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下午,“科技场馆大家谈”系列沙龙2025年第3期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主题,邀请了教育界与科研界的专家,共同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教育新生态的构建献计献策。
9月20日下午,“科技场馆大家谈”系列沙龙2025年第3期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主题,邀请了教育界与科研界的专家,共同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教育新生态的构建献计献策。
活动伊始,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胡卫平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培养机制”为题,从动机和知识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青少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长规律,强调了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和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纵向进阶贯通、横向综合交叉、加速丰富融合、校内校外联合、社会文化支撑创新五大培养机制。胡教授认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让学生激发动机,形成认知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塑造创新人格。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晶莹带来了“智能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反思”的主题分享。王教授从智能时代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需求转型、国际比较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表现反思、基于脑可塑性的跨学科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路径四个方面展开交流,为我们日常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北京市第八中学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高颖,以“创新场域构建 馆校育人璀璨”为题,充满自豪地分享了八中的科学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典型学生案例展现了馆校合作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成功经验。高主任介绍,八中通过与科技馆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参与北京科学中心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后备人才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科技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导师陶宁,则从科研导师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的英才学生培养案例分享了“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体会”:一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二是自主学习,三是久久为功。
“科技场馆大家谈”系列沙龙自举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场馆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更为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科技场馆大家谈”系列沙龙将继续秉承开放、共享、创新的理念,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为科技场馆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