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养娃12年,儿子成了我的“精神导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16:40 1

摘要:Lulu的家庭故事里,不仅有两代人在教育与成长中的双向奔赴,也藏着一座城市给予异乡家庭的包容与机遇。

在我们看到的家庭故事中,“成功案例”不少都是一帆风顺的。

而香港妈妈Lulu和她两个儿子的成长故事里,却写满了曲折。

从内地三四线城市到香港,申请港校和美高经历多次挫折,哥哥和弟弟两个孩子性格完全不同……

Lulu本人,照片由Lulu提供

在香港这座充满可能性的城市里,Lulu用十二年的时光陪两个孩子长大。

她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成了她的“精神导师”,让她重新塑造了自己。

Lulu的家庭故事里,不仅有两代人在教育与成长中的双向奔赴,也藏着一座城市给予异乡家庭的包容与机遇。

获取《2025中国留学家庭调研报告》

从择校+消费+语言考试新方向解锁2000+中产家庭最真实需求

择校一波三折“失败”是成长的催化剂

从一开始,Lulu为两个孩子的择校,就有“迂回战略”的意味。

她先为弟弟成功申请到沪江维多利亚幼稚园,这份“先机”也为哥哥的入学铺了路。

彼时,哥哥在圣彼得学校读了第一年,不仅快速适应了新环境,广东话说得标准流利,数学成绩也十分出色。

亮眼的表现,再加上“兄弟姐妹(sibling)”的关联优势,哥哥也顺利拿到了沪江维多利亚学校(VSA)的录取通知书。

Lulu回忆,当年申请这所学校还相对容易,可近些年,它的入学难度已经大幅提升,能拿到录取实属不易。

VSA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虽带着私立学校的属性,却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中文教学质量很高。

为了让弟弟的中文基础更扎实,Lulu特意让弟弟在VSA读完了小学的部分阶段,让孩子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文化养分。

小学时,哥哥参加了HKIS的暑期夏令营,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所学校。他本就喜欢美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疫情前每年夏天还会跟着家人去美国,这份偏爱让他坚定了要进HKIS的想法。

不过,从这里开始,升学路上开始出现波折。

HKIS的申请之路并不顺利。

原来是因为Lulu自己查看邮件的疏忽,导致大儿子这份录取信迟来了两年多。

Lulu和孩子

照片由Lulu提供

哥哥“原谅”了妈妈的错误。事实证明,他从这段经历中获得的比失去的要更多。

弟弟的申请经历也类似,五升六时第一次申请失败,第二次才拿到“入场券”,最终他和哥哥的入学时间相隔了两年。

HKIS的“纯美式”特质十分鲜明,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育模式,都透着浓浓的美式风格。更让Lulu感动的是,学校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关怀,细致到了日常。

弟弟刚插班进HKIS时,因为从幼稚园就在VSA长大,那里有他太多童年回忆和好朋友,突然进入新环境很不适应,花了整整一年才慢慢调整过来。

这段时间里,HKIS的辅导员(counselor)和副校长给了弟弟很多温暖。正是这份陪伴,帮弟弟慢慢融入了新集体。

从挫折中觉醒,在松弛中进步

哥哥此前申请美高曾失利,但这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催化剂”。

他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不用太努力就能做好”的想法不对,自驱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在VSA的最后一学期,他凭借这份努力,拿到了荣誉奖学金,虽然之后去了HKIS,没能实际抵扣学费,却成了一份珍贵的认可。

进入HKIS高中后,哥哥的学习状态有过一段“松弛期”:九年级、十年级时,对学业不算上心,透着一股“不太在意”的劲儿。可到了11年级,他明显长大了,知道这是该“拼”的时候,实打实的进步被Lulu看在眼里,满是欣慰。

哥哥的佛系和自律,都来自妈妈静水流深的培养。

Lulu坦言,自己没像身边很多家长那样,在孩子高中时带他去美国访校,反而常带他去度假,比如十年级时还去了意大利参加音乐节。

Lulu和孩子

照片由Lulu提供

所以哥哥对美国大学的了解,大多来自外部的分享。他常说:“只要有学校录取我,那就是我的梦想学校,我都愿意去。”

进入HKIS后,他慢慢迷上了生物学,尤其偏向生物医药领域,还对“人类如何延年益寿、活到100岁”这类课题充满兴趣,未来大概率会朝着生物医药方向发展。

而弟弟则从小就透着一股艺术天赋。

一岁多的时候,他只要拿着画笔和纸,就能安安静静待一下午。Lulu默默支持孩子,给足画笔和纸,每周送他去学绘画基础,还常常带他去各国看画展、逛博物馆。

4、5岁时,弟弟开始画漫画,画得虽然简单,却藏着有趣的小故事。他还会自己笨拙地把漫画装订好,每天背在书包里,兴高采烈地跟老师、同学甚至校长分享。

VSA的老师和校长也特别会鼓励孩子,常说“我是你的粉丝,画得太好了,以后能送我一本吗?”

