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0日,一则消息把沉寂的快消圈炸得鸡飞狗跳:宗馥莉,这位接过父亲宗庆后衣钵才378天的娃哈哈“接班人”,正式辞掉了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所有职务,而且早在9月12日就办完了所有手续。更戏剧的是,她的三叔、娃哈哈早期创始人宗泽后紧接着在朋友圈开炮
文/白鸽
一、开篇爆点:378天掌权梦碎!宗馥莉辞职,三叔一句话掀翻舆论桌
2025年10月10日,一则消息把沉寂的快消圈炸得鸡飞狗跳:宗馥莉,这位接过父亲宗庆后衣钵才378天的娃哈哈“接班人”,正式辞掉了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所有职务,而且早在9月12日就办完了所有手续。更戏剧的是,她的三叔、娃哈哈早期创始人宗泽后紧接着在朋友圈开炮:“辞职是好事!她被水军害了,还没搞懂娃哈哈根本不是宗家的” 。
这边刚官宣辞职,那边就敲定了新掌门——原宏胜集团法务部长许思敏,一个1994年出生、比宗馥莉还小12岁的“自己人”成了娃哈哈总经理,董事长位置却空着悬在那。
短短24小时,“企二代接班失败”“家族内斗”“国资掌权”“新品牌续命”这些标签全堆在了一起。是宗馥莉真被水军坑了?还是她斗不过复杂的股权博弈?94后新掌门是傀儡还是真能挑大梁?这篇文章扒透这场牵扯家族、资本、品牌的终极摊牌。
二、三叔的“三记重锤”:是痛心疾首还是另有隐情?
宗泽后这几句话,看似是长辈的唠叨,实则每一句都戳在娃哈哈的命门上。作为宗庆后的三弟、跟着哥哥打天下的老娃哈哈人,他的话既有“内部视角”的分量,又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咱们逐句拆穿这层迷雾。
(一)“辞职是好事”:是解脱还是无奈?
宗泽后说“是件好事”的时候,估计不少人骂他“冷血”——毕竟宗馥莉是他亲侄女,接手父亲的心血才一年多就下课,怎么看都不是“好事”。但结合这378天的“高压实验”,这话未必全是风凉话。
2024年8月,宗庆后刚去世,宗馥莉就火速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娃哈哈进入宗馥莉时代”。可她上任第一天就烧起“三把火”:调整核心管理层,把跟着宗庆后几十年的老臣换了大半;经销商体系搞“竞标制”,年销不达标就淘汰;还关停了一批非“宏胜系”的工厂,把资源往自己掌控的宏胜集团倾斜 。
这些改革看着挺“现代化”,却把娃哈哈搅成了一锅粥。老员工骂她“忘本”,经销商抱怨“利润被压缩”,连家族内部都炸了——宗庆后的三名非婚生子女直接在香港起诉她,说她转移18亿美元信托资产,法院还下了冻结令。到最后,连集团核心成员严学峰都被纪委立案审查,虽然很快恢复工作,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压力已经传到了最核心的圈子 。
所以宗泽后说“好事”,更像是一种“止损”的评价:再撑下去,宗馥莉可能连自己的宏胜集团都要拖进去。毕竟现在她只是辞掉娃哈哈的职,手里还攥着29.4%的股份,宏胜集团的产能还在疯狂扩张,明显是要“另起炉灶” 。
(二)“水军害了她”:背锅侠还是真凶?
