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又一书法被发现,比《上阳台帖》更精妙,这字也就他写得出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7:11 1

摘要: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以豪迈大气,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著称,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世放浪形骸的性格特点。相比于诗歌,书法更直观展现一个人的气质,而李白存世作品太少,故宫所藏的《上阳台帖》是其唯一公认的真迹。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以豪迈大气,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著称,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世放浪形骸的性格特点。相比于诗歌,书法更直观展现一个人的气质,而李白存世作品太少,故宫所藏的《上阳台帖》是其唯一公认的真迹。

此作通篇以草书写成,字迹奇崛跌宕,墨色枯润对比强烈,不拘泥于法度。宋徽宗盛赞:“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董其昌也点评:“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除了这件作品,有学者在一部丛帖中意外发现了李白失传的几幅字。此丛帖名为《绛帖》,在卷十中有“唐翰林学士李白书”一篇,就是李之手笔,以草书写就,总计23行,释文为:“天若不爱酒,星不在天。地若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尚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揽衣览庭际,有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未叹酒已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吾头懵试书此,不能自辨。贺生为我读之,汝年少眼明。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

李白与张旭交情深厚,当代书法家启功、收藏家徐邦达认为,他的草书收到了张旭狂草的影响,并吸收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笔法,虽信手写成,但并不是没有法度。相比于“草圣”,李白的字更加狂放不羁。

全篇通过夸张变形、错位、大小悬殊、欹侧倾斜等,使得字字动势十足,全卷“活”了起来。中锋行笔略作绞转,形成“屋漏痕”质感,避免浮滑,起笔处见裹锋逆入的篆法遗韵,狂放的线条具备坚实骨架,不同于后世“野狐禅”式的随意缠绕。

末笔长竖的颤笔处理、外框的圆弧环绕,显见对张旭“以头濡墨”式表现力的吸收。但与张旭“一笔书”的连绵不绝不同,李白更强调“笔断意连”,既保留字间独立,又形成气脉贯通,体现“放而不纵”的控制。因速度变化形成枯笔、收笔的突然提笔,均为自然书写的真实记录,无刻意造作。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笔法状态,恰是其“清水出芙蓉”诗风在书法中的映射。

结字欹侧取势,险中求稳,形成“裂而不散”的张力,字势大小无拘,形成“乱石铺街”的章法效果。苏轼评“李白书如李白诗,如列子御风而行”,将其视为宋“尚意”书风的源头之一。

来源:书法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