这份认可,让弟弟更爱画漫画了。近些年,他的漫画无论是技巧还是表达的内容,都成熟了不少,而且全程都是他自己创作,Lulu从没有干涉或指导过。

七年级时,弟弟又多了个新爱好:在YouTube上做视频。他做的视频大多是漫画风、科技风,还有些搞笑的短内容,而且从不让Lulu花钱买设备和软件,都是自己上网学技巧,一点点摸索着做。

有个暑假,因为Lulu要在香港陪哥哥实习,弟弟也留了下来,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粉丝突破一万。暑假结束时,他真的做到了,还通过粉丝打赏认识了泰铢、欧元、美元等好多国家的钱币符号。现在他的打赏折合美金有100多了,却没打算提现,说要等累计到500美金再提。

不鸡不卷、默默滋养的培养方式,养出了两个在各自领域茁壮成长的娃。

孩子教会我做“好妈妈”

Lulu坦言,自己最初的教育方式并不成熟。

有些,她嘴上说着爱孩子,却没能做到真正“接纳”他们。每天看着孩子的问题,忍不住指责,甚至会暴怒。

直到哥哥申请美高失败,她才彻底开始反思:“我只给了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可在精神上,我真的做到接纳、包容、陪伴和鼓励了吗?”

从这时候开始,哥哥第一次成为了Lulu的“人生导师”,因为孩子的经历让她明白:做妈妈不是“掌控”,而是“成长”。

之后的一两年里,Lulu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慢慢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她学会了百分百接纳孩子的缺点,知道“孩子的缺点不是他自己造成的”,遇到问题不再指责,而是陪着孩子一起面对,告诉他“怎么做会更好”。

也是因为这份转变,家里的氛围变了:哥哥和弟弟几乎没有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有什么事都愿意跟Lulu说,跟她分享生活里的喜怒哀乐。

Lulu和孩子

照片由Lulu提供

Lulu感慨,只要父母做得够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亲近,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有过激的青春期表现。

两个孩子然是亲兄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所以教育方式也得“因人而异”。

哥哥的大脑结构有些特别,智商发育“不均衡”。比如生活里的小事,Lulu要跟他说好多遍,他还是不记得,以前这总让Lulu很暴躁;可另一方面,哥哥又特别爱看书,对事物的看法很深刻,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认知。

后来Lulu带他做了IQ测试,才明白问题所在:哥哥在“视觉空间”方面有些薄弱,对世俗规则、人际交往中的表情眼神,没法第一时间get到。

知道了原因,Lulu就换了沟通方式:不再靠“暗示”,而是明确跟哥哥说“妈妈觉得你这样不合适,原因有1、2、3点”,给他足够的耐心。

弟弟则是个“有个性又听得进意见”的孩子。他脾气看着有点暴躁,可只要Lulu坐下来跟他提意见,他总能快速get到重点,深刻反思,而且很少再犯同样的错,Lulu对他更多是尊重和包容。

在和孩子的沟通上,Lulu慢慢摸出了门道:少唠叨,多鼓励,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她以前也爱跟孩子说重复的事,后来发现孩子会反感,就有意改掉了这个习惯。

Lulu还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挫折”。就像哥哥申请美高失败的经历,比她说一百句“要努力”都管用。孩子自己栽了跟头,才会真正反思。

所以她尽量“管住嘴”,不随便说教,让孩子在经历里慢慢长大。

在香港生活了12年,Lulu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她来自内地的三四线城市,对比之下,香港的多元文化让孩子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孩子们哥哥身边有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的朋友,能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在故乡很难体验到的。

对于即将来香港的新移民家庭,Lulu有个最重要的建议:“保持好心态。”

无论到哪个地方,都会遇到适应的难题和挫折,关键是一家人要齐心协力,遇到问题一起解决。

而且现在信息发达,想了解学校、生活攻略,看视频号、小红书就能找到答案,不用太焦虑。

“用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提升自己的认知,慢慢就会融入这里,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