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5年10月12日,紫禁城军机处值房里,一道改变中国海疆命运的奏折正待裁定。慈禧太后最终朱笔一挥,颁下谕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这道看似平常的行政命令背后,是一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海防大筹议,更是用法
1885年10月12日,紫禁城军机处值房里,一道改变中国海疆命运的奏折正待裁定。慈禧太后最终朱笔一挥,颁下谕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这道看似平常的行政命令背后,是一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海防大筹议,更是用法国军舰的炮火换来的觉醒。
一、海疆告急,孤岛浮出历史水面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长期将其作为福建下辖的台湾府管理。1874年,日本以“琉球难民事件”为借口,悍然出兵台湾。虽在英美调停下撤军,却索得50万两白银赔款。这场危机像一记警钟,震醒了清廷有识之士。
时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临危受命,渡台督办军务。他站在安平炮台上眺望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上奏疾呼:“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
沈葆桢在台半年,开山抚番、增筑炮台、调整行政,首次提出“闽台分治”构想。虽然巡抚王凯泰以“经费难筹”反对,但改革的种子已经播下。此后十年间,丁日昌、左宗棠等重臣不断呼吁加强台防,却因朝廷经费支绌而进展缓慢。
二、炮火催生,危局中的战略觉醒
清政府开始考虑提升台湾的行政地位,但初期仅采取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福州”的折中方案。
1884年,法军远东舰队在孤拔率领下悍然进攻基隆,随后封锁台湾海峡。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战争让清廷付出了惨痛代价。法军一度占领基隆、澎湖,虽然最终在刘铭传率领的守军顽强抵抗下未能得逞,但台湾孤悬海外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战争期间,身在北京的左宗棠忧心如焚。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抱病上书,字字千钧:“今日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台湾之形势,以建省为要图。”他敏锐地指出,闽台合治导致福建巡抚常驻福州,根本无法有效管理台湾防务。这份奏折在朝廷引起巨大反响,与刘铭传从前线发回的呼吁形成呼应。
三、建省之争,远见与现实的角力
然而建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任台湾巡抚人选刘铭传本人,最初竟持反对意见。这位刚在抗法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淮军名将,在1885年6月的奏折中冷静分析:台湾财政无法自立,开发程度不足,骤然建省恐难以为继。他主张暂缓三年,先专注练兵、清赋、抚番。
这场争论持续了四个月。刘铭传的务实与左宗棠的远见在朝廷内部激烈碰撞。最终,海防危机的紧迫性压倒了一切。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他在给醇亲王奕譝的密函中写道:“台湾为东南七省藩篱,关系整个海防大局,非单独设省,无以专责成。”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改台湾府为行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驻台湾;福建事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原两府八县扩为三府(台北、台湾、台南)、十一县、四厅及台东直隶州,形成全岛统一的行政体系。左宗棠提议福建每年协饷44万两,解决建省初期财政问题。
四、开山抚番,新政开启现代化序幕
1885年深秋,刘铭传在台北城原台湾府衙门前挂起“福建台湾巡抚关防”。面对这个新生的中国第20个行省,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清赋征税、修筑铁路、设立电报、开办新式学堂、设立机器局,一系列现代化措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最艰巨的是“开山抚番”。刘铭传亲率将士深入中央山脉,招抚土著部落,打通东西交通。在他任内,台湾财政收入从90万两增至300万两,基隆至新竹的铁路开始铺设,西学学堂和电报局相继成立。虽然1891年他因积劳成疾告病还乡,未竟全功,但台湾建省短短十年间展现的活力,已经印证了这一决策的深远意义。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台湾建省不仅仅是一纸行政命令,它是一个古老帝国在危机中寻求自强的缩影,是中华民族面对海权时代来临的积极应对。那道跨越台湾海峡的政令,至今仍在提醒我们:这片土地与中国命运的紧密相连,从未因波涛阻隔而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南京黄飞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