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了糖尿病,就像在身上套上了一层“枷锁”,从此就与降糖药形影不离了。
得了糖尿病,就像在身上套上了一层“枷锁”,从此就与降糖药形影不离了。
所以,很多糖友偶尔会感慨:什么时候能彻底治愈糖尿病,生活该多美好啊!
其实,站在医生的角度,现在的糖尿病人比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糖尿病人已经幸运无数倍了:五花八门的降糖药、各种各样的筛查方式、层出不穷的治疗手段,已经大大改变了很多糖尿病人的命运!
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很多新型降糖药、新型治疗手段纷纷涌现,有些尚处于实验阶段,有些则已经进入临床,甚至被纳入了医保。
比如昨天刚跟大家介绍的那种新的治疗药物。
比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好消息:
10月7日,医学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论文 ,介绍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颠覆性发现,为治疗糖尿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这篇论文主要说了什么呢?
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糖尿病人体内的胰岛β细胞不仅会休眠和凋亡,还会“叛变”,从降糖细胞转变为升糖细胞,导致血糖失控。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知!
在此之前,医学界一直认为,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导致的胰岛功能衰竭。
从来没人发现,β细胞还有可能转变成升糖的α细胞。
01
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实际上,胰腺β细胞生活地方叫“胰岛”,里面并不是只有β细胞,还有另一种与血糖有关的细胞——α细胞。
与β细胞的功能正好相反,α细胞负责分泌“胰高血糖素”,这种激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
两种细胞都生活在胰岛中 ,正常情况下,他俩的功能互相制衡,能保持血糖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
有些人会得2型糖尿病,直接原因是胰岛素不够用了。
以前大家以为,胰岛素不够用的根本原因,是β细胞不堪重负被累死(凋亡)了。
但这篇研究发现了更惊人的真相:β细胞居然会“叛变”, 变成了升糖的α细胞!
02
为什么以前的科学家没有发现?
主要是因为技术的限制。
以前的科学家要研究胰岛功能,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观察到胰岛层面,没办法深入探测胰岛里面每种细胞的具体情况。
这次的研究使用了新的探测技术——“单细胞测序”。
这技术牛在哪呢?
打个比方,通过这种新的探测技术,科学家能够看到每种具体细胞的“工作笔记”(基因活动),精确知道每种细胞在干什么。
通过这个新技术,才有了这次的颠覆性发现。
科学家们如何发现的?
第一步:发现“内鬼”
通过研究具体的细胞功能,研究人员发现,α细胞竟然不止一种,而是有5种亚型!其中有一种非常特殊,他们命名为 AB细胞。
AB细胞同时拥有β细胞和α细胞的标志(既表达胰岛素基因,又表达胰高血糖素基因)。
第二步:还原“叛变”过程
通过对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人员有了新的发现:α细胞和β细胞可以相互转化!
对于健康人来说,这种双向的相互转化是有益的,可以根据身体需要灵活调整细胞数量,这可以使胰岛能在保持血糖稳定的同时,工作效率更高。
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这种转化会发生异常:相互转化的双向车道,变成了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化的单向车道:
β细胞 → AB细胞 → α细胞
也就是说,糖尿病人的胰岛素不够,不仅仅是因为β细胞累死了,更是因为有很多β细胞通过这条“单向车道”转变成了α细胞后,再也变不回来了!
第三步:揪出幕后“元凶”——SMOC1基因
但是,为什么双向车道会变成单向车道呢?
科学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细胞的基因活动,发现了一个可疑分子:SMOC1 基因。
正常情况下,SMOC1基因是负责调控α细胞的,它在β细胞中是处于休眠状态的。
但是在有些糖尿病人身上,β细胞里的SMOC1基因却被异常激活了!
它的激活,会促使β细胞向α细胞转化,并且一去不回头。
为了证实这一点,科学家们在健康的、正常的β细胞里,人工强行打开了SMOC1基因。
结果发现:这些细胞的胰岛素产量和分泌能力直线下降,并开始显现出向α细胞转变的种种迹象。
03
这个发现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①全新的治疗靶点
既然知道了SMOC1基因是β细胞转化过程的关键开关。那未来,我们就可以开发一种药物,专门针对SMOC1基因进行治疗。
②早期诊断
这种病理机制发生在糖尿病的极早期,也许以后能研究出相关的检测手段,从而更早地发现基因异常,提前预警糖尿病的发生。
来源:吕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