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半导体圈都在盼着10月15日的深圳湾芯展,不是因为展会场面大,而是深圳市发改委主任提前透了个实底。本土企业新凯来要带“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消息一出来,行业里立马热闹起来,没人觉得是噱头,因为这背后藏着国产半导体设备的真突破:过去20年被欧美日韩企业攥得死死
最近半导体圈都在盼着10月15日的深圳湾芯展,不是因为展会场面大,而是深圳市发改委主任提前透了个实底。本土企业新凯来要带“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消息一出来,行业里立马热闹起来,没人觉得是噱头,因为这背后藏着国产半导体设备的真突破:过去20年被欧美日韩企业攥得死死的设备垄断,正被一批中国企业一点点撕开缺口,新凯来就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黑马”。
可能有人没概念,半导体设备到底有多重要?简单说,造芯片就像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刻超精细的花纹,设备就是刻花纹的刀、放大用的镜,还有固定硅片的架子,没有这些根本无从下手。过去几十年,全球市场基本被荷兰ASML、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这些巨头包圆了,他们垄断了刻蚀、薄膜沉积这些核心设备的技术,不仅卖得贵,还动不动就卡脖子。想要买最新的设备,得排队不说,还得看人家脸色。
2020年那会儿,咱们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里,国产货连15%都占不到,大部分设备得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但到2024年,情况彻底变了。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一年花496亿美元买设备,占了全球42.3%的份额,而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比也涨到了25.4%,翻了快一倍。这背后,正是12家核心企业在硬扛,一点点把技术壁垒啃下来。
先说说新凯来,这家有“国家队”背景的企业,2021年才成立,算是行业里的“新兵”,但今年3月在上海的半导体展上一亮相就炸了。直接拿出6个大类、31种设备,从刻蚀、薄膜沉积到量检测,把芯片制造的全流程都覆盖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设备都用咱们中国的名山起名,比如原子层沉积设备叫“阿里山系列”,刻蚀设备叫“武夷山系列”,既有技术硬气,又带点文化味儿,看着就亲切。
这次湾芯展,新凯来的子公司万里眼要发布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据说能把国产示波器的性能直接提升500%,以后6G通信、智能驾驶这些高端领域,就不用再依赖欧美设备了。能这么快拿出硬核产品,离不开深圳国资的支持。从研发资金到产业链资源,一路绿灯,形成了“国家战略+地方创新”的模式,让新凯来少走了很多弯路,不用像以前的企业那样“摸着石头过河”。
除了新凯来,北方华创早就是行业里的“老大哥”了。2024年它的营收直接冲到298.4亿元,比去年涨了35.1%,旗下的刻蚀设备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头部晶圆厂的采购里,占比已经超过30%。以前造芯片用的12英寸单片清洗机,基本都是进口货,现在北方华创的产品,国产替代率已经突破50%,良率跟进口设备差不了多少,价格却便宜不少,晶圆厂当然愿意用。
中微公司更牛,直接冲到全球赛道跟巨头掰手腕。它家的5nm刻蚀机,良率跟美国应用材料的产品差不多,还进了台积电、三星的供应链。要知道,台积电、三星可是全球顶尖的芯片制造厂,能进去就说明技术真过关了。今年中微还发布了全球首款12英寸晶圆边缘刻蚀设备,一下把产能提升30%,这又是一个“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在薄膜沉积这个关键环节,拓荆科技和盛美上海撑起了半边天。拓荆科技的PECVD设备,在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产线里,市场占比已经达到15%,2024年一年就赚了41亿元,实打实的盈利证明产品好用。盛美上海更会“搞创新”,它的兆声波清洗技术,能把能量均匀性控制在2%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精准得多,现在已经用到18nm DRAM和28nm逻辑芯片的生产里,今年新出的炉管设备,订单排得满满当当,根本不愁卖。
还有华海清科的CMP设备。就是给芯片抛光用的关键设备,国内市场占比直接干到40%,关键尺寸的均匀性误差不到0.5nm,跟国际水平没差别。以前这设备全靠进口,一台要几千万,现在国产设备不仅便宜,还能上门维修,响应速度比国外企业快多了。
测试和封装环节也有狠角色。长川科技的测试设备早就进了华为海思的供应链,子公司的产品还卖到了日月光、德州仪器这些国际大厂;华峰测控的SoC测试机支持5nm制程,在国内市场占了两成份额,毛利率高达75%,比很多行业都赚钱。晶盛机电则在硅片设备领域当了全球龙头,8英寸碳化硅衬底已经量产,跟比亚迪、时代电气都有深度合作,今年还布局了AR眼镜用的光学级碳化硅材料,把业务拓展到了新赛道。
算下来,这12家企业刚好覆盖了芯片制造的全流程,从“打地基”的硅片设备,到“刻花纹”的刻蚀设备,再到“最后检查”的测试设备,基本都有了靠谱的国产选项,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卡脖子”就停摆。
能实现这样的突破,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功不可没。2025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硬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里明确,半导体企业的研发费用能“加计扣除”。简单说就是,企业花100万搞研发,算税的时候能按200万扣,相当于多减了100万的税,大大减轻了研发负担。9月工信部又给设备企业发专项补贴,最高能拿5000万元,重点支持14nm以下的先进工艺研发。
地方上也没闲着,比如深圳给新凯来的支持就是“真金白银”,不仅给研发资金,还帮着对接晶圆厂做测试,甚至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主导制定了6项大湾区半导体联合标准。国家大基金二期更是直接下场,今年8月给8家半导体企业增资120亿元,钱都砸在设备国产化的关键环节上,不搞虚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国产设备真的能替代进口了吗?客观说,在最顶尖的制程领域还有差距,比如7nm以下的光刻机还在攻坚,但在成熟制程里已经足够好用了。2024年国内成熟制程芯片产能扩张得厉害,28nm及以上工艺的设备需求暴增,这正好给了国产设备“练手”的机会。北方华创的14nm刻蚀机在头部晶圆厂的验证通过率超90%,芯源微的涂胶显影设备在28nm制程实现批量供货,14nm的也在测试中,涂胶均匀性比行业平均水平还精准。
更关键的是,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明显,像华峰测控的测试机,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30%,而且售后响应快,晶圆厂不用等半个月才有人来修,这对要赶工期的工厂来说太重要了。2024年,仅集成电路设备的销售收入就达625.02亿元,同比增长35.8%,封装测试设备的收入更是涨了56.8%,这数据说明市场真的认可国产设备了。
以前提起半导体设备,大家都觉得“国产不行,技术差太远”,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主动用国产设备,甚至把国产设备作为首选。这12家企业用四年时间撕开的缺口,背后是上万名工程师熬夜画图、反复测试,是政策资金的精准托底,更是“自主可控”的坚定信念。不想再看别人脸色,想把造芯片的“家当”攥在自己手里。
再过几天湾芯展一开幕,新凯来的新品一亮相,就是国产设备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的证明。从2020年国产市占率不足15%,到现在能撕开欧美20年的垄断壁垒,这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一家家企业啃技术、一个个工程师拼出来的。虽然顶尖制程的设备还需要时间攻坚,但从“只能进口”到“能自主生产”,从“怕被卡脖子”到“有底气替代”,这已经是够硬的进步了。以后造芯片的“家当”自己能造,不用再花高价求着别人卖,不用再担心断供停摆,这就是中国科技最踏实的底气,也是这些中国企业给行业、给咱们所有人的最好答卷。
来源:健康趣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