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时尚与娱乐领域,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的名字始终与 “精致”“高冷”“极致自律” 绑定 —— 她是前辣妹组合成员,是创立同名时尚品牌的设计师,更是公众眼中 “身材管理天花板” 的代表。然而,2024 年网飞推出的个人纪录片中,这位常年维持完美形象的明星却卸下
在全球时尚与娱乐领域,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的名字始终与 “精致”“高冷”“极致自律” 绑定 —— 她是前辣妹组合成员,是创立同名时尚品牌的设计师,更是公众眼中 “身材管理天花板” 的代表。然而,2024 年网飞推出的个人纪录片中,这位常年维持完美形象的明星却卸下伪装,自曝患有饮食失调症数十年,坦言 “那时擅长用谎言掩盖内心的挣扎”。这场跨越数十年的 “完美人设” 与真实困境的碰撞,不仅让外界重新认识维多利亚,更折射出公众人物在聚光灯下的隐秘压力。
一、公众眼中的 “完美模板”:从辣妹到设计师的精致标签
提及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她出现在镜头前的模样: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内搭极简白衬衫,腰间系着窄版皮带勾勒出纤细腰线;脚上踩着 10 厘米高的尖头高跟鞋,步态平稳且挺拔;长发被梳成一丝不苟的低马尾,脸上是淡到近乎无痕的妆容,唯独唇色选择正红色,成为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无论是巴黎时装周的秀场前排,还是洛杉矶街头的街拍,她的姿态始终如一 —— 脊背挺直,双手自然垂在身侧或交叠于小腹前,眼神平静无波,极少露出笑容。
这种 “精致到极致” 的形象,从她加入辣妹组合时便开始塑造。1996 年,辣妹组合以《Wannabe》爆红全球,五人分别以 “运动辣妹”“宝贝辣妹”“疯狂辣妹”“恐怖辣妹”“时髦辣妹” 的标签出圈,维多利亚作为 “时髦辣妹”,总是穿着紧身吊带裙、过膝长靴,头发染成浅金色,妆容比其他成员更显成熟。彼时媒体报道她,除了音乐作品,更多聚焦于她的穿搭与身材,“时髦辣妹的腰线只有 58 厘米”“维多利亚的穿搭引领少女潮流” 等标题频繁出现在娱乐版面。
转型设计师后,她的 “完美形象” 与品牌调性深度绑定。2008 年,维多利亚推出同名时尚品牌 Victoria Beckham,首个系列以简约廓形、中性色调为主,她亲自上阵担任模特拍摄宣传大片。照片中,她穿着自家设计的白色阔腿裤与黑色短款上衣,站在纯白背景前,没有多余动作,仅靠肢体线条传递品牌质感。此后每次品牌发布会,她都会以创始人身份亮相,穿着当季新品,妆容与造型始终保持高度统一,媒体评价她 “将个人形象与品牌做到了完美融合”。
外界对她的 “自律” 更是赞誉有加。多年来,关于她 “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 的报道从未间断 —— 有媒体拍到她清晨在洛杉矶的公园跑步,穿着黑色运动装,戴着耳机,步伐均匀;还有时尚博主分析她的街拍,称 “她的衣橱里永远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每件单品的剪裁都为显高显瘦服务”。在大众认知里,维多利亚的完美是 “自律的必然结果”,却没人知道,这份 “自律” 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
二、饮食失调的起点:从表演学校的一句话到 “胖辣妹” 的标签
维多利亚在纪录片中回忆,饮食失调的种子,早在她进入娱乐圈前就已埋下。16 岁时,她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西尔维亚青年戏剧学校,这是一所培养过众多演员、歌手的知名院校。某天下午的形体课上,全班同学穿着统一的黑色练功服站成一排,老师拿着卷尺逐一检查体态,轮到维多利亚时,老师停下脚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平淡却极具杀伤力的语气说:“你有点胖,下次排练站后排吧,别挡着其他同学。”
这句话让当时的维多利亚瞬间僵在原地。她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能感受到周围同学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同情,也有隐晦的嘲笑。她想反驳,却张不开嘴,只能攥紧衣角,指甲几乎嵌进掌心。课后,她躲在学校洗手间的隔间里,对着镜子反复打量自己 —— 练功服紧贴着身体,勾勒出不算粗壮的手臂与腰腹,“我真的很胖吗?” 这个疑问从此扎根在她心里。
