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7万亿!国务院出20条新政,体育产业要成经济新引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3:47 1

摘要:后来慢慢变成小区里跳广场舞的阿姨、夜跑的年轻人,成了咱们日常健康的一部分;现在不一样了,体育开始变成能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而且这引擎的劲儿还越来越大。

咱们常说中国发展的大方向里,体育这事儿一直没缺位。

以前提到体育,咱们最先想到的是奥运赛场上国旗升起的瞬间,是刘翔跨栏、女排夺冠那种让全国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刘翔

后来慢慢变成小区里跳广场舞的阿姨、夜跑的年轻人,成了咱们日常健康的一部分;现在不一样了,体育开始变成能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而且这引擎的劲儿还越来越大。

不过要论玩体育产业,咱们跟发达国家比还有点嫩。

就说美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快到3%了,不光能让几十万人有工作,还能带着媒体、旅游、卖周边的一起赚钱,比如看场NBA,你得买门票、吃快餐、买球衣,一串消费就出去了。

咱们中国体育产业现在占GDP也就1.2%左右,看着差距不小,但反过来想,这也是咱的机会——毕竟空间大着呢。

很多人可能没概念,体育产业现在有多能赚。全球范围里,体育已经是第三大娱乐产业,比音乐产业还大两倍多,就跟在电子游戏和电视后面。

美国去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到了4410亿美元,你知道这概念不?是美国汽车产业的两倍,影视行业的7倍!相当于一个体育产业,能顶好几个传统行业。

houlihan lokey :2024年秋季体育市场动态报告

更厉害的是,体育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场大型赛事下来,旅游、餐饮、酒店全得跟着忙。

比如英超,毕马威算过,一个英超球迷一年光花在足球上的钱就有1888英镑(差不多1.7万人民币),英超每年给英国带来的旅游收入就有30亿英镑,还能直接或间接让60万人有活干。

美国的NFL(橄榄球联盟)更夸张,它的总决赛“超级碗”,光电视和手机上看的人就过亿,比好多电影的观众多几十倍。

这些国家能把一场球赛做成“经济盛宴”,不光是老百姓喜欢体育,更关键的是他们有一套完整的“赚钱链条”。

从赛事组织、球员经纪,到卖门票、拉赞助、搞转播,再到卖球衣、卖周边,甚至连博彩都能跟体育挂钩,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能赚钱。

比如NFL,它的核心是啥?是赛事IP。它跟全球好多电视台、流媒体平台签转播合同,光这一项,近两年每年就能赚100多亿美元。

今年超级碗,迪士尼、OpenAI、耐克这些大牌子都来赞助,一共80个国际品牌,赞助费肯定少不了。

再加上卖门票、球场里的餐饮,还有特许商品(比如印着球队标的帽子、T恤),NFL一年总收入能超过200亿美元,比好多上市公司都能赚。

不光是NFL,美国的MLB(棒球)、NBA,还有英国的英超,每年收入都能超过100亿美元。

他们这套模式其实很简单:先把赛事做得好看,吸引足够多的粉丝,然后围绕粉丝的需求,把能赚的钱都赚了,赚来的钱再投回赛事和球队,让赛事更好看,形成一个循环。

这对咱们中国体育产业来说,就是现成的“教科书”。

这些年咱们中国体育产业其实也在快速发展。过去十年,年均增速达到9.7%,2024年总规模已经到了3.9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以前的0.8%涨到了1.2%。

而且老百姓愿意为体育花钱了:杭州亚运会票务收入突破6.1亿元,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房超过8000万元,都是历史新高。

以前咱们觉得小众的滑雪、攀岩,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场地,玩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周末去滑雪、去攀岩成了新潮流。

还有更接地气的,比如苏超、浙BA、赣超,甚至村里的篮球赛、足球赛,最近几年在网上特别火,“村超”现场挤得满满当当,苏超前六轮比赛就直接带动当地旅游、交通这些消费380亿元,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3亿。

苏超盐城赤面虎

这说明啥?咱们中国人不是不爱体育,是缺好的体育内容,只要有好看的赛事,大家愿意买单。

但热闹归热闹,咱们跟欧美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没跟上。

华创证券有数据,2020年咱们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0.84%,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不多,但架不住咱们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家低啊,所以实际人均体育支出,也就人家的1/6。

你想,老百姓手里的钱少,愿意花在体育上的自然就少,这就导致咱们体育产业各个环节都赚不到太多钱。

还有个更关键的短板:咱们的体育消费,大多是“买东西”,而不是“买服务”。

2023年,咱们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来自体育用品(比如买球鞋、买跑步机),而赛事、健身这些服务类消费,只占11%。反观美国,早在2014年,服务类消费就占了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

这两者的区别可大了。买体育用品是一次性的,你买一双球鞋,可能穿两年才换;

但服务类消费不一样,比如你办健身卡,是按月按年交钱;你看赛事,可能每场都买门票,还会买周边。

而且一场有影响力的赛事,能带动球员经纪、体育培训、周边商品等一串行业,形成“乘数效应”。

咱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拉链条”的能力,这也是为啥咱们体育产业后劲不够的原因。

