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惊涛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微子望远镜光电探测原型样机开发、track-like事件的重建算法开发等。他着力将中微子天文学的前沿科学知识科普推向更广阔平台中,曾多次承担实验室展厅讲解工作,也曾斩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科普讲解大赛初赛第二名、决赛三等奖,曾被解放日报、
他是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博士生
是讲台上妙趣横生的科普使者
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
践行社会责任的时代缩影
探索自然极限、拓展认知疆域的同时
他搭建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活跃在科普工作第一线
与B站UP主合作的科普视频
播放量累计破百万
他就是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2022级粒子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黄惊涛
李政道研究所开学典礼上
黄惊涛作为高年级学生代表发言
黄惊涛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微子望远镜光电探测原型样机开发、track-like事件的重建算法开发等。他着力将中微子天文学的前沿科学知识科普推向更广阔平台中,曾多次承担实验室展厅讲解工作,也曾斩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科普讲解大赛初赛第二名、决赛三等奖,曾被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报道。
01 从“物理小白”到中微子捕手
初心萌发于大师课堂
2020年金秋,当黄惊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他本科导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去李所吧。”
彼时,他对高能物理学的认知仅停留在教科书名词层面,却因缘际会踏入这座中国基础研究的“东方明珠”: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在张杰院士的开学演讲中,他第一次触摸到粒子物理研究全局的壮丽图景;聆听诺贝尔奖得主Frank Wilczek的报告时,繁杂炫酷的物理学概念在他心中种下了追问宇宙本质的种子。
真正让他找到研究方向的,是2021年夏令营上徐东莲老师关于“海铃计划”的演讲。这一探讨利用千米级深海望远镜探测宇宙高能中微子的前沿课题,让这个年轻人眼前一亮。“当时我连切伦科夫效应都没完全理解,却敏锐意识到这可能是与传统粒子物理实验大为不同的革命性方案。”正是这份初生牛犊般的勇气,促使他将博士期间的研究兴趣锁定在中微子天文学这一陌生领域。
黄惊涛在光启天文台参与志愿讲解
进入交大以后,黄惊涛深入了解中微子望远镜的设计原理,并成为了“海铃计划”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面对中微子望远镜这一既新颖又有趣的实验课题,黄惊涛迫不及待地与他人分享介绍,投入到了科普活动之中。今年9月,海铃计划官方公众号“这里是海铃”正式成立,黄惊涛也发挥个人所长,参与到了公众号的内容科普工作中。从光启天文台的志愿讲解,到实验室的访客介绍,再到撰写科普文章,黄惊涛已经把中微子望远镜的概念从最前沿的科学课题带到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
黄惊涛(左一)与“海铃计划”团队在出海前装车合影
02 从实验室到讲解台
让硬核科学变得“有温度”
2021年,李政道研究所位于张江的大楼建成完工,成为了在张江科学城独树一帜的科学地标。进入新的环境,黄惊涛也将科普志愿活动推上了新的台阶。
2023年夏天,一场特殊的科普视频拍摄在李政道研究所天问厅拉开帷幕。镜头前,黄惊涛手持一支黄褐色的“灯泡”,向视频的嘉宾仔细介绍中微子望远镜中的核心光电器件。“这就是中微子望远镜的核心探测单元,叫做光电倍增管,可以捕捉到单光子级别的极微弱的光,我们通过在深海布放大量的光电探测仪器,就能捕捉到‘幽灵粒子’的次级粒子产生的幽幽蓝光了。”
与UP主“王骁Albert”完成李所的科普介绍
03 扎根时代
科普志愿者的“螺旋使命”
黄惊涛的科普志愿服务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在他看来,当代青年科研人的使命是“双螺旋结构”:一链锚定科研前沿,一链扎根社会服务,两链互通互促,形成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劳逸结合”。对于科普工作,他曾解释:“青年学子处在科学前沿与社会大众的中间,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相比于尖端的科学家们更‘接地气’,反而是传递前沿基础科学知识的重要桥梁。在向他人讲解的同时,也能让我自己进一步地思考和学习,这也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内涵。”
海铃实验室开放日上
黄惊涛详细讲解“海铃计划”原理及研究进展
作为一名党员,黄惊涛时常思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他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我认为,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对于有讲解能力的人,通过科普的方式将自身特长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不失为一种为人民服务。”
2024年,时值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4周年,解放日报对黄惊涛这名“新浦东人”进行了采访,以“我们站在对接世界的第一线”为题,在报纸头版报道了对中微子天文学和“海铃计划”的介绍内容,也让他更加感受到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登上解放日报头版“我们站在对接世界的第一线”
“能够有如此多科普讲解的机会,我深感荣幸,这离不开交大和李所提供的学术平台,也离不开社会大众对科学知识、科研交流的深厚渴望。”黄惊涛认为,未来如果要真正成为一名在学术领域有所造诣的学者,希望自己不仅掌握扎实的学术科研能力,还能够继续坚持发挥讲解特长,未来在创新发展领域展现独特光彩。
从实验室到短视频平台
从学术会议到社区讲堂
他以多元形式
搭建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未来的科研道路上
他想在“大科学”时代栽一棵更大的树
“我们现在要做的
就是一边在前人的荫蔽下乘凉
一边播撒种子,栽一棵更大的树”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