她的母亲杰姬在纪录片中也提到了这段经历,镜头前,杰姬眼眶泛红,手指轻轻摩挲着沙发扶手:“那天她放学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久,出来时眼睛是肿的,说‘妈妈,老师说我胖’。我安慰她‘你不胖,只是还在长身体’,可我知道,那句话像刀子一样刻在她心里,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在意自己的体重了。”
真正让这种 “在意” 演变成病态的,是她加入辣妹组合后的舆论压力。1997 年,组合爆红后,媒体对五人的关注逐渐从音乐转向私人生活,维多利亚因为身形比其他成员稍显丰满,被英国《太阳报》贴上 “Porky Spice”(胖辣妹)的标签。报纸头版刊登着她穿着紧身裙的照片,照片旁配文 “辣妹组合里的‘重量级’成员,她的手臂比上个月粗了 1 厘米”;还有媒体在街头抓拍她吃三明治的画面,标题写着 “‘胖辣妹’不顾形象,街头狂啃高热量食物”。
彼时的维多利亚刚满 22 岁,正是在意他人评价的年纪。每次看到这些报道,她都会把报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却忍不住反复回想 “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胖”。为了摆脱 “胖辣妹” 的标签,她开始用极端方式控制体重 —— 每天早上只喝一杯黑咖啡,中午吃一小份没有酱汁的烤鱼,晚上则完全不吃东西;每次用餐前,她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在上面记录每种食物的卡路里,哪怕是一颗草莓,也要确认热量后才敢放进嘴里。她在纪录片中坦言:“那不是健身,也不是健康的饮食管理,只是单纯的忍饿,我以为这样就能控制体重,就能让外界满意。”
这种 “控制” 很快变成习惯,甚至演变成饮食失调。她会在家人聚餐时,笑着说 “我已经吃过了”,然后躲回房间喝白开水;朋友约她去餐厅,她会以 “要赶通告” 为由拒绝,实际上是害怕面对满桌食物的诱惑;有时实在饿得难受,她会偷偷吃一块饼干,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用催吐的方式缓解焦虑。“有饮食失调的人,都很擅长说谎,” 维多利亚在纪录片中说这句话时,眼神低垂,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无奈,“我骗家人,骗朋友,也骗自己,假装一切都好,其实胃里早就空得发疼。”
三、“体重秤事件”:一场公开羞辱与无法愈合的心理缺口
1999 年,维多利亚经历了人生中最让她羞耻的时刻之一,这场被她称为 “心里的一个洞” 的事件,让她对体重的 “控制欲” 变得更加偏执。
这一年,她刚生下大儿子布鲁克林,产后仅一个月,便受邀参加英国主持人克里斯・埃文斯的脱口秀节目。节目组提前沟通时,只说 “聊聊产后生活”,并未提及其他环节。录制当天,维多利亚穿着一身宽松的米色连衣裙,脸上带着产后未完全消退的疲惫,却仍强撑着笑容走进演播厅。演播厅内坐满观众,舞台中央摆放着一张沙发和一张茶几,茶几上放着话筒和一杯水。
节目进行到一半时,克里斯・埃文斯突然起身,从后台搬来一台电子体重秤,放在维多利亚面前。他拿着话筒,对着观众席说:“大家一定很好奇,我们的‘时髦辣妹’产后多久能恢复身材?不如现在就让她上秤,看看她有没有瘦回孕前状态?” 说完,他看向维多利亚,语气带着调侃:“来吧,维多利亚,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现场观众立刻爆发出笑声,有人甚至开始鼓掌起哄。维多利亚愣住了,她看着眼前的体重秤,又看了看台下的观众,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裙摆。她想拒绝,却想到节目正在直播,拒绝可能会被媒体解读为 “心虚”“不愿面对体重”,只能强压下内心的不适,笑着站起身,慢慢走上体重秤。
体重秤的数字显示在大屏幕上,克里斯・埃文斯故意夸张地喊道:“哦!看起来我们的辣妹还需要再努力一点!” 观众的笑声更大了,维多利亚却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她能感受到脸颊发烫,手脚冰凉,只想立刻逃离这个舞台。录制结束后,她躲进化妆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呆,直到助理提醒 “该去赶下一个行程”,才缓过神来,重新整理好表情。
