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中的寻偶之道与文化深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1:50 1

摘要:本文以黔东南黄平县苗族结婚理词为研究对象,系统解读理词中“接媳妇理词”与“嫁姑娘理词”的叙事内涵:前者通过小伙“游方”遍历谷陇、旧州、重安等地仍“心意不合”,最终在新娘寨达成“合心”的叙事,凸显黄平苗族寻偶的艰辛与对“心合意投”的执着;后者聚焦阿也轩、阿达样牵

贾理映姻缘:牛角一样长,铜鼓合音桶

——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中的寻偶之道与文化深意

潘世仁

【摘 要】本文以黔东南黄平县苗族结婚理词为研究对象,系统解读理词中“接媳妇理词”与“嫁姑娘理词”的叙事内涵:前者通过小伙“游方”遍历谷陇、旧州、重安等地仍“心意不合”,最终在新娘寨达成“合心”的叙事,凸显黄平苗族寻偶的艰辛与对“心合意投”的执着;后者聚焦阿也轩、阿达样牵头协商降低彩礼的过程,展现苗族破解“彩礼隔真爱”的民生智慧。同时,文章分析理词的地域特色(如“长途游方”“口语化数字叙事”)与贾理文本的艺术范式(“三叠式”结构、口语化韵律、具象象征),并针对当下黄平苗寨彩礼暴涨、寻偶方式变迁的现实,呼吁重拾理词中的协商传统与婚姻初心,守护“人合心为婚”的文化内核。

【主题词】黄平苗族;结婚理词;苗族贾理;游方;让礼;彩礼;心合意投;地域文化;艺术范式;当代传承

在黔东南黄平县的苗寨深处,贾理经卷的吟诵声曾伴着无数青年的寻偶之路。对黄平苗族而言,找到一位“心合意投”的伴侣,从来不是易事——小伙需翻山越岭,走过一个又一个寨子,历经“男有情女无意”“女有心男不依”的波折,甚至要过“双方老人点头”的关卡,才能换来结婚理词中“牛角一样长,铜鼓合音桶”(Gib niangx dangf jil,Niol ghaod dangf teb)的圆满。而黄平苗族结婚理词,正是这份寻偶艰辛与婚姻智慧的生动载体,既记录着地域独有的婚俗密码,也承载着苗族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期许。

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中,“接媳妇理词(一)(二)”以小伙“游方”为主线,用反复铺陈的叙事,道尽了寻觅合心意中人的艰难。理词里提到的“谷陇”“旧州”“重安”,并非小伙游方的全部目的地,只是他走过的众多寨子中的缩影。在黄平苗族的真实生活里,青年小伙从十七八岁开始,便会在农闲时三五成群踏上游方之路,清晨从自家寨出发,翻过高山、涉过溪流,到邻村、邻乡的苗寨“串寨”,傍晚在客寨的“游方坡”与姑娘们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找到那个“合心”的人。

理词中“牛角不一样长,铜鼓不合音桶”(Gib niangx ax dangf jil,Niol ghaod ax dangf teb)的比喻,正是对寻偶过程中“心意相悖”的精准描绘。在黄平苗寨,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小伙看中了姑娘的勤劳能干,主动用歌声表达心意,姑娘却觉得小伙“不够沉稳”,以歌声或话语巧妙拒绝;或是姑娘被小伙的木叶声和情歌打动,悄悄将绣帕塞到他手中,小伙却觉得两人“性情不合”,以不易觉察的婉转动作礼貌归还。这便是结婚理词里“小伙心不爱,姑娘意不合”“小伙不爱,姑娘不想”(Hvib ax deid hniangd,Hxangt ax deid hvib)的现实写照。有一位黄平老者曾发自内心地说:过去曾为寻心上人,连续三年游走于周边二十多个寨子,每到一个地方,要么是“自己看上的人,人家看不上自己”,要么是“看上自己的人,自己看不上人家”,直到第四年才在某个偏远寨子里,遇到与自己“对歌能唱到一块,做事能想到一处”的姑娘。

