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拉美本土平台美客多(Mercado Libre)对中国卖家大幅放低门槛:月均流水从3万美元降至5000美元,并上线中文官网,支持一键入驻巴西、墨西哥等四大站点。
作者丨柠檬
编辑丨Shadow
2025年,拉美本土平台美客多(Mercado Libre)对中国卖家大幅放低门槛:月均流水从3万美元降至5000美元,并上线中文官网,支持一键入驻巴西、墨西哥等四大站点。
几乎同一时段,德国的Kaufland、荷兰的bol.com、英国的B&Q、俄罗斯的Wildberries、法国的Cdiscount、罗马尼亚的eMAG等海外本土电商平台,都在向东看。这些平台或正式开放中国卖家入驻,或进一步降低入驻门槛,还拿出“零月租”“佣金减免”“流量扶持”等实在政策来拉人。
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显现:曾经对中国卖家设置重重门槛的海外本土平台,正集体放下“壁垒”,向中国供应链伸出橄榄枝。
这不是偶然。一方面,中国卖家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灵活的产品迭代能力与丰富的跨境运营经验,已成为全球电商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供给侧力量”,海外本土平台急需借助这股力量填补品类空白、提升用户复购;
另一方面,在亚马逊等跨境大平台竞争加剧、合规成本攀升的背景下,中国卖家也在寻找更贴近本土市场、能分散风险的新赛道。
从“亚马逊一家独大”到“全球本土平台百花齐放”,中国跨境卖家正迎来一场结构性出海机会。
全球电商进入“供给争夺战”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以前各个平台都是“抢用户”“抢市场份额”,如此大规模地“抢卖家”还是第一次出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竞争变得激烈了。
如今,跨境电商市场的参与者众多,不仅有亚马逊、eBay、AliExpress、Shopee等老牌平台,还有SHEIN、Temu、TikTok Shop这些新兴平台。尤其是后者的强势入场,使得竞争的激烈程度呈指数级上升。Temu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
作为新兴平台的代表,Temu自推出至今仅三年时间,就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在成熟的美国市场,尽管亚马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约42%的市场份额),但Temu仍凭借低价策略拿下了约18%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Pro Carrier )
在今年重点布局的欧洲市场,它也在快速攻城略地。比如,2023年初入法国市场时,Temu的市场份额仅为8%;而根据2025年1月-5月的数据,其市场份额已飙升至19%。(数据来源:购物应用JoKo)
平台间的激烈竞争,还叠加了行业增长放缓的大背景。根据eMarketer的数据,全球零售电商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从2021年的17.1%的高点,逐渐下降至2024年的7.7%,并在2025年进一步降至6.8%。这意味着“大水漫灌”式的增长时代已经过去。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土平台要想不被三振出局,就必须快速丰富商品种类、提升运营效率。而中国卖家凭借供应链、品类、成本三大优势,成为海外平台争夺的焦点。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0.1%,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不仅如此,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去年,阿里巴巴1688跨境总经理林敬贤曾表示,1688平台的商品池中可供海外销售的商品 SKU数量已超过两亿种。
依托全球领先的制造业规模与全门类产业链,中国卖家能以更低成本实现多品类生产。同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压缩中间环节,叠加物流优化与政策红利,有效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成为海外平台在竞争加剧、增长放缓背景下的关键合作选择。
更重要的是,中国卖家不仅带来了货源,更自带成熟的跨境电商经验,从店铺装修、客服响应到物流适配,都能帮本土平台跳过“试错期”,快速完善服务能力。对海外本土电商平台而言,这种“借力打力”是成本最低的扩张方式。
过去,中国卖家多依赖亚马逊等全球性平台,但近年这些大平台竞争内卷加剧、合规成本飙升,让卖家不得不分散风险,寻找“鸡蛋的新篮子”,本土平台恰好踩中了这个需求。这种“卖家找新渠道、平台找好货源”的供需匹配,让双方形成了天然的合作默契。
本土平台也很香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超过20家海外本土平台向中国卖家开放,包括Mercado Libre、B&Q、Cdiscount、Wildberries、eMAG、Ozon、Noon、Coupang、Chewy、Jollychic、Fordeal等,涵盖欧洲、拉美、非洲等重点市场。
Marketplace Pulse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卖家目前占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群的比例已经达到50.03%。通常来说,一旦平台中的中国卖家多了,内卷也就开始了。从亚马逊平台上的这一比例数据来看,该平台已经到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程度,且这种高内卷现象并非仅存在于亚马逊这一个平台。
对中国卖家而言,这些主动向中国市场开放的海外本土电商平台,是竞争相对温和的“新蓝海”。相较于亚马逊等全球头部平台,这些本土平台整体处于“低门槛、低内卷、高包容”的发展阶段,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卖家数量少、平台规则相对宽松、对新入驻卖家有较强的扶持力度。
比如eMAG只有不到6万第三方卖家,中国卖家不足10%。目前入驻eMAG平台是免费的,无月租、无年费、无保证金。此外,新入驻的中国卖家还可享受前三个月免仓储费、免订单处理费以及赠送广告费用的优惠政策。
Wildberries全面放开中国市场招商半年,中国卖家从2500家涨到6000家,但对比其7500万月活买家,供给端仍有巨大缺口。当前,Wildberries对入驻的中国卖家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今年9月将新卖家许可证费用从3万卢布大幅下调至5000卢布(降幅83%)。
与此同时,该平台还在宁波、深圳、杭州、天津设立中国商家服务中心,提供入驻辅导、运营培训和本地化客服。
新平台意味着新的流量洼地,早期进入者享有红利。那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现在发展如何?