这场 “体重秤事件”,维多利亚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直到二十多年后,她才在纪录片中说出当时的感受:“那不是娱乐,也不是玩笑,是公开的羞辱。我刚生完孩子,身体还在恢复,却被强迫在全国观众面前称重,像商品一样被评判。” 她说这句话时,指尖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眼神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委屈,“从那以后,我更痴迷于控制体重,我觉得只有体重变轻,才能不被别人嘲笑,才能保护自己。”
此后,维多利亚对自己的形象管理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每次公开露面前,她会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对着镜子调整站姿,确认从哪个角度拍照最显瘦;拍照时,她会下意识地收紧腰腹,肩膀微微后展,确保每一张照片都符合 “完美” 标准;甚至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都会根据场合和镜头角度选择 —— 黑色显瘦,就多穿黑色;竖条纹能拉长身形,就频繁出现在竖条纹单品。“镜头一亮,我的铠甲就上身了,” 维多利亚说,“那层铠甲是用‘瘦’和‘精致’做的,我以为穿上它,就能不被伤害。”
四、“冰山脸” 的真相:镜头前的防线与荒诞的站位细节
除了 “极致身材管理”,维多利亚的 “不笑” 也是外界热议的话题。无论是红毯、街拍,还是品牌活动,她总是维持着同一种表情 —— 嘴角平直,眼神平静,极少露出笑容,被网友调侃为 “贝嫂的冰山脸”“时尚圈的无表情女王”。甚至有媒体专门整理过她的 “无笑合集”,对比其他明星的笑容,称她 “自带距离感,像永远不会开心”。
但在纪录片中,维多利亚揭开了 “不笑” 的秘密。“一看到镜头,我就会立刻竖起防线,” 她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身后是落地窗外的洛杉矶夜景,“那不是故意摆架子,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我太在意镜头里的自己了,怕笑起来不好看,怕表情管理不到位,更怕别人看到我的脆弱。”
她举例说,每次参加红毯活动,在下车前,她都会对着车内的小镜子反复练习表情 —— 嘴角微微上扬 15 度,眼睛自然睁大,确保笑容不会太夸张,也不会显得僵硬。可真到了镜头前,看到无数相机对着自己,她又会下意识地收回笑容,恢复到 “冰山脸” 状态。“我怕自己笑起来有皱纹,怕牙齿不够整齐,怕别人说‘她笑起来没有不笑好看’,” 维多利亚坦言,“长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已经不知道怎么自然地笑了。”
更荒诞的是,她的 “不笑” 还与丈夫大卫・贝克汉姆的站位有关。“我们一起上红毯时,他总喜欢站在我的左边,” 维多利亚在纪录片中笑着说,这个笑容短暂却真实,“但我只有从左边笑的时候,脸部线条才好看,从右边笑,颧骨会显得突出,看起来像生病一样。” 为了避免 “不好看”,她只能在镜头前忍住笑容,哪怕心里觉得开心,也只敢在心里笑,表面上依旧维持着 “冰山脸”。
她还分享了一个细节:有次和大卫一起参加朋友的婚礼,现场没有太多媒体镜头,她终于放松下来,和朋友聊天时自然地笑了。后来看到朋友拍下的照片,她发现 “笑着的自己其实很好看”,可一回到有镜头的场合,她又立刻恢复了 “无表情” 状态。“就像条件反射一样,” 维多利亚说,“镜头就像一个开关,一碰到,我就会自动切换到‘完美模式’,忘记怎么自然地表达情绪。”
这种 “完美模式” 甚至影响到她的私人生活。大卫在纪录片中回忆,有次一家人去海边度假,他拍下维多利亚和孩子们玩耍的照片,照片里的维多利亚穿着休闲装,笑着追逐孩子们,看起来格外轻松。可当维多利亚看到照片时,第一反应却是 “我的头发太乱了”“这件衣服显得我有点胖”,甚至要求大卫删掉几张 “不好看” 的照片。“她总是对自己太严格了,” 大卫说,语气里带着心疼,“我告诉她‘你这样很好看’,可她听不进去,总觉得还能更完美。”
五、完美人设下的危机:品牌亏损与濒临崩溃的时刻
维多利亚的 “完美” 不仅体现在个人形象上,更延伸到事业领域。2008 年创立同名时尚品牌后,她投入全部精力,从设计、生产到宣传,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品牌初期凭借她的个人影响力和简约设计风格,获得不少好评,2011 年还获得英国时尚奖 “年度设计师品牌” 提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光鲜的品牌,曾多次陷入亏损危机。
