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角色,对ADHD孩子分别有什么影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19:24 3

摘要:”——昨晚,北京一位三年级多动症娃的家长群,一句话炸出五百条+1。导火索是老师发的那张课堂纪律表:同一排六个孩子,五个有爸爸陪踢球,唯独小宇栏里写着“妈妈未到”。

“又是妈妈请假带去康复,爸爸人呢?

”——昨晚,北京一位三年级多动症娃的家长群,一句话炸出五百条+1。导火索是老师发的那张课堂纪律表:同一排六个孩子,五个有爸爸陪踢球,唯独小宇栏里写着“妈妈未到”。

大家瞬间共情:爸爸隐身,妈妈崩溃,娃的症状原地打转。

我盯着屏幕,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陪不陪的小事,分明是娃能不能好起来的分水岭。

剑桥去年给出的硬数字够直白:爸爸一周凑够15小时,娃的注意力缺口能往回缩42%。15小时,拆成每天两小时,不过少刷几段短视频。

可现实是,很多爸爸连周末都排给加班和钓鱼。

问题出在哪?

不是爸爸懒,是没人告诉他“怎么陪”才作数。

多动症娃最怕无序,爸爸擅长的规则游戏正好对症下药。

拿球赛举例:越位要吹哨,边界要出界,娃在跑来跑去里把“停”“等”“看”刻进肌肉记忆,比妈妈反复吼“你别乱动”高效十倍。

美国儿科学会今年又补一刀:爸妈混搭的CPC模式,复发率直接砍37%。

翻译成人话就是,爸爸负责立铁规,妈妈负责温柔盯,娃的脑袋才不会一会儿被吼懵,一会儿被宠飘。

北京朝阳公园上周开了家“爸爸力”体验站,我带娃去凑了热闹。

现场给每位老爸发一张任务卡:五局三胜的飞盘,输的一方做十个波比。

娃为了赢,居然主动把外套脱掉叠好——这是他平时写作业都找不到的“持续注意力”。

旁边教练一句总结让我秒懂:爸爸把“纪律”玩成“游戏”,娃把“规则”吃成“习惯”。

有人担心,爸爸上阵会不会又变成“狼爸”。

其实恰恰相反,多动症娃需要的第一件事是“放电”,第二件才是“立墙”。

爸爸带娃跑完三公里,娃大脑里分泌的多巴胺刚好够他安静坐半小时。

妈妈这时候再拉去写作业,崩溃概率腰斩。

上海精卫中心统计过,父亲参与户外后,母亲情绪失控次数从每周4.3次降到1.1次。

妈妈喘口气,家里少一顿吼,娃少一次情绪炸,良性循环就这么简单。

那爸爸要是实在抽不出15小时怎么办?

把碎片时间拼成“高密度”也行。

早高峰送学路上玩“红灯停绿灯行”,晚饭后来一场客厅摔跤赛,周末上午一次定向徒步,三块拼一起就凑够数。

关键让娃感受到:规则是爸爸也在遵守的,不是专门用来卡他的。

北京西城的互助小组里,一位IT老爸把代码里的“if…then…”翻译成“如果作业写完,then可以玩Switch”,娃秒懂,一周就改掉拖作业的毛病。

技术男用技术语,照样是好爸爸。

工具也别嫌多。

线下236个站点都有免费托管,爸妈轮流放假,每月各休一天,娃丢给专业教练,两口子去看场电影,婚姻不崩,娃才安心。

别小看这两小时的电影,它能让妈妈情绪回血,回来看娃顺溜得多。

说到底,多动症不是娃一个人的战场,是全家重新排兵布阵的机会。

爸爸往前一步,妈妈松一口气,娃的注意力才能从“散沙”变“水泥”。

今晚回家,别问作业写完没,先问娃想不想出去踢点球。

球进门那一声“砰”,就是娃大脑里“专注”上锁的声音。

记住,爸爸身上流的汗,是娃未来省下的泪。

来源:完美菠萝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