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启侦|脑机通信安全新范式,让“心控”远程设备更私密(10.11)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6:59 1

摘要:随着脑机接口(BCI)技术日渐成熟,人们能够通过意念控制设备,完成诸如打字输入、控制轮椅、玩游戏等功能。但是,当这些信号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时,也常常面临被窃听、篡改、误操作的风险。

随着脑机接口(BCI)技术日渐成熟,人们能够通过意念控制设备,完成诸如打字输入、控制轮椅、玩游戏等功能。但是,当这些信号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时,也常常面临被窃听、篡改、误操作的风险。

最近,由国内多个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空间-时间编码超表面 + 视觉 SSVEP 视觉刺激编码”的安全无线通信平台(BSTCM),可以在物理层(并非仅靠软件)保证 BCIs 信号在无线环境里的私密和可靠,同时还能实现远程控制智能设备。这项成果让我们想到了:大脑的“安全机制”应该是怎样的,而我们正试图向它学习。

1

INTRODUCTION

物理加密 + 视觉编码 = 下一代 BCI 安全防线

所提出的BSTCM的原理图

传统 SSVEP-类型的视觉刺激 BCI 系统,是让用户注视闪烁频率的视觉目标(LED闪烁)来生成频率特定的脑电信号,然后分类这些信号变成命令。但这种方式在无线环境下信号传播路径容易被截获,且视觉刺激与信号传输之间缺乏紧密融合。研究团队注意到,空间-时间编码(STC)超表面(metasurface)具备同时调控电磁波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包括谐波生成、频率切换、方向控制等能力),于是他们提出:用 STC 超表面与视觉刺激编码融合,在物理层发送“谐波加密波束 + 空间多路 + 频率多路”的结构,这样即便信号被传播出去,也难以被未授权方正确解码。“视觉刺激”不仅是 BCI 输入,还被整合进“加密传输”的机制里,构成深度融合。

2

PRINCIPLE

BSTCM 平台如何搭建

BSTCM系统的详细流程图

研究团队设计了 BSTCM 系统,其核心包含视觉刺激编码、STC 超表面、加密信道与智能设备远控四个部分。用户注视 STC 超表面上的 LED 区域,这些 LED 闪烁于不同固定频率(例如 7Hz、8.5Hz、10Hz、11.5Hz)。这些闪烁引起 SSVEP 脑电响应,经过 EEG 头盔采集并分类识别成用户意图的命令。命令控制 FPGA 控制 STC 超表面使其在高频切换状态下生成谐波波束,此类波束经空间分配与频率调制,可以分别发射给多个用户或方向。

在安全性方面,该系统将待传输信息加密为两个密文(cipher1, cipher2),通过两个独立的谐波频率信道进行发送,只有同时拥有两个密文并知道加密方式的合法接收方,才能解密出原始信息。实验中,未授权监听者得到的误码率(BER)接近 50%,信噪比(SNR)极低,而合法用户的信号识别准确率和 SNR 明显更高。

在远控设备测试中,他们还让用户通过这一系统控制多个 LED 模块(智能设备),远端接收天线捕获谐波波束,再通过 MCU 模块转换为控制信号,点亮指定 LED。即人“看闪烁 → EEG 解码 → 加密闪烁 + STC 超表面发射 → 智能设备接收控制”的完整无线链路被成功实现。

该加密无线通信系统基于BSTCM平台


3

SIGNIFICANCE

脑机接口不只靠算法,也靠物理防线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能远程控制设备”的脑机接口,而是在通信物理层面加入了安全机制,使脑—机通信免于被动暴露。就像大脑在进化中发展出血脑屏障、神经隐私机制一样,这类技术告诉我们:未来的脑机接口设计不仅要学“大脑怎么控制动作”,也要学“大脑怎么保护自身信息不被外泄”。

对于脑机接口的未来,这种结合 STC 超表面、视觉刺激与加密信道的方法,可能会成为标准配置。它对残障人士、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元宇宙场景等都极具价值,因为它既保留了“意念控制”的便捷性,也大幅提升了隐私与安全性。可以想见,下一代脑机接口设备会更加像人体感觉网络的一部分,不只是读取意图,还要从物理结构上防护意图不被窃取。未来的设计思路,正是在“向大脑学习”的路上,多加入“防御”机制,而不仅仅“执行”机制。

论文参考:DOI: 10.1038/s41467-025-63326-0

来源:启真脑机智能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