“水军害了她”这话一出口,网友直接炸了:“水军是谁请的?拿证据来!”“自己搞不定改革,倒怪起网友了?” 宗泽后没说清楚“水军”到底干了啥,但回顾宗馥莉这一年的舆论风波,确实有不少“疑点”。
最典型的是2025年5月的“代工风波”:娃哈哈被曝委托今麦郎代工纯净水,累计超12亿瓶。本来代工是工厂改造的常规操作,可偏偏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插了一嘴:“农夫山泉从不代工”,紧接着网上就冒出一堆“娃哈哈品质下降”“宗馥莉砸招牌”的声音,把小事炒成了信任危机 。
还有后来推新品牌“娃小宗”的消息,刚一披露就被骂上热搜,“忘本”“吃相难看”的评论刷满屏,甚至有人翻出她十年前的采访断章取义,说她“早就想抛弃娃哈哈”。这些舆论来得又快又集中,确实不像普通消费者的自发评论 。
但要说“水军”是主因,实在站不住脚。真正把她逼到墙角的,是改革本身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比如淘汰中小经销商时,有经销商直接联合起来抵制,甚至把“竞标制”的内部文件捅给媒体;调整老臣时,不少人在行业内散布她“任人唯亲”的谣言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冲突,就算没有水军推波助澜,矛盾迟早也会爆发。宗泽后拿“水军”说事,更像是给侄女找台阶,或者给自己家族留点颜面。
(三)“娃哈哈不是宗家的”:戳破40年的“家族神话”
这句话才是最狠的“真相杀”。咱们从小喝娃哈哈长大,总觉得这是“宗家的企业”,可宗泽后一句话点破: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是绝对的第一大股东;职工持股会占24.6%;宗馥莉手里才29.4%,连三成都不到 。
换句话说,娃哈哈本质上是“国资控股的混合制企业”,宗馥莉顶多算“持股的职业经理人”。可她显然没搞懂这个定位,接手后就想把“娃哈哈”商标转到自己控制的公司,结果因为“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被卡住,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搞“娃小宗” 。
宗泽后说这话,既是提醒外界“别再盯着宗家内斗”,也是暗讽侄女“太不懂事”:国资是大股东,你搞改革前不先打招呼,动老臣、改渠道不跟股东商量,这不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果然,后来上城区财政局直接成立专班介入遗产纷争,等于明着告诉宗馥莉“规矩点” 。
三、辞职真相:不是被水军打败,是这三座大山压垮了她
宗泽后把锅甩给“水军”,但明眼人都清楚,宗馥莉的辞职是“多重危机爆炸”的结果。这三座大山,每一座都足以压垮一个企二代。
(一)股权困局:46%国资控股,她从来不是“话事人”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从一开始就埋着“传承雷”。当年宗庆后创业时拿了国资的钱,后来混改形成“国资+家族+职工”的三方结构,看起来平衡,实则暗流涌动。宗庆后在世时靠个人威望镇得住场子,可宗馥莉没这个底气。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商标之争”。2025年9月,娃哈哈内部发了个通知,说“娃哈哈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同意”,否则就不合规。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宗馥莉,你想用钱砸商标?没门,国资不点头,你连瓶水都不能贴“娃哈哈”的标 。
这一下就掐住了她的脖子。她搞改革的核心逻辑是“品牌年轻化”,可连商标使用权都没完全搞定,谈何改革?后来推“娃小宗”,说白了就是被逼出来的——既然用不了老商标,不如自己造一个新的,还不用看国资的脸色 。
(二)家族内战:18亿信托官司,亲人成了“敌人”
如果说国资是“外部压力”,那家族内战就是“内部捅刀”。宗庆后刚去世,他的三名非婚生子女就拿着“遗产纠纷”的诉状找上门,在香港法院起诉宗馥莉,要求冻结她控制的18亿美元离岸信托资产 。
这场官司打得有多难看?香港法院直接下了禁令,宗馥莉每花一笔钱都要报备,连宏胜集团的投资都被盯着。更要命的是,这些亲属还联合了部分退休老员工,翻出2018年的股权回购协议打官司,说当年的回购“不合规”,想要回股份 。
一边要跟亲人对簿公堂,一边要应付员工的诉讼,宗馥莉根本没精力管娃哈哈的经营。有内部人士透露,那段时间她开会经常走神,好几次把“宏胜的方案”当成“娃哈哈的政策”往下发,可见已经心力交瘁 。
(三)改革悖论:想破“家文化”,却成了“孤家寡人”
宗馥莉的改革方向其实没大错。娃哈哈确实老了:产品还是AD钙奶、营养快线那几样,经销商体系还是宗庆后当年建的“人情网络”,管理靠“老臣经验”,这些都跟不上现在的市场节奏。她想搞“制度化”“数字化”,本质上是想把娃哈哈从“宗庆后时代”拉出来 。
可她错就错在“太急了”。宗庆后靠“家文化”管了三十年,老员工跟他像家人,经销商跟他称兄道弟,这种“人情绑定”既是束缚也是凝聚力。宗馥莉一上来就砍断这些纽带:班车停运、老臣下课、经销商竞标,每一步都在跟“过去”宣战。
有个退休的老高管说得直白:“她要搞现代化没问题,但不能把‘人情味’也搞没了。当年宗总连我们家孩子上学的事都管,现在她连我们的退休金都要卡,谁能服她?” 当改革失去了人心,就算没有外部压力,也迟早会垮掉 。
四、新掌门许思敏:94后“心腹”上位,是傀儡还是破局者?