更难的是,即便男女双方心意相通,还需过“老人关”。黄平苗族重视家族意见,男女确定心意后,男方需请媒人到女方家中说亲,若男方老人觉得姑娘“不够贤惠”,或女方老人觉得小伙“家境太差”“品行不佳”,这门亲事便可能被搁置。理词中虽未直接提及老人意见,但“现在(新郎名)这样啊,游到(新娘寨名)地方,牛角一样长,铜鼓合音桶”的表述,实则暗含“不仅男女合心,双方家族也认可”的深意——唯有小伙、姑娘、双方老人都“合心”,才能让这段姻缘真正落地,这也让黄平苗族的寻偶之路,多了一层“双向奔赴+家族认可”的厚重。

黄平苗族结婚理词的叙事,深深烙印着当地的地域特征。黄平地处黔东南腹地,境内苗寨多分布在山区,寨子与寨子之间距离较远,有的需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这便造就了理词中“游了东方游西方,转了南方转北方”的“长途游方”模式——与黔东南其他地区相比,黄平苗族小伙的游方范围更广,花费的时间更长,寻偶的难度也更大。

这种地域特性,也让理词中的“定情细节”更具黄平特色。在黄平苗寨,姑娘们判断小伙是否“合心”,除了通过对歌、交谈了解其性情,还会观察他“是否能吃苦”——若小伙在游方期间,主动帮姑娘家砍柴、挑水、干农活,即便情歌唱得不够熟练,木叶、芦笙吹得不算最好,也容易获得姑娘的青睐;而小伙看中姑娘,除了看其容貌、针线活,还会打听她“是否孝顺老人”“是否团结邻里”。理词中虽未明说这些细节,但“站起一样高,坐下一样美”(Hxud waix xib dos hvib,Niangb dab xib dos lal)的描述,正是对“男女品行、能力相当”的隐喻,这与黄平苗族“以勤为美、以孝为德”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此外,黄平苗族结婚理词的语言风格,也带着浓郁的地域口音与生活气息。理词中“也轩呢,阿达样”“达样呢,阿也轩”(Yeex hxoed need,Al dlas yangs.Dlas yangs need,Al yeex hxoe)的表述,采用黄平苗语独特的重复语序,隆重推出两位参与协商彩礼的关键人物(大概率是寨老或族中德高望重之人);“让去呢,一百八;还有呢,一百二”(Yangs mongl need,Ib bat yaf.Niangb maix need,Ib bat aob)中的“一百八”“一百二”,既是具体的银钱数额(后文将有阐述),也是黄平苗族对“高额彩礼”的模糊指代,贴合当地“用口语化数字叙事”的传统。这些地域印记,让黄平苗族结婚理词成为区别于其他苗族支系的独特文化符号,也让其成为研究黄平苗族婚俗的重要文本。

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作为苗族贾理的重要分支,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贾理文本的典型特征,既便于口头吟诵传承,又能精准传递文化意涵,形成独特的文本范式。

理词尤其在“接媳妇理词(一)(二)”中,采用贾理文本标志性的“三叠式”结构。以小伙游方为例,三次重复“游了东方游西方,转了南方转北方”的动线,三次提及“谷陇”“旧州”“重安”三地“牛角不一样长,铜鼓不合音桶”的困境,最后才落脚到“新娘寨”的“合心”圆满。这种重复并非简单冗余,而是通过“三次受挫+一次成功”的叙事节奏,既还原了黄平苗族寻偶“多番波折”的真实场景,又在反复对比中强化“心合意投方为良缘”的核心主题,让听众在熟悉的韵律中加深对文化理念的认同。

贾理文本多为口头传承,黄平苗族结婚理词的语言也遵循“便于吟诵”的原则,呈现出口语化、韵律感强的特点。理词中大量使用短句与语气词,如“也轩呢,阿达样”“达样呢,阿也轩”“让去呢,一百八;还有呢,一百二”(Yeex hxoed need,Al dlas yangs.Dlas yangs need,Al yeex hxoe.Yangs mongl need,Ib bat yaf.Niangb maix need,Ib bat aob),短句使节奏明快,语气词“呢”则模拟日常对话的亲切感,贴合贾师吟诵时的口语习惯。同时,理词虽无严格的押韵规则,但通过句式的对称(如“站起一样高,坐下一样美”“小伙心不爱,姑娘意不合”)形成内在韵律,吟诵时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流传,这也是贾理能在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代代传承的重要原因。

