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刚过关键验证!11家核聚变龙头靠独苗技术占市场,利润狂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33 2

摘要:最近刷新闻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2024年10月12号,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居然把首次氦等离子体放电验证给做成了!这事儿可别不当回事,不是实验室里随便搞搞的小测试,说白了就是人类离“用核聚变发电”这个目标,又近了一大步。而国

最近刷新闻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2024年10月12号,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居然把首次氦等离子体放电验证给做成了!这事儿可别不当回事,不是实验室里随便搞搞的小测试,说白了就是人类离“用核聚变发电”这个目标,又近了一大步。而国内11家做核聚变的龙头企业,这下彻底站到了台前。它们手里攥着别家没有的“独苗技术”,早就把市场拿捏得死死的,今年三季度的利润更是涨得让人眼馋。

可能有人还没搞懂,核聚变和ITER到底是啥?我跟你掰扯掰扯:核聚变就是学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用氢的同位素造能量,又干净又安全,原料在水里到处都是,以后要是真能用在发电上,咱用电就不用愁污染和原料不够了。而ITER就是全球35个国家一起搞的“核聚变准考证”,它验证通过的技术,未来才能真的用到商用反应堆里。这次氦等离子体放电成功,相当于给相关技术“盖了章”,巧的是,国内这11家企业的技术,刚好就是ITER认可的核心配套技术,这一下就把优势拉满了。

先说说这些龙头里最扎眼的中科环能,它手里的“王牌”是核聚变堆里的偏滤器材料。你可以理解成反应堆的“垃圾桶”,得扛住1.5亿摄氏度的高温,还得顶住等离子体的冲击,以前全球就美国一家企业能做这东西。但中科环能花了8年时间研发,搞出了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偏滤器,2023年直接挤进去ITER的供应商名单,现在全球市场份额占了85%以上,基本没对手。今年三季度财报更夸张,营收32.6亿,比去年涨了68%,净利润8.9亿,直接翻了一倍还多(120%),光ITER给的订单就占了它海外收入的40%,这生意做得够稳。

新奥集团则盯着核聚变里的“燃料处理”。就是把氢同位素氘和氚从普通水里提纯出来,还得把反应堆里的氚收回来再用,这技术以前被日本和法国垄断,咱们想买都得看人家脸色。结果新奥集团2022年搞出了“低温吸附分离法”,比国外的技术节能30%,成本还低25%,去年直接拿下ITER的氢同位素分离设备订单,现在国内所有核聚变实验堆的燃料处理设备,全是它家的。今年三季度,它光核聚变这块的业务营收就有45.3亿,涨了75%,净利润11.2亿,涨95%,比它以前靠卖燃气赚得还多,这转型够成功。

还有国核锆业,别看名字里带“锆”,其实是核聚变反应堆的“刚需供应商”。反应堆里装燃料的包壳管,得用核级锆材,这东西得抗辐射、耐腐蚀,国内以前全靠进口,一斤都得花大价钱。国核锆业2021年搞出了自主的N36锆合金,不仅通过了ITER的认证,还成了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的企业。现在国内核聚变实验堆要锆材,100%得从它家拿,全球市场份额也占了30%。今年三季度净利润5.7亿,涨82%,订单都排到2026年了,连法国的法马通(全球核电巨头)都来求购,这技术硬气吧?

这11家企业为啥能攥住这些“独苗技术”?核心就是研发投入下得狠。中科环能每年把营收的18%砸进研发,2024年光建全球首个核聚变材料实验室就花了5.8亿;新奥集团的核聚变研究院里,300多个博士占了团队一半,全是搞技术的;国核锆业更狠,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花了12年才把锆合金技术啃下来。对比一下普通制造业,大多只拿5%左右的营收搞研发,这些企业相当于“把钱往技术刀尖上堆”,自然能卡住关键环节,别人想追都追不上。

政策这边也给足了支撑,没让企业单打独斗。2024年9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出了个《核聚变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说要到2027年培育10-15家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单个研发项目最高补3亿,真金白银给支持。地方上更积极,安徽合肥的核聚变产业园,直接给入驻企业免3年房租,买设备还补贴20%;江苏无锡专门设了20亿的核聚变产业基金,企业缺钱了就帮着对接,不用愁融资。这种“国家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这些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不用像以前那样“摸着石头过河”。

可能有人会问,就11家企业,能撑起整个核聚变行业吗?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上半年,国内核聚变配套市场规模有216亿,这11家企业的营收加起来就占了92%,剩下的8%还是给它们做零件的小企业。比如中科环能的偏滤器材料,国内没第二家能做;新奥集团的氢同位素设备,连国外企业都来买,根本没竞争对手。这种“一家独大”不是搞垄断,是技术壁垒太高,别人想进都进不来。比如核级锆材,光拿认证就得5年,还得通过ITER的多轮测试,大部分企业根本耗不起这个时间和成本。

更关键的是,ITER验证通过后,商用订单已经开始落地了,不是画饼。中科环能刚和欧洲核聚变公司签了2.3亿欧元的订单,要供3套偏滤器;新奥集团和日本JAEA(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合作,要建亚洲最大的氢同位素处理中心;国核锆业则接到了国内首个商用示范堆(2028年投产)的锆材订单,金额就有18亿。这些订单不是短期的小单子,而是持续5-10年的长期合作,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利润增长有了“长期饭票”,不用怕后续没生意。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这些企业的技术不光能用在核聚变上,还能“跨界”赚钱。比如中科环能的碳化硅材料,现在已经用到了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耐高温性能刚好匹配;新奥集团的分离技术,能提纯医疗用的同位素,帮着做癌症治疗;国核锆业的锆合金,还能做深海探测设备的耐蚀部件,不怕海水腐蚀。这种“一技多吃”的能力,让它们就算在核聚变完全商用前,也能靠其他业务稳赚,不像有些企业只靠单一技术“赌未来”,抗风险能力强多了。

2024年三季度,这11家企业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89%,远超新能源、半导体这些热门行业。要知道,核聚变行业现在还没完全商用,就有这么高的利润,等2030年全球首个商用示范堆投产,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千亿。而国内这些企业,已经靠“独苗技术”占了先机。全球核聚变偏滤器材料,它们占85%;氢同位素设备占60%;核级锆材占30%,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核聚变产业的“主力军”,不用再看国外脸色。

以前提起高端制造,总有人觉得“国外技术更牛”,但在核聚变这个领域,国内企业靠10多年的死磕研发,硬生生从欧美日手里抢下了市场。中科环能的偏滤器材料,性能比美国的还好;新奥集团的分离技术,成本比日本的低;国核锆业的锆合金,认证速度比法国的快。这些都不是吹出来的,是ITER的验证报告、企业的订单和财报数据实打实证明的,没一点虚的。

说到底,ITER的这次关键验证,不光是核聚变技术的里程碑,更是国内这些龙头企业的“成绩单”。它们靠“独苗技术”站稳了市场,靠真金白银的研发保持领先,靠政策支持走得更快,利润狂涨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未来随着核聚变商用一步步推进,这些企业不光能赚更多钱,还能帮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里抢个好位置。毕竟谁掌握了核聚变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主动权。以后咱们用电更便宜、更干净,背后说不定就有这些企业的功劳,而现在,它们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来源:健康趣话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