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净赚上亿美元!知名药企不搞研发搞副业,同行没钱只能认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7:04 1

摘要:但XOMARoyalty的存在,却让这套行业逻辑出现了裂痕:这家仅29人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完成6起管线收购,人均年创收200万美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在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价值产出”的公式似乎从未被动摇。

传统Biotech动辄数十亿的研发投入、十余年的临床周期,本质上都是在“赌一款爆款药”的诞生。

但XOMARoyalty的存在,却让这套行业逻辑出现了裂痕:这家仅29人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完成6起管线收购,人均年创收200万美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更颠覆的是,它从2021年逐步剥离自营研发,2024年研发费率直接降至0%,却实现了营收5倍、净利润10倍的增长,把Biotech“烧钱换进展”的模式,改造成了“收管线租金”的稳定现金流生意。

这种“放弃研发搞交易”的玩法,到底是昙花一现的资本游戏,还是能复制的行业新路径?

1981年成立的XOMA,早期和多数Biotech一样押注自主研发,却在2015年遭遇“致命一击”:核心管线临床数据未达预期,不仅前期投入打水漂,企业现金流也濒临断裂。

彼时的XOMA没有选择继续追加研发赌翻盘,而是果断卖掉研发设备、生产厂房等重资产,砍掉70%的运营成本,彻底从“研发生产者”转向“资产管理者”。

直到2017年,它才明确新定位:凭借数十年积累的药物评估经验,收购Biotech手中“管线未来收益权”,通过构建多元化资产组合,规避研发风险。

简单来说,XOMA的商业模式类似“生物医药领域的收益权投行”:缺钱的Biotech可以将管线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作为“标的”,换取XOMA的即时现金。

而XOMA则会优先挑选两类项目:已有大药企合作背书、处于临床中期,以此控制不确定性。

截至2025年上半年,它已手握120余条管线,覆盖肿瘤、自免、罕见病等多个领域,彻底摆脱了“靠一款药活下来”的传统Biotech困境。

和传统Biotech核心层多是医学博士、药学专家不同,XOMA的管理层更像“懂医药的金融人”:CEOOwenHughes有16年华尔街投资经验,即便后来任职Biotech,核心工作也是主导与大药企的并购交易。CFOThomasBurns擅长知识产权估值与企业重组。

首席投资官BradleySitko则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结构化融资。这种“金融+医药”的复合背景,让XOMA能精准判断管线的“收益权价值”,而不是单纯看药物的科学前景:这正是它能玩转管线交易的核心能力。

2024-2025年的“Kinnate收购案”,堪称XOMA模式的教科书级操作,1年净赚1.5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超120%。

2024年2月,XOMA以1.18亿美元收购肿瘤BiotechKinnate,不仅拿下对方全部5条在研管线(核心管线KIN-2787已获FDA快速通道资格),还获得了Kinnate的现金储备、现有合同权益及全部知识产权。

为了快速推进交易,XOMA设计了“或有价值权(CVR)”架构:Kinnate原股东可按比例分享未来管线出售的部分收益,这一设计直接打消了股东对“贱卖资产”的顾虑,让交易在2个月内就完成交割。

到2025年4月,XOMA就将这5条管线以2.7亿美元打包出售,同时保留了未来5年低至中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按照CVR约定,Kinnate原股东也拿到了部分收益。整个过程中,XOMA没有为这些管线追加任何研发投入,仅通过“低价收购-权益拆分-高价出售”的操作,就实现了高额盈利。

更关键的是,它在出售协议中还设计了“阶梯式分成条款”:根据未来销售额调整分成比例,既降低了买方的前期压力,也为自己锁定了长期收益。

当时的Kinnate正处于“两难境地”:管线研发进度滞后导致融资困难,股价持续下跌至低于账面现金,大药企因“临床不确定性”不愿接手,股东却急着止损离场。

XOMA正是抓住这个“市场空白点”,先通过财务数据判断Kinnate是“市值低于现金、但管线有潜在价值”的标的。

再用CVR架构降低交易阻力,减少一次性资金支出。最后快速变现,通过条款设计最大化收益:这套操作既解决了Biotech的现金流问题,也为自己创造了利润空间。

从2025年的布局来看,XOMA的模式已进入“复制扩张”阶段。

2025年6-9月的3个月里,它连续完成5起收购,加上2024年底的1起,半年内6次出手,且交易类型覆盖了Biotech的多种困境场景:既有收购清算中企业(如HilleVax),也有“捡漏”早期项目(如LAVA、Turnstone),还有购买特许权收益(如Twist)、开展结构化金融合作(如ESSAPharma)。