贾理文本擅长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喻,将抽象的伦理、情感转化为具象符号,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也充分体现这一特色。“牛角”“铜鼓”是黄平苗族喜庆场合日常可见的器物,理词却赋予其象征意义:“牛角一样长”喻指男女地位平等、家境匹配,“铜鼓合音桶”喻指心意相通;“叫化子”代指贫困人群,“一钱二”象征彩礼的象征性金额。这些具象符号的运用,避免了抽象说教,让“婚姻需合心”“彩礼应减负”的道理更易被普通民众理解接受,也让理词兼具“文化传播”与“伦理教化”的功能,符合贾理“以物喻理、以事明义”的文本传统。

在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中,“嫁姑娘理词”看似在讲述聘礼分配,实则是对 “寻偶难”的另一种破解——除了“心意不合”“老人反对”,过去“高额彩礼”也曾让许多“合心”的男女难成眷属,而“让礼”制度,正是黄平苗族先民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出的办法,其中“阿也轩”与“阿达样”便是推动彩礼降低的核心角色。

理词中“也轩呢,阿达样。达样呢,阿也轩。他们呢,去降银。让去呢,一百八。还有呢,一百二”的叙事,清晰还原了黄平苗族“协商降彩礼”的过程:阿也轩与阿达样两位寨老(或族中长者)牵头,主动参与到彩礼协商中,先是将高额彩礼降低“一百八”,剩下一百二十两,后续又进一步降低“一百两”,还剩“二十两”,逐步推动彩礼标准回归合理。过去,黄平苗族支系的彩礼曾十分繁重,“三百头牛(bib bat dail niangx tiab)、三百匹马(bib bat mal lux tub)、三百只鸡(bib bat dail niongx gheib)、三百只鸭(bib bat dail yaox eb)、三百两银子(bib bat liangl nix vib)、三百匹绣花布(bib bat jil xix hmeb)”的要求让许多贫困家庭望而却步——有的小伙与姑娘情投意合,也得到了男方老人认可,却因拿不出彩礼,只能眼睁睁看着姻缘破灭。正是阿也轩与阿达样的主动介入,通过一次次与双方家族沟通、协商,最终将彩礼从高额逐步降到“一钱二”(正如苗族古歌中唱的:送了一钱二,放在衣篮底baib niaox ib saix aob,dub niangb ghab box dloeb)的象征性金额,并形成规矩,让彩礼不再成为婚姻的“拦路虎”。

理词中“大家呢,普天下,公众呢,个个得。叫化子,也得了”(Dongx daol need,Haib dongx daob.Dongx daol need,Sail seix xaob.Ghot hfat diol,Seix dax xaob)的表述,便是“让礼”制度的理想结果。这里的“叫化子”,并非指真正的乞丐或流浪者,而是黄平苗族对“最贫困人群”的代称——通过阿也轩与阿达样推动的彩礼降低,即便是家境贫寒的小伙,也能带着“只鸡把米兜白菜”(《苗族开亲歌》有记载。这一规矩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上叶,是时,如男方家杀猪,则大小双方对半hliob yet laix hveeb)的简单聘礼,迎娶心仪的姑娘,这正是阿也轩、阿达样牵头的“让礼”协商,让他们的爱情得以延续。

这种“让礼”智慧,本质上是黄平苗族对“婚姻本质”的深刻理解——婚姻的核心是“人合心”,而非“银成堆”。理词将阿也轩、阿达样推动彩礼降低的过程融入叙事,既是对先辈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传承,也为后世提供了“解决彩礼问题”的文化范本,使“不让彩礼隔真爱”的理念,在黄平苗寨代代相传。

如今,黄平苗族的寻偶方式虽因打工浪潮发生改变——“游方坡”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最终消失,现在的年轻人多在工厂结识或经人介绍、靠手机聊天相识,但结婚理词中“寻偶需经波折”“重视心意与家族认可”的核心思想,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青年。许多黄平苗族年轻人表示,即便在工厂相识,也会像理词中描述的那样,“多相处、多了解”,不会轻易确定关系;确定关系后,也会主动带对方回寨见父母,争取老人的认可,延续着“男女合心+老人点头”的传统,这份对“合心”的坚守,始终未变。