2017 年,英国《卫报》曝光维多利亚品牌的财务报告,显示品牌自创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 4000 万英镑,当年更是亏损 600 万英镑。为了维持品牌运营,维多利亚不得不抵押自己的房产,甚至向大卫求助。“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起床都不想去公司,” 她在纪录片中回忆,镜头里的她穿着家居服,头发随意挽起,没有了平时的精致,“一到办公室,就会看到堆积如山的账单和负面报告,客户退货、供应商催款、员工离职,每天都在处理麻烦,晚上回家就躲在被子里哭。”
大卫在纪录片中补充说,有一次他看到维多利亚坐在书房里,面前摊着财务报表,眼泪滴在纸上,却还在对着电话说 “没问题,我们能解决”。“我跟她说‘不行就关掉品牌吧,不用这么逼自己’,” 大卫说,“可她不同意,她说‘这是我的事业,我不能放弃,我要做到完美’。”
即便在品牌最艰难的时刻,维多利亚也没忘记维持 “完美贝嫂” 的形象。每次出席品牌活动,她依旧穿着精致的套装,踩着高跟鞋,笑容得体地与媒体、客户交流;在社交平台上,她分享的全是品牌新品、秀场花絮,从未提及亏损的困境。“我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的脆弱,” 维多利亚说,“如果连我都表现出慌乱,品牌就真的完了。”
为了让品牌起死回生,她调整了设计方向,从高定系列转向更贴近大众的轻奢路线,增加了配饰、香水等产品线;同时减少个人曝光,把更多精力放在品牌运营上。经过几年努力,品牌终于在 2021 年实现盈利,维多利亚在庆功宴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哭了,这次的眼泪是喜悦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不用再假装完美了,” 她说,“原来不完美也没关系,努力过就好。”
六、如今的维多利亚:卸下部分铠甲,说出真话
2024 年巴黎时装周,维多利亚的品牌秀场依旧座无虚席。秀场结束后,她穿着自家设计的黑色西装套装,站在秀场出口与嘉宾合影。面对镜头,她依旧脊背挺直,却偶尔会露出淡淡的笑容,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维持 “冰山脸”。有记者问她 “现在对‘完美’的定义有没有改变”,她思考了几秒,回答:“以前觉得完美是身材瘦、事业成功、形象精致,现在觉得完美是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说出心里的真话。”
纪录片播出后,维多利亚收到了很多来自陌生人的消息,有人分享自己的饮食失调经历,有人感谢她 “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话”。她在社交平台上回应:“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假装完美,现在才明白,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希望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知道,你不需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迎合别人的期待。”
如今的她,依旧保持着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 —— 早餐会吃一碗燕麦粥配水果,午餐会加一份蔬菜沙拉,晚餐偶尔会和家人一起吃意大利面;运动也从 “为了减重” 变成 “为了身体健康”,每周会去三次健身房,做瑜伽和力量训练,不再刻意追求 “极致纤瘦”。
某个周末的下午,有媒体拍到维多利亚和大卫带着小女儿哈珀在洛杉矶的公园散步。照片里的她穿着宽松的牛仔裤和白色 T 恤,脚上踩着运动鞋,头发扎成丸子头,没有化妆的脸上带着自然的笑容,正弯腰帮哈珀捡掉在地上的风筝。阳光洒在她身上,没有了聚光灯下的精致,却多了几分真实的温暖。
镜头前的维多利亚,依旧是那个挺直腰背的 “贝嫂”,但她的眼神里,少了过去的紧绷与防备,多了几分从容与平和。她终于明白,真正的 “完美”,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 包括那些曾经的脆弱、挣扎与不完美。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