宗馥莉走了,1994年出生的许思敏接了总经理的位置。这个名字一开始还被传成“许四敏”,后来才确认是原宏胜集团的法务部长——宗馥莉的“自己人”。她的上任,比辞职本身更耐人寻味。
(一)“自己人”的信号:宗馥莉没彻底放手
许思敏的背景藏着太多“猫腻”:她一直在宏胜集团当法务部长,宗馥莉推进的每一次改革、处理的每一场官司,她几乎都深度参与;她还是娃哈哈职代会主席团成员,在内部有一定根基,但又不是“宗庆后时代”的老人,没有历史包袱。
最关键的是,她跟宗馥莉的利益深度绑定。宏胜集团是宗馥莉的“大本营”,而“娃小宗”的商标就在宏胜名下,未来娃哈哈和宏胜的合作、“娃小宗”的渠道对接,都得靠许思敏搭桥。说白了,许思敏就是宗馥莉留在娃哈哈的“眼睛”和“手”,既能稳住现有盘,又能给“娃小宗”铺路 。
(二)94后挑大梁:是能力匹配还是应急之举?
不少人质疑:“20多岁的小姑娘,能管好年营收几百亿的巨头?” 客观说,许思敏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
优势在“专业对口”。娃哈哈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法律问题:商标纠纷、遗产官司、职工股权诉讼,全是法务领域的事。许思敏常年处理宏胜的法务工作,对这些套路门清,由她来对接国资和职工,比外聘的职业经理人更顺手 。而且她年轻,懂数字化、懂年轻消费群体,正好能补娃哈哈的“短板”。
但劣势也致命:缺乏实战管理经验。法务出身的人往往偏谨慎,而娃哈哈现在需要的是能定战略、拓市场的决策者。更要命的是,她的“宗馥莉心腹”标签太明显,能不能获得国资和老员工的信任,还是个大问题。万一国资觉得她“只听宗馥莉的”,随时可能换帅 。
(三)董事长悬空:国资要亲自下场?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只任命了总经理,董事长位置空着。这绝不是“没找到合适的人”,而是国资释放的强烈信号。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之前一直“放权”给宗家,但宗馥莉的改革搞出这么多乱子,国资不可能再坐视不管。董事长悬空,极有可能是在等“国资背景的人选”,或者干脆由国资代表兼任。毕竟娃哈哈是地方重点企业,营收、税收都关系到地方经济,国资不可能让它继续“内斗耗损” 。
有业内人士猜测,许思敏只是“过渡性角色”:先让她处理烂摊子,等国资理顺股权和管理,可能会派更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来掌舵。到时候,宗家在娃哈哈的话语权,恐怕会进一步缩水。
五、三大辩论点:这场博弈里,没有绝对的赢家
这场辞职风波,撕开了家族企业传承、国资民资博弈的所有痛点。咱们来掰扯掰扯最核心的三个争议,你站哪一边?
