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怪象:家长点名要“智力糖浆”!专家拆误区:非提智商是处方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7:40 1

摘要:把小儿智力糖浆当“聪明药”,问题全出在“智力”这两个字上。咱们普通人一看到“智力”,第一反应就是“智商”,觉得吃了能让孩子脑瓜更灵光,成绩往上提。

最近在家长圈里,“小儿智力糖浆”这东西快被炒成“神药”了。

有家长听说这药能“补智力”,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张口就跟医生要,理由特别直接:“想让娃成绩好点,听说喝这个能变聪明”。

可另一边,网上骂声也不少,有人说“中成药都是没科学依据的智商税”,还有人质疑“这药到底能不能给孩子吃”。

其实这药不是什么新东西,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临床上用了,到现在快40年了,还被写进了权威的诊疗指南里。

今天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瓶糖浆到底是能让孩子变聪明的“神器”,还是被误解了的正经处方药。

把小儿智力糖浆当“聪明药”,问题全出在“智力”这两个字上。咱们普通人一看到“智力”,第一反应就是“智商”,觉得吃了能让孩子脑瓜更灵光,成绩往上提。

但你要是这么想,就完全跑偏了——中医里说的“益智”,跟咱们现在说的“提智商”,压根不是一个意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韩新民教授,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儿科带头人,一辈子研究儿童中药,他早就说过:“中医里的‘益智’,说白了就是改善注意力、记东西的能力,还有学习时的专注度,针对的是孩子‘坐不住、记不住’的问题,不是给健康孩子提智商用的。”

这药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往上能追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里面有个叫“孔圣枕中丹”的古方,专门治小儿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核心就是“安神定志、补肾益智”。

现在的小儿智力糖浆,就是在这个古方基础上改的,保留了龟板、龙骨、远志这些核心药材,再用现代工艺做成糖浆,方便孩子喝——人家是传承下来的处方药,不是为了骗家长钱搞的“噱头产品”。

可架不住“智力”俩字太有迷惑性,再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不少人直接把这药当成了“成绩加速器”。

中国中药协会的朱萍教授,在门诊就经常遇到这种事:有家长带着学习中等的孩子来,进门就说“医生,给我开小儿智力糖浆,我听说能让娃变聪明”。

朱教授每次都得耐心解释:“这是处方药,不是保健品,得对症才能吃。要是孩子只是成绩一般,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吃了也没用,还可能耽误别的事。”

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家长连“多动”和“多动症”都分不清。孩子活泼爱动是天性,比如下课跑跳、上课偶尔走神,这都正常;

但医学上的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得满足“症状持续半年以上,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比如上课全程坐不住、写作业五分钟就分心、老打断别人说话。

朱教授说:“不是孩子坐不住就需要吃药,必须得医生结合孩子的病史、症状,再加上中医辨证,才能判断是不是该用这药,家长自己瞎猜着买,风险太大。”

网上总有人说“中成药没科学依据”,这话放在小儿智力糖浆身上可站不住脚。这药从80年代用到现在,光公开的临床研究就有一大堆,还被国家级的指南收录了,早就不是靠“老中医经验”治病的阶段了。

2019年的时候,《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登过一项挺有分量的研究,是江苏省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这些全国有名的医院联合做的。

他们找了120个有抽动症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属于“肝肾阴虚、阴虚风动”的类型——简单说就是老爱挤眉弄眼、耸肩,情绪还容易急躁。

研究人员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喝葵花药业的小儿智力糖浆,另一组吃西药。结果出来一看,喝糖浆的那组,抽动症状改善得比吃西药的好,而且没什么不良反应。

更早之前,李一民教授还专门针对ADHD孩子做过试验,也是用的这款糖浆。

结果显示,喝了药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爱发脾气这些问题,比没喝药的对照组好太多了,而且全程没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这些研究不是随便做做的,直接推动了指南的更新。2017年,《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第一次把小儿智力糖浆写了进去,明确说它能治ADHD;

到了2023年,国内好几个权威机构一起发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里,更是把它列为治疗ADHD的常用中成药之一。这意思就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这药的疗效。

