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家住杭州的李叔叔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晨练。刚走到客厅,他突然感觉右手拿不稳水杯,杯子"啪"地摔在地上。老伴赶紧过来,发现他说话含糊不清,嘴角还有些歪斜。邻居张医生恰好路过,一看情况立刻说:"快!马上送医院,这是脑梗的前兆!"
清晨六点半,家住杭州的李叔叔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晨练。刚走到客厅,他突然感觉右手拿不稳水杯,杯子"啪"地摔在地上。老伴赶紧过来,发现他说话含糊不清,嘴角还有些歪斜。邻居张医生恰好路过,一看情况立刻说:"快!马上送医院,这是脑梗的前兆!"
正是因为这及时的判断,李叔叔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了救治,避免了严重后遗症。事后医生说,要是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脑梗来临前,身体究竟会发出哪些预警信号?为什么有些人能幸运躲过一劫,而有些人却错失了最佳救治时机?
脑梗,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就像一条河流被大坝拦住,下游的农田得不到灌溉就会枯萎一样,大脑某个区域一旦断了血液供应,神经细胞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会开始死亡。
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30万人,其中70%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更令人担忧的是,脑梗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发现,发病后3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率可达60%以上,而超过6小时再治疗,这一比例会骤降至20%以下。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脑梗救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问题来了,脑梗真的是毫无征兆地突然降临吗?神经内科专家明确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大多数脑梗患者在发病前数天甚至数周,身体就会发出预警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有引起重视,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些症状意味着什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通过对近万例脑梗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约68%的患者在发病前1-7天内出现过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实际上是大脑在拼命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或麻木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识别的信号。典型表现是一侧手臂或腿突然使不上劲,拿东西会掉,走路会跌倒。有些人会感觉像触电一样麻木,或者像戴了厚手套,触觉变得迟钝。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临床观察显示,这类症状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后可能自行缓解。正是这种"好了又犯"的特点,让很多人误以为只是累了或睡觉压着了,从而错失了预防的最佳时机。
医学上把这种短暂的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研究数据表明,出现过小中风的人,在未来90天内发生完全性脑梗的风险高达15%-20%,其中半数会在48小时内发病。
说话突然变得不利索
有些人会突然说话含糊不清,就像嘴里含着东西一样;有些人明明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话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还有些人能说话,但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这种语言障碍往往是因为大脑语言中枢供血不足造成的。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数据显示,约32%的脑梗前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时伴有面部歪斜,比如笑的时候一边嘴角抬不起来,或者流口水、喝水呛咳,那就更要警惕了。这往往提示面神经和吞咽神经也受到了影响。
突如其来的眩晕和平衡失调
不同于普通的头晕,脑梗前的眩晕往往是突然发作的,感觉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这种眩晕可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也可能反复出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小脑或脑干供血不足引起的。这两个部位负责身体平衡和协调,一旦缺血,人就会出现走路不稳、站立摇晃,甚至无法行走的情况。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复视,也就是看东西重影,或者突然视物模糊,这都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如果平时很少头痛的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尤其是从未体验过的那种"炸裂般"的疼痛,一定要高度警惕。这种头痛往往来势凶猛,可能伴有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甚至短暂的意识障碍。
虽然并非所有的剧烈头痛都是脑梗前兆,但如果同时伴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那就要立即就医。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强调,头痛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尽快完善头颅CT或MRI检查,排查脑血管病变。
预防脑梗,关键在于保护血管健康,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以下这些方法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确实能有效降低脑梗发生率。
控制好三高指标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脑梗的三大元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6倍。
血压控制目标:普通人群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血脂控制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应低于2.6mmol/L,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定期体检很重要,40岁以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有家族史的人应该半年检查一次。
保持适度运动习惯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人,脑梗风险可降低27%。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每天坚持30分钟,一周至少5天。需要注意的是,晨练要避免过早,尤其是冬季,最好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运动。
久坐也是危险因素。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10分钟,让血液循环起来。
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上遵循"三少三多"原则:少油少盐少糖,多蔬菜多水果多粗粮。
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大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烹调油不超过30克,相当于3汤匙;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多吃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每天蔬菜500克以上,水果200-350克。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也要适量摄入,每周吃2-3次鱼,每天一小把坚果(约15克)。
特别提醒: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每周不超过2-3次。
戒烟限酒,作息规律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脑梗风险增加2-4倍。二手烟同样有害,家人也要远离。
饮酒要适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约1两白酒或2两葡萄酒),女性减半。不过从预防角度看,最好不喝酒。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增加脑梗风险。
学会管理情绪压力
情绪激动、压力过大时,会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增加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脑梗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40%以上。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时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保持乐观心态,培养业余爱好,对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牢记"120口诀"快速识别脑梗:
如果出现任何一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疑似脑梗"。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不要给患者喝水或进食,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记住发病时间,这对医生判断是否能进行溶栓治疗至关重要。脑梗溶栓的黄金时间窗是4.5小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症状自行缓解了,也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前面提到的"小中风"虽然症状会消失,但它往往是大中风的警告信号,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自律。血管的保养也是如此,只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危险因素,才能真正为大脑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脑梗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当身体发出预警信号时,请一定要重视它,及时就医检查。记住,你对健康的每一分重视,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
最后要提醒大家,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具体的健康问题和治疗方案,还需要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面诊后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干预,我们完全可以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
参考资料: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专家共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诊疗规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中国卒中学会.《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9》《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管理与健康生活方式专家建议》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丽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