“拉链条”的核心是啥?是优质的体育IP。英超、NBA、NFL这些IP,能在全世界赚钱,靠的就是大家愿意为它们的内容买单。

但咱们中国,就缺这种有号召力的IP。中超、CBA在国内算头部了,但跟英超、NBA比,观赏性差远了,国际影响力更是没有,粉丝数量和品牌号召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体育数据分析机构TwoCircles统计过,去年全球收入最高的500个体育IP里,九成来自欧美,NBA、NFL这些头部IP一年能赚几十上百亿美元,而咱们的中超、CBA,一年收入也就1-3亿美元,差了好几十倍。

说到底,还是比赛不够好看,愿意为它花钱的人少,票价上不去,转播费卖不高,赞助也拉不到大单子,整个商业价值就上不来。

就连咱们看似有优势的体育用品领域,其实也有短板。咱们是体育用品制造大国,但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大多靠进口。

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冰雪产业,高端的雪炮、滑雪板,70%以上都是进口的,国内企业大多只能做配件、滑雪服这些利润低的东西。

这就意味着,就算咱们冰雪市场规模再大,大部分利润也被国外企业赚走了,咱们自己的产业链分不到多少。

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一下子出了6大方面、20条重点举措,还明确说了,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突破7万亿元。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这说明体育产业已经被纳入国家新一轮结构性增长的战略里了,是要真金白银推动的。

这次政策的核心,就是解决咱们供给端的问题。比如在赛事方面,要丰富赛事种类,还要规范管理,让“村超”“苏超”这种接地气的赛事能长期办下去,而不是一阵风;

在体育用品方面,要推动产品升级,支持国内企业搞研发,把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提上来;

在消费场景上,要拓展更多可能性,比如把体育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大家不光看比赛,还能顺便旅游、消费;

另外,人才、金融、场馆这些基础设施,政策也说了要给支持,比如培养更多赛事运营、体育科技方面的人才,鼓励银行给体育企业贷款。

其实这套思路,跟欧美成熟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是相通的——不是只靠政府砸钱,而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能自己赚钱的产业链。

比如苏超能带动380亿消费,就是因为它把赛事和当地的旅游、餐饮结合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小的循环。政策就是要把这种小循环,复制到更多地方、更多赛事上。

而且政策也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要让市场多发挥作用。

咱们中国体育以前主要靠“举国体制”,就是集中资源搞奥运项目,拿金牌,这确实让乒乓球、体操、跳水这些项目成了“梦之队”,但也有缺点——资源都投向了那些金牌多但观赏性不强的“小项目”,很难带动大众参与,也形成不了商业化循环。

比如足球、篮球这种观赏性强、商业潜力大的项目,光靠举国体制根本不够。

你看国外的顶级俱乐部,都是靠市场化运作,能自己赚钱,能吸引最好的球员,能把赛事做得好看。

咱们要是不调动社会资本,不鼓励大众参与,不形成成熟的职业化体系,这些项目就永远追不上国外,体育产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这次政策就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一起推动产业发展,比如支持企业办赛事,支持俱乐部市场化运营。

要是未来能有更多像“苏超”这样能出圈的本土赛事,不光能带动地方经济,还能让更多人爱上体育,愿意为体育消费,这才是体育产业真正的“正向循环”。

跟美国这些成熟市场比,咱们中国体育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但正因为是起步阶段,才意味着有巨大的机遇。

毕竟体育已经成了老百姓生活休闲的重要部分,大家对体育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要实现2030年7万亿的目标,关键是要完成从“举国体制”到“全民参与、全民享受”的转型。

咱们得建立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先做出好看的赛事,吸引观众;观众多了,就有人愿意为门票、转播、周边买单;赚来的钱再投回赛事和产业,让赛事更好看,同时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

而不是只靠奥运会、亚运会这些大赛带来的短期热度。

在这个过程中,赛事运营方和体育IP的作用最关键。

只要有足够多优质、好看的赛事,比如像“村超”那样接地气的,像NBA那样专业的,就能吸引更多人走进赛场,带动相关运动的普及,让大家心甘情愿为体育花钱。

当然,这也需要基础设施跟上。不光是建更多的体育馆、滑雪场,还要有好的制度和金融环境。

比如让体育企业更容易拿到贷款,让体育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让观众买票、看比赛更方便。

当整个市场规模足够大,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赚到钱,人才就会往这个行业流,行业发展自然就有韧性。

咱们中国体育产业现在确实还有不少困难,比如市场化程度不够,优质IP少,高端装备依赖进口,但这几年的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愿意为体育花钱了,本土赛事越来越火,政策也在大力支持。

只要能把这些环节打通,把市场化这道坎迈过去,未来中国体育产业肯定能迎来更大的发展,不光能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还能让更多人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才是体育真正的价值。

来源:台球有料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