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发表突破性论文,是什么让动物不得癌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7:10 2

摘要:同济大学毛志勇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通过仅仅四个氨基酸的替换,裸鼹鼠将人类体内抑制DNA修复的免疫蛋白cGAS转化为增强修复能力的长寿工具。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裸鼹鼠为何能活到37岁——是同体型小鼠寿命的十倍,更重要的是,

同济大学毛志勇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通过仅仅四个氨基酸的替换,裸鼹鼠将人类体内抑制DNA修复的免疫蛋白cGAS转化为增强修复能力的长寿工具。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裸鼹鼠为何能活到37岁——是同体型小鼠寿命的十倍,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关于衰老机制的传统认知,并为开发抗衰老疗法提供了全新的分子靶点。在全球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学术范畴,它可能为人类实现"健康老龄化"开辟前所未有的路径。

裸鼹鼠长期以来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异类。这种生活在东非地下的啮齿动物不仅寿命异常长,还表现出对癌症的极强抵抗力——在数十年的研究观察中,自然状态下的裸鼹鼠几乎从未被发现患癌。它们还能在几乎无氧的环境中存活18分钟,对疼痛的敏感度也远低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些特性使裸鼹鼠成为研究长寿、抗癌和极端环境适应的理想模型。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这些非凡能力背后的分子机制了解有限。此次同济大学团队的研究在DNA修复这一衰老的核心机制上取得了突破,为理解裸鼹鼠的长寿奥秘提供了关键线索。

cGAS蛋白在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细胞质中出现异常DNA——这可能来自病毒入侵或细胞损伤——cGAS会识别这些DNA片段并启动免疫反应。这一机制是先天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抵抗病原体感染至关重要。然而,同济大学团队早在2018年就发现了cGAS的另一个令人意外的功能:在DNA损伤后,人类cGAS会进入细胞核,并且抑制同源重组修复——这是细胞修复DNA双链断裂的最精确途径之一。

同源重组修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DNA双链断裂是最危险的DNA损伤形式之一,如果修复不当,可能导致染色体重排、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同源重组利用姐妹染色单体作为模板进行精确修复,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核心机制。这一途径的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BRCA基因突变患者因同源重组缺陷而大幅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沃纳综合征等早衰症患者也表现出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下降。因此,人类cGAS抑制这一关键修复途径的发现,提出了一个进化学上的困惑:为什么免疫蛋白会损害基因组稳定性?

这个困惑在研究裸鼹鼠cGAS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解答。与人类cGAS完全相反,裸鼹鼠的cGAS显著增强而非抑制同源重组修复效率。通过系统的功能分析和结构比对,研究团队将这一差异追溯到cGAS蛋白C端结构域的四个特定氨基酸位点。这四个位点在裸鼹鼠中发生了进化性的氨基酸替换,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导致了蛋白质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这些氨基酸替换如何改变cGAS的行为。首先,这些变异使裸鼹鼠cGAS对蛋白降解具有抵抗力,从而在DNA损伤后能够更长时间地驻留在细胞核中。其次,改变的蛋白质结构使cGAS能够更有效地与参与DNA修复的辅助蛋白相互作用,包括RAD51等同源重组的核心组分。这种增强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修复机制的装配和运行,最终使细胞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修复DNA损伤。结构生物学分析显示,这四个氨基酸的替换改变了cGAS C端结构域的表面电荷分布和空间构象,创造了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

为了验证这些分子层面的发现是否真的转化为生理层面的长寿效应,研究团队开展了多层次的功能实验。在细胞水平上,表达裸鼹鼠cGAS的人类细胞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衰老标志物水平,包括减少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和延迟的复制性衰老。这表明增强的DNA修复能力确实能够延缓细胞层面的衰老进程。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模式生物实验。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果蝇中引入了包含这四个关键氨基酸突变的cGAS基因。结果显示,携带裸鼹鼠cGAS变异的转基因果蝇寿命显著延长。更重要的是,这些果蝇不仅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它们在衰老过程中保持了更好的肠道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殖能力。这种"健康寿命"的延长正是老年医学追求的核心目标,因为单纯延长寿命而不改善健康状态,可能只是延长了疾病和虚弱的时期。

果蝇实验的成功促使团队在哺乳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初步的小鼠实验表明,过表达裸鼹鼠cGAS能够在多个器官系统中产生抗衰老效应。这些小鼠表现出降低的系统性炎症水平——慢性低度炎症是衰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被称为"炎性衰老"。它们还显示出延长的健康寿命,尽管关于总体寿命的数据尚需更长期的观察。这些初步结果提示,DNA修复能力的增强可能通过减少DNA损伤累积、降低突变负荷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从而在整体层面上延缓衰老进程。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看,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适应性策略。裸鼹鼠生活在地下洞穴系统中,面临低氧、高二氧化碳浓度和密集的社会结构等环境压力。在这种环境中,DNA损伤的风险可能特别高,因此强大的DNA修复能力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通过微调一个既有的免疫蛋白,而不是演化出全新的修复因子,裸鼹鼠实现了一种经济高效的适应性解决方案。这种"分子月光效应"——一个蛋白质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获得新功能——是进化创新的常见模式。