临床医生的实际观察也能印证这些数据。朱萍教授说,她门诊里用这药的孩子,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课堂表现:“以前有的孩子上课老东张西望,五分钟就走神,作业本上全是涂改;

喝了一段时间药后,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写作业,课堂笔记也能跟上了。还有些孩子原本晚上老醒、情绪一上来就哭闹,用药后这些问题也缓解了。”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这药不是“特效药”,没法喝了就立马见效。韩新民教授提醒,ADHD是慢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得长期干预,这药一般要喝几周才能慢慢看出效果,疗程通常得三到一年。

“很多家长急着见效果,喝了一两周没变化就停药,这不仅没用,还可能让孩子的症状反复,反而耽误治疗。”

家长最关心的,肯定是这药安不安全——毕竟是给孩子吃的,万一有副作用怎么办?其实关于安全性,国家药监局早就有统计数据了,咱们可以放心看。

这药从2002年正式上市到现在,累计用了快150万人次,可不良反应只报告了33例,发生率只有0.002%

什么概念?就是10万个孩子里,可能只有2个会有轻微不适,而且没有一例是严重的不良事件。朱萍教授说:“这个比例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比很多孩子常吃的感冒药、退烧药都安全。”

能有这么低的不良反应率,跟它越来越严的质量标准分不开。2024年刚实施的新版《中国药典》,专门给小儿智力糖浆提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龟板、龙骨这些药材,必须明确产地和炮制方法,不能随便用;

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得精确到具体数值,确保每一瓶糖浆的成分都一样,不会出现这次喝的有效、下次喝的没效果的情况。韩新民教授说:“新版药典相当于给这药上了‘双保险’,疗效和安全都更有保障。”

生产端的管控也没放松。现在主要生产这药的葵花药业,搞了个“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从药材种植就开始盯,比如远志得选特定产区的,石菖蒲要符合药用标准,收上来之后还要一层一层检测;

生产的时候,关键成分的含量要控制到小数点后几位,生产设备也是最新的,就是为了保证每一批药的品质都稳定。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中药的监管最近又加严了。2024年9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从药材哪里来、生产过程怎么管,到成品怎么抽检,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

以前总有人说“中成药说不清、道不明”,现在这套监管体系下来,每一瓶药的来龙去脉都能查清楚,根本没含糊的空间。

说到底,小儿智力糖浆是处方药,不是保健品,不是想给孩子喝就能喝的。要是用错了,不仅没效果,还可能耽误孩子的问题。这里有3个用药原则,家长一定要记牢。

第一,得先搞清楚“对症不对症”。这药只适用于两种情况:

一是经医生诊断的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二是抽动症;而且从中医角度看,得符合“心肾不足、痰浊阻窍”或者“肝肾阴虚、阴虚风动”的证型,简单说就是孩子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有情绪急躁、晚上老醒、爱挤眉弄眼这些症状。

要是孩子只是成绩一般,或者单纯的调皮,根本不用吃这药。

第二,别指望“立竿见影”。前面也说了,这药不是特效药,通常要喝几周才能慢慢见效,疗程得三到一年。

很多家长喝了一两周没看到变化就停药,这是最忌讳的——ADHD是慢性问题,得慢慢调,突然停药很容易让症状反复。

第三,剂量必须听医生的。每个孩子的体重、病情不一样,用药剂量也不一样,不能照着说明书自己瞎喂,更不能跟别的家长学“经验”。

还有,一定要认准“国药准字”,别买成了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治病,别花了冤枉钱还耽误孩子。

其实围绕小儿智力糖浆的争议,不只是一瓶药的问题,更像是咱们对中医药的一次认知碰撞:

一边是家长因为“智力焦虑”产生的误解,一边是中医药通过现代研究和监管,慢慢走向规范化。

这药从唐代古方走到现在,靠的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数据。

最后想跟家长说句实在话:没有能让孩子“变聪明”的药,只有能帮孩子改善问题的药。要是觉得孩子注意力有问题,先带孩子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看看,别盲目跟风买“聪明药”。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与其寄希望于一瓶糖浆,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这可能比什么药都管用。

来源:游研星语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