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到访绍兴古城,念念不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8:25 1

摘要:北京时间10月9日晚,瑞典文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颁奖词称,“他那富有感染力与远见卓识的作品,在末日般的恐惧之中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北京时间10月9日晚,瑞典文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颁奖词称,“他那富有感染力与远见卓识的作品,在末日般的恐惧之中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这位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个非常陌生的作家,其实,他在世界文坛上已经驻足了很久,也来过中国很多次,他不仅是李白的“迷弟”,与绍兴也有着深刻的渊源。

1991年,他以记者身份来过中国,迷上了中国文化,回匈牙利后,他吃中餐、听京剧、读《道德经》、崇拜李白。1998年8月,他在中国旅行一个月,沿着李白足迹,走了近十座城市,并基于这些经历写作了《库伦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Urga)《天下的毁灭与悲哀》(Destruction and Sorrow Beneath the Heavens)两本书。其中《天下的毁灭与悲哀》第二单元是覆盖绍兴、南京、镇江、杭州等地的南方之游,他在绍兴辨识出“明清时期的生活痕迹”,在兰亭、鲁迅故居等地徘徊,甚至因熟悉感产生“他乡遇故知”的意外共鸣。在大善寺,他不断寻找文化存续的证据,也在与诗人西川、唐晓渡的对话中,探讨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在书中,他透过主人公施泰因写下,光是想到“笼罩在他头顶的天空,与李太白以及所有中国古典诗歌、所有中国传统头顶的天空是一样的”,便感到一丝安慰。但他随即自问:“他们头顶的天空真的还是同一片吗?

“中国人今天还在呵护古人留下的一切吗?”在《天下的毁灭与悲哀》中,拉斯洛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拉斯洛到访过的大善塔,静静地矗立在绍兴城市中心。如今寺院湮灭于历史尘埃,但塔依旧挺拔,成为绍兴“城址未变,格局依旧”的活见证。今天,塔影之下,城市广场喷泉跃动、人群熙攘。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共生,这种“变与不变”的张力,是绍兴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如何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守护它的“根”与“魂”?

绍兴的答案,写在时间的长卷里。自198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这座城市便开启了系统性的保护之路。从1986年历史街区概念的提出,到1998年首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炉,再到2001年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双批复,绍兴摸索出“能保则保”的“绍兴模式”,成为全国首创。

新世纪拉开序章,城市向北发展,为古城“留白”,也为人文“存根”。二十年来,绍兴古城几乎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仅是建筑,更是生活本身。

“人走还是人留?”绍兴选择留下生活。街区不改肌理,民居不迁原民,“保护第一、最小干预”成为共识。2019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绍兴大厦、海港大酒店、王朝大酒店相继拆除,蕺山、塔山、书圣故里重新显露真容。

与此同时,徐渭艺术馆、浙东运河博物馆等新生的文化地标人气汇聚,亭山遗址、稽中遗址等沉睡的考古遗址苏醒现身。

如今,鲁迅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遥相呼应;仓桥直街、八字桥、西小河等八大历史街区共生共荣。老街不老,它活在居民的日常里,活在100多个被改造的老旧小区中,活在3.3万户人家的灯火中。

一条仓桥直街,不过1.5公里,却聚集了30多家非遗店铺。黄酒、越医、铜雕……千年技艺仍在呼吸。儿童公园焕新、绍兴剧院升级,低空经济、特色演艺、茶饮小吃等新业态悄然生长,形成“文化引流—业态增值—体验升级”的良性循环。

大运河穿城而过,将绍兴推向世界。这座城,以其浓郁的江南气韵、中国风度与国际品质,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是的,中国人还在呵护古人留下的一切。

他们头顶的天空,也还是同一片。

这是绍兴,对拉斯洛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回答。

新闻多看点

当班小布:季建明

记者 厉燕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来源:绍兴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