然而,这一发现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和小鼠的cGAS会抑制DNA修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代表了免疫防御和基因组维护之间的权衡。抑制受损细胞的修复能力可能促使它们进入衰老状态或凋亡,从而防止潜在的癌变细胞继续增殖。从这个角度看,人类cGAS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一种肿瘤抑制机制,尽管这种机制以牺牲长期基因组稳定性为代价。相比之下,裸鼹鼠可能通过其他强大的抗癌机制——如高分子量透明质酸的独特产生——获得了足够的癌症保护,从而允许其演化出增强DNA修复的cGAS变体。

这种进化权衡的存在对转化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如果简单地模仿裸鼹鼠的cGAS变异来增强人类的DNA修复能力,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特别是在癌症风险方面。增强的DNA修复可能使某些应该被清除的受损细胞得以存活,从而增加癌变风险。此外,改变cGAS的功能可能影响其在先天免疫中的核心作用,潜在地削弱对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因此,任何基于这一发现的治疗策略都必须在增强DNA修复、维持免疫功能和控制癌症风险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这项研究为抗衰老药物开发开辟了新方向。一种可能的策略是开发小分子化合物,能够模拟裸鼹鼠cGAS的促修复功能,而不完全替代人类cGAS。这类化合物可能通过稳定cGAS与修复蛋白的相互作用,或者通过减少cGAS对修复途径的抑制,来增强整体修复能力。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基因治疗技术,在特定组织中表达改造的cGAS变体,例如在造血干细胞或神经元等特别容易受到衰老影响的细胞类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还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思路。BRCA突变携带者或其他DNA修复缺陷患者可能特别受益于增强DNA修复能力的干预措施。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仔细权衡的治疗策略可能在不显著增加其他风险的情况下,大幅改善健康预后。此外,DNA修复能力的自然变异可能解释了人类衰老速度的个体差异——一些人似乎比同龄人衰老得更慢,这可能部分归因于他们的DNA修复系统效率更高。识别和理解这些自然变异可能为开发个性化抗衰老策略提供基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项研究强调了比较生物学在人类医学中的价值。大自然通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实验,已经"解决"了许多我们现在才开始理解的生物学问题。裸鼹鼠、弓头鲸、格陵兰鲨和某些海龟等长寿物种代表了自然界中长寿策略的丰富多样性。通过研究这些物种,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模式生物(如小鼠和果蝇)无法揭示的生物学原理。这种比较方法在癌症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健康等多个领域已经产生了重要见解。

DNA修复与衰老的关系也符合更广泛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衰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DNA损伤的累积是衰老的根本驱动力之一,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组织退化和年龄相关疾病。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来自多个方面:DNA修复基因的遗传变异与人类寿命相关;提高DNA修复能力的干预措施在多个模式生物中延长寿命;许多早衰综合征是由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同济大学的这项研究通过提供一个自然演化的例子——裸鼹鼠通过优化DNA修复实现长寿——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衰老是一个多因素过程,DNA修复只是众多机制之一。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缩短、表观遗传改变、蛋白质稳态失调、细胞衰老累积和干细胞耗竭等多个过程共同驱动衰老。这些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DNA损伤可以触发细胞衰老,而衰老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以进一步加剧DNA损伤。因此,最有效的抗衰老策略可能需要同时针对多个机制。裸鼹鼠的成功可能正是来自多个抗衰老机制的协同作用——增强的DNA修复只是其长寿工具箱中的一个组件。

这项研究还引发了关于人类寿命潜力的哲学思考。如果四个氨基酸的改变就能显著延长果蝇和小鼠的健康寿命,人类寿命的可塑性有多大?我们是否被锁定在进化历史决定的寿命上限,还是通过理性的干预可以突破这些限制?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寿命并非固定不变——过去一个世纪中,预期寿命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数十年,主要归功于公共卫生改善、营养提升和医疗进步。然而,这些增长主要来自减少早期死亡,而非延缓衰老本身。针对衰老基本机制的生物医学干预可能开启寿命延长的新阶段,但这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需要社会广泛讨论和谨慎应对。

同济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代表了衰老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揭示一个简洁而强大的分子机制——仅四个氨基酸如何重新编程一个关键蛋白的功能——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长寿的理解,还为开发新型抗衰老疗法提供了具体的分子靶点。前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从基础发现到临床应用需要克服众多科学和监管障碍。但这项研究无疑为"健康老龄化"这一21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目标之一,指明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在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科学突破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关乎数亿人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