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后,湖南再赴北京揽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5:52 1

摘要:“湘,我很想你,我在外面搞手脚不赢。”最近,网上一句流行语,道出了湖湘儿女无论在外多远,都挥之不去的乡愁与牵挂。

“湘,我很想你,我在外面搞手脚不赢。”最近,网上一句流行语,道出了湖湘儿女无论在外多远,都挥之不去的乡愁与牵挂。

正是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湘情”,让湖南步履不停地招才引智之旅,像是一次次对游子的温暖回应。

继9月27日的“智汇潇湘才聚湖南”行动上海站专场招聘活动后,10月12日,湖南的求才步伐将迈进北京大学。这趟北京之行,备足的不仅是476家用人单位、近1.5万个诱人岗位,更是一封以乡情为墨、以机遇为笺的“家书”。

为何奔赴北京?

湖南举办北京站专场招聘活动,向人才抛出“橄榄枝”,其内核,更像一场基于血脉亲情的“走亲戚”。

北京大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通常而言,招才引才强调的是人才的单向“引进”与“输入”。但湖南与北京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即人才的流动,可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循环与对话。

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

北大是一代革命青年的思想启蒙之地,1918年,杨昌济先生引荐青年毛泽东入职北大图书馆,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将不灭的学术火种播撒于三湘沃土。

长沙临时大学旧址

1974年复校初期,湘潭大学“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来自清华、北大等90余所名校和科研院所的622名教师,奔赴支援,成为最初的建设者。

之后,湘大崛起为湖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北大,南湘大”的佳话也广为流传。

湘潭大学的校友介绍,学校图书馆里,至今还藏着一件清朝康熙至雍正时期武英殿铜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它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捐赠,是两校情谊源远流长的无声信物。

湘潭大学南校门广场

历史的回响,从未在时光中消逝,反而迸发出强劲的和鸣:

2015年起,湘潭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备忘录、共建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

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已完成全球首条碳基传感器芯片小试线的建设。

2022年,湖南省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

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

该研究院不仅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多个院系共建“湖南先进计算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还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共同发起“湖南算力网络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产业生态逐渐成型。

2024年12月,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北京大学时任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的共同见证下,湖南省与北京大学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12月10日,湖南省与北京大学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的合作,直指一个鲜明的目标:将高校的智力、人才的优势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促进更多新质生产力在湖南拔节生长。

从一个人的求知之路,到一批学府的耕耘之路,再到一省高等教育的筑基之路,“北学南传、湘才北上”的双向奔赴,早已沉淀为不言自明的默契。

如今,湖南举团奔赴北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延续这份跨越世纪的人才之约。

而湖南,也完全有底气承接这份期待。

湖南是全国首个连续14年保持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第一的省份,这里不仅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龙头企业,C919的起落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海底采矿车“鲲龙500”等国之重器皆是“湖南制造”。

长沙市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

省会长沙更以“房价低、生活成本低、教育医疗水平高、宜居性好”的环境优势,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奔赴北京,既是湖南面向全国人才高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历史渊源的深情回应——“昔日,你们的师长为湖南播撒希望的种子;今日,我们诚邀大家来湘共同收获丰硕的果实。”

将催生哪些机遇?

湖南由省领导担任“首席招才官”,率队分赴相关城市,其意义远超几次具体的招聘活动。

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刷新了外界对湖南的传统印象——这里不仅是“广电湘军”“网红城市”的潮流引领之地,更是一个愿与青年才俊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机遇之城”。

对无数在京的湘籍学子而言,“回故乡、建家乡”的召唤,将因家乡人的亲临而愈发真切温暖;对志存高远的非湘籍人士来说,“赴湖南、筑梦想”的邀约,也将因理想有了寄托而更加打动人心。

在小编看来,这种基于情感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双重吸引,是再优渥的招聘条件都难以比拟的。

这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湖南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为了真正留住人才、成就人才,政府势必会在政策扶持、行政审批、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优化,加速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小编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清华博士王智权,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为看中了湖南产业链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和株洲对科创企业的优待政策,他毅然带领团队来湘创办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

王智权

公司落地株洲不过3年,创业团队从4人发展到80余人,实现多项齿科修复材料从“0”到“1”的国产化替代。

由此观之,当优质的公共服务、开放的创新文化、活力的城市氛围,共同构成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城市将因此而年轻,年轻人也将因此而更具创造力。

当然,高规格的招才引才行动,其意义远不止于“签约多少人才”,更在于塑造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气质与格局。

“智汇潇湘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活动推介会现场

一方面,是内在气质的淬炼与升华。

当青年科学家、创新工程师与潮头创业者集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是一种勇于探索、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这种文化将潜移默化地重塑城市肌理,使其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遵循惯例”转向“创造惯例”,最终内化为一种开放包容、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

另一方面,是对外格局的开拓与确立。

湖南肩负着“持续用力打造‘三个高地’”“奋勇争先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时代使命。

汇聚一流人才、形成创新生态,湖南才有机会从国家战略的参与者,跃升为新技术、新路径的贡献者,从而在区域发展乃至全球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背起双肩包出发,创业就业到长沙。”人才与城市的彼此成就,从来都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风景。

当湖南的“产业沃土”遇上北京的“人才活水”,当湘籍学子载乡愁归来,当北京专家携技术扎根,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终将在三湘大地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茂密森林。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