然而,理词中阿也轩、阿达样推动的“让礼”智慧,在当代却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黄平苗寨部分家庭受攀比心理驱动,开始不断抬高彩礼金额,“十八万八”“二十四万八”……或者更高的现金要求屡见不鲜,甚至还附加车子、房子等条件。这让许多本已“心意相合”的年轻人,再次陷入“因彩礼难成婚”的困境,不少情侣因此无奈分手,导致许多青年“谈婚色变”,重现了理词中曾记载的“彩礼隔真爱”的遗憾。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急切呼吁重拾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中“阿也轩与阿达样牵头协商降彩礼”的传统,将先辈的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下问题的可行方案。可以倡导由各寨寨老(或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动站出来,像阿也轩、阿达样那样,结合现代“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共同商议制定苗族地区合理的彩礼标准——比如参考理词中“一钱二”的象征性彩礼理念,建议将彩礼金额控制在普通家庭可承受的范围内,如不超过五至八万元,或倡导用具有文化意义的物品替代高额现金彩礼,让彩礼回归“祝福”的本质而非“负担”。同时,也可通过村里的宣传栏、微信群,或是在过年过节等传统节日的聚会中,宣讲理词中阿也轩、阿达样推动“让礼”的故事,引导村民摒弃攀比心理,重新认可“婚姻核心在合心”的理念。

黄平苗族结婚理词,不仅是一段段婚俗叙事,更是一部记录着苗族先民寻偶智慧、婚姻伦理的“文化法典”。从理词中“翻山越岭寻合心人”的执着,到“阿也轩、阿达样协商让礼护姻缘”的担当,再到其作为贾理文本的艺术范式,其核心始终是对“心合意投方为婚”的坚守。希望通过对这份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呼吁,能让当代苗族青年乃至广大青年摆脱彩礼的束缚,让普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让理词中描绘的“牛角一样长,铜鼓合音桶”的圆满,在新时代的苗寨中继续绽放光芒。

附黄平《苗族结婚理词》

这是在主人家接媳妇进家时或嫁姑娘当晚临出门时,由理师吟诵的理词,讲述寻找意中人和降低彩礼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过程,旨在警示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和亲朋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姻缘。

苗族结婚理词

1.接媳妇理词(一)

公鸡串寨,

小伙游方。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玩到谷陇地方,

牛角不一样长,

铜鼓不合音桶。

小伙心不爱,

姑娘意不合。

公鸡串寨,

公鸭戏水。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玩到旧州地方,

牛角也还不一样长,

铜鼓也还不合音桶。

小伙不爱,

姑娘不想。

公鸡串寨,

公鸭戏水。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玩到重安地方,

牛角也还不一样长,

铜鼓仍还不合音桶。

小伙不爱,

姑娘不想。

现在(新郎名)这样啊,

公鸡串寨,

公鸭游水。

游到(新娘寨名)地方,

牛角一样长,

铜鼓合音桶。

小伙想,

姑娘爱。

站起一样高,

坐下一样美!

两人成一家,

我们得酒喝!

2.接媳妇理词(二)

公鸡呀,

喜串寨;

公鸭呢,

好游水。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游到呢,

好地方,

谷陇场。

牛角啊,

不整齐;

铜鼓啊,

不合音。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游到呢,

好地方,

旧州场。

牛角啊,

不整齐;

铜鼓啊,

不合音。

公鸡呀,

喜串寨;

公鸭呢,

好游水。

游啊游,

游到了,

好地方,

重安江。

牛角啊,

也还不整齐;

铜鼓啊,

也还不合音。

游了东方游西方,

转了南方转北方。

游到呢,

好地方,

(新娘寨子名)处。

牛角呢,

一样齐;

铜鼓呢,

音同调。

站起呢,

一样高;

坐下呢,

一样美。

现在啊,

小伙爱,

姑娘想!

现在呢,

我们啊,

大家呢,

来喝酒!

3.嫁姑娘理词

也轩呢,

阿达样。

达样呢,

阿也轩。

他们呢,

去降银。

让去呢,

一百八。

还有呢,

一百二。

达样呢,

和也轩。

他们呢,

去让礼。

让去呢,

一百两。

还剩呢,

二十两。

达样呢,

和也轩。

他们呢,

让去了,

十多两,

现在哟,

还剩呢,

一钱二。

大家呢,

普天下,

个个得。

叫化子,

也得了。

现在啊,

个个有,

都到手,

齐欢呼!

众位高龄父老们!

是!(众人应)

演示理师:杨胜尧

记录翻译:潘世仁

来源:贵州杨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