,一边进行土壤分析,一边培育适合当地的农作物种子。

日复一日的风里来雨里去让李特特看上去老了不少,真的就像个老农一样,完全看不出一点高干子弟的模样。

在她和众多农业研究人员的努力下,荒地变成了良田,北大荒人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1957年,饱经风霜的李特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北京,进入了农科院原子能所工作。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是一片空白。

为了尽快让原子能应运到农业生产中,掌握了丰富俄语知识的李特特搜集了大量苏联原子能应用的资料和书籍,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资料库。

长时间忙于工作让李特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交流越来越少。

按说这种事情只要夫妻双方愿意花时间去交流解决起来并不难。

但一心扑在国家建设上的李特特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这些琐事。

资料库刚一建好,她就丢下孩子一个人到新疆戈壁滩上去做核效能研究。

虽然成长的过程里面母亲的陪伴并不多,但李特特的行事风格和母亲简直一模一样,都是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1988年,65岁的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为国奉献的脚步。

年近古稀的她投身祖国的扶贫事业,深入基层去了解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倾尽所能帮助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百姓。

为了筹款给贫困地区修路架桥,一生好强从来没有享受过特权,没有动用过父辈关系的李特特不惜拉下脸面去找父亲曾经的下属。

在她的身上,担当和奉献有了最直观的体现。

2021年2月16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家庭特别、经历特别、性格特别,人如其名的李特特走完了自己97年的人生,在北京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来源:珺瑶婉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