这个问题如果让家居大卖致欧科技来回答,那就是“还不赖”。德国本土电商平台OTTO平台于2019 年正式向第三方卖家开放,2020年启动中国卖家招募计划,致欧科技抓住机遇成为首批入驻企业。在2024年,致欧科技在OTTO平台全年业务收入超3.5亿元,并且实现了40%以上的同比增长。
目前,OTTO已成为致欧科技的第二大营收渠道。尽管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远低于亚马逊,但规模已达第三大营收渠道——独立站的1.6倍以上。
从致欧科技的案例不难发现,跨境的选择未必只有热门平台和市场,了解小众市场趋势,摸清格局、做深本土化,或许同样是条康庄大道。
选对平台踩准节奏
当前本土电商平台的竞争环境,与2010年以前的亚马逊颇为相似—— 门槛低、流量足、机会多,尤其适配三类中国卖家:
一是在亚马逊因内卷失去利润的中小卖家;二是拥有供应链却缺乏跨境经验的工厂型卖家;三是希望拓展新兴市场、分散风险的成熟卖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本土平台的核心机会在于“错位竞争”:避开亚马逊的红海市场,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填补本土市场的空白。
从当前情况看,不同区域的品类缺口十分明确。欧洲市场中,B&Q平台的DIY家居工具类目需求旺盛,中国卖家的多功能电钻、折叠梯子因性价比高,上架即可出单,且佣金比亚马逊低3~5个点;
俄罗斯市场的 Wildberries 平台上,户外露营装备和小家电需求暴增,太阳能露营灯、迷你电饭煲月销量能突破万件,中国卖家的供货价仅为本地商家的 60%,利润空间可达 30% 以上;
东欧市场的 eMAG 平台,环保家居品(如玉米淀粉餐具、再生纤维床品)类目几乎空白,搜索相关关键词仅能找到个位数卖家,而当地Z世代对 “Eco-Friendly(环保)” 标签商品的搜索量年增500%,中国卖家完全可以凭借“人无我有”抢占市场。
除了主打“稀缺品”实现快速起量,卖家还可依托供应链优势,打造“小而美”的细分款,避开价格战。
中国卖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快速迭代+性价比”,而这一优势在本土平台更能充分发挥。例如,Wildberries平台发现当地买家青睐“大码女装”,中国卖家从打样到上架仅需15天,而本地商家需3个月,中国卖家凭借这一“时效差”,直接垄断该细分市场。
其实,本土平台的终极价值,在于帮助中国卖家完成从“卖产品”到“做品牌”的优势转化。在亚马逊等平台,中国卖家常困于“拼低价、抢流量”的同质化竞争,品牌价值难以凸显;而本土平台的蓝海特性,为品牌成长提供了独特土壤。
更关键的是,这些平台往往自带适配中国卖家的品牌培育机制,为转型提供了切实助力,例如eMAG 的“品牌孵化计划”提供防跟卖保护与专区流量,Wildberries 的中文后台与AI翻译工具降低品牌出海门槛,让中国卖家能聚焦“用当地人的语言讲品牌故事”。
所以,中国卖家在布局海外本土平台时,切忌“全平台入驻”,应优先选择“有中文服务+物流配套+品类缺口大”的平台,先凭借1-2款爆款站稳脚跟,再逐步拓展品类、打造品牌。
综上,2025年的“海外本土平台开放潮”,不是短期政策红利,而是全球电商格局重构的必然结果:平台需要中国供应链,中国卖家需要新流量。双方一拍即合,形成“双向奔赴”的长期趋势。对于卖家而言,早一步布局,就能享受“平台红利+流量洼地+政策扶持”的三重溢价;晚一步,则可能面临“高门槛+高竞争+低利润”的存量博弈。能否抓住这次结构性机遇,将成为决定未来跨境生意增长高度的关键变量。
参考资料:
[1]这个平台正在疯狂砸钱找中国卖家,靠谱吗?. 跨境浮世绘
[2]新风口!多个平台向中国卖家开放 . 亿恩
来源:派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