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濮阳广播电视台旗下账号“濮达天下”报道:从7 月 27 日释永信被带走调查通报发布到 9 月 30 日的 65 天里,释永信案件调查有了新进展,已有超过 10 名核心关联人员被陆续带走协助调查。
10月11日,濮阳广播电视台旗下账号“濮达天下”报道:从7 月 27 日释永信被带走调查通报发布到 9 月 30 日的 65 天里,释永信案件调查有了新进展,已有超过 10 名核心关联人员被陆续带走协助调查。
“濮达天下”报道中透露, 此次被带走协助调查的人员构成,打破了外界对案件边界的既有认知:直系亲属、寺院企业负责人、关联酒店管理人员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同步涉案,印证了调查人员梳理出的分工闭环 —— 寺院内部人员掌控 “功德箱入口”,企业高管主导 “资金流转出口”,酒店团队维系 “利益勾兑场景”,而官员则打通 “权力审批关口”。这种精密分工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历经数十年渗透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调查发现,1997 年商标注册已埋下伏笔。666 个商标覆盖衣食住行全行业的布局,远超宗教文化保护的合理范畴,更像是商业帝国的圈地运动。
2008 年成立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 100 万元注册资本撬动 8000 万元投资的运作模式,违背基本商业逻辑,却成为利益输送的关键枢纽。
释永信直接控股的 18 家企业横跨旅游、投资、演艺等领域,甚至涉足高速公路开发这类特殊行业,早已突破宗教活动场所的运营底线。
调查还发现,寺庙的资金流转隐蔽性极强。信众投入功德箱的善款,经小额注册公司 “洗白” 后流入大型企业账户,最终用于投资置业,而账本中 “项目经费”“文化推广费” 等模糊表述,成为掩盖资金去向的遮羞布。
对于年旅游总收入高达 12 亿元的核心资产,少林寺既未公开门票分成的执行明细,也未发布财务报告,所谓 “70% 用于寺院建设、20% 用于僧人生活、10% 用于慈善” 的承诺,沦为无法兑现的空谈。
“圈子化” 管理则为利益网络提供了保护层。释永信将亲属与熟人安插在寺庙办公室主任、关联酒店总经理等核心岗位,形成 “外人难进、内事不泄” 的封闭体系。曾有酒店员工透露,重要接待需向释永信直接汇报,核心财务数据仅限少数人接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外部监督形同虚设,为利益输送打开了方便之门。
释永信案件的进展,不仅是对个体违规行为的追责,更是对宗教商业化乱象的一次集中整治。当 “少林” 这个文化符号剥离了商业泡沫与利益纠缠,才能真正回归其精神内核。
这起案件带给我们的终极启示是:宗教的价值在于心灵引导与文化传承,任何试图将宗教沦为利益筹码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与信仰的拷问。
来源:闭着眼睛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