辩论点1:宗馥莉的辞职,是“失败”还是“战略撤退”?
正方:绝对是失败
接手才一年多就辞职,改革没落地,还把家族关系搞僵,连商标都没拿到手,这不是失败是什么?而且“娃小宗”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放弃娃哈哈这个国民品牌去赌新品牌,简直是冒险。
反方:明明是明智撤退
宗馥莉看得很明白,在娃哈哈的框架里,她永远斗不过国资和老势力。不如主动辞职,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宏胜和“娃小宗”上。现在她手里有资金、有产能、有渠道资源,说不定能把“娃小宗”做成第二个娃哈哈,到时候反而能反过来“并购娃哈哈”。
我的看法:更偏向“战略撤退”。宗馥莉从来不是“认输的人”,2024年7月她就辞过一次职,后来又回来掌权,说明她每次“退”都是为了“进”。这次辞职前,她已经注册了“娃小宗”所有相关商标,宏胜的新基地也批下来了,明显是早有预谋。
辩论点2:“娃小宗”能复制娃哈哈的奇迹吗?
正方:悬!品牌情怀丢不得
娃哈哈的核心资产不是工厂,是80、90后的“童年记忆”。“娃小宗”听着像“山寨货”,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而且经销商也不想冒风险,卖了几十年的老产品突然换牌子,销量跌了算谁的?大概率会重蹈“娃哈哈奶茶”项目的覆辙。
反方:机会很大!轻装上阵更灵活
“娃小宗”没有历史包袱,想做年轻化产品就做,想搞数字化渠道就搞,不用看国资和老臣的脸色。宏胜的产能和供应链都是现成的,只要产品能击中年轻人,比如搞点低糖、功能性饮料,再靠直播带货推一把,说不定能快速起量。
我的看法:难度不小,但有机会。关键看两点:一是产品能不能脱离“娃哈哈影子”,如果只是换个包装的营养快线,肯定死定了;二是能不能稳住经销商,要是能给足够的利润分成,说不定有经销商愿意跟着赌一把。
辩论点3:娃哈哈的未来,该交给“宗家”还是“职业经理人”?
正方:该交给职业经理人
家族内斗已经把娃哈哈拖垮了,宗家的人要么太固执,要么太激进,根本不懂现代企业管理。国资控股的企业,就该找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按制度办事,别再搞“家族那一套”。
反方:宗家不能退!否则丢了灵魂
娃哈哈的“魂”是宗庆后攒下的口碑和渠道,宗家的人至少对品牌有感情,不会随便瞎折腾。职业经理人只看短期业绩,说不定会为了利润搞贴牌、降品质,最后把牌子彻底砸了。宗馥莉虽然激进,但至少想把品牌做好。
我的看法:“家族持股+职业经理人操盘”是最好的模式。宗家保留股份,享受分红,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国资派代表监督,确保合规;再请快消行业的资深职业经理人定战略、抓执行。这样既能避免家族内斗,又能保证品牌稳定,碧桂园的杨惠妍就是这么干的。
六、结尾:40年国民品牌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从1987年宗庆后蹬着三轮车卖汽水,到现在成为年营收几百亿的巨头,娃哈哈陪了我们整整三代人。现在它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宗馥莉的“新品牌赌局”,一边是国资主导的“稳定路线”,一边是消费者的“情怀滤镜”。
宗馥莉的辞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博弈的开始。“娃小宗”能不能起来?许思敏能不能稳住局面?国资会不会彻底掌权?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2026年“娃小宗”正式上市后才能见分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娃哈哈从来不是“宗家的”,也不是“国资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喝着它长大的消费者。如果哪天它丢了品质、没了温度,不管是谁掌权,不管叫什么名字,我们都会用脚投票。
希望这场风波过后,娃哈哈能真正静下心来做产品——毕竟,我们怀念的不是宗家的故事,而是小时候拧开瓶盖时,那一口甜到心里的味道。#宗馥莉辞职#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