以收购Turnstone为例,这家Biotech并非无名之辈:2017年与艾伯维达成溶瘤病毒免疫疗法合作,2019年又与武田签订近10亿美元的管线授权协议,核心管线Ad-MG1-MAGEA3曾被业内看好。

但2025年2月,Turnstone因TIL疗法制造需持续巨额投资,且融资环境恶化,不得不终止管线开发,急寻“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方案。

XOMA此时出手,同样用CVR架构快速通过股东表决,以不到8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Turnstone:它看中的,正是Turnstone有大药企背书的管线“潜在交易价值”,而非当下的研发进度。

而与TwistBioscience的合作,更凸显了XOMA的“灵活打法”。在这笔1500万美元的交易中,XOMA没有收购任何实体管线,而是买下了Twist抗体发现平台“现有合作项目”的一半里程碑付款与销售分成收益:Twist的预付款、未来新合作收益仍归自己所有。

当时Twist刚给抗体部门计提4400多万美元资产减值,正需要现金改善财务状况,XOMA的1500万美元刚好帮它“盘活存量资产”。

而XOMA则以每个项目25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60多个早期项目的部分收益权,既分散了风险,又增强了资本周转效率。

它的收入完全依赖合作药企的研发进展与商业化能力:如果管线最终未能上市,或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XOMA的收益就会直接受损。

而且在大量管线进入商业化阶段前,它的现金流可能存在波动,需要通过持续融资来收购新的收益权。但从优势来看,它通过“多领域、多阶段、多授权方”的管线组合,将单一项目失败的影响降到最低(以120条管线计算,单个项目对现金流的影响不足2%)。

逆周期收购策略又能以低价获取优质标的。轻资产运营则彻底避开了研发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当期XOMA总营收2960万美元,同比增长130%,其中1600万美元来自销售分成,1360万美元来自里程碑付款。

研发费用仅140万美元,且2025年Q1仅支出10万美元,Q2费用增加也只是因为新增收购项目的管理成本,完全符合“轻研发”定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销售分成收入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随着管线池中更多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未来销售分成将成为主要利润来源,里程碑付款则用于覆盖新的收购成本,“不靠里程碑也能实现盈亏平衡”的路径已逐渐清晰。

目前国内Biotech同样面临融资收窄、估值低迷的问题,不少企业市值甚至低于账面现金,却仍在执着于“自主研发一款药”。

XOMA的启示在于,Biotech的核心价值不一定是“研发药物”,也可以是“运营管线资产”:“未来里程碑收益”与“当下现金”可以灵活转换。

法务、交易设计、税务规划等“非研发能力”,同样能转化为商业价值:比如XOMA现在还为困境Biotech提供“清算服务”,帮对方快速处理资产、最大化股东利益,同时自己赚取服务费。

在美国,类似XOMA的“生物医药收益权交易商”已逐渐增多,但国内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

这背后既有市场成熟度、交易规则的差异,也有Biotech对“管线交易”的认知偏差:不少企业仍将“卖管线”视为“失败”,却忽略了“资产运营”可能带来的持续收益。

XOMA的成功,本质上是用“金融工具”重构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它不追求科学上的突破,却能在行业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盈利空间。

这种“非典型Biotech”模式或许不会成为行业主流,但它至少证明:生物医药行业的价值实现路径,不止“研发一条路”。

当资本寒冬来临,谁能更早跳出“研发执念”,把自身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谁就可能在周期波动中抓住红利:这,或许是XOMA给所有Biotech最深刻的启示。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