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严老一路走好!”2017年的上海,细雨蒙蒙的追悼会现场,数万人举着“阿Q不朽”的牌子自发送别。人群中,坐轮椅的遗孀泪眼婆娑,“儿媳”翁虹捂着脸泣不成声,整个场面哀戚又动人。这位用一生诠释“敬业”二字的老戏骨,从44岁凭《阿Q正传》爆红,到70多岁寒冬跳海拍戏
“严老一路走好!”2017年的上海,细雨蒙蒙的追悼会现场,数万人举着“阿Q不朽”的牌子自发送别。人群中,坐轮椅的遗孀泪眼婆娑,“儿媳”翁虹捂着脸泣不成声,整个场面哀戚又动人。这位用一生诠释“敬业”二字的老戏骨,从44岁凭《阿Q正传》爆红,到70多岁寒冬跳海拍戏,再到80岁遗憾谢幕,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滚烫,成了演艺圈里最动人的“精神标杆”。
一、44岁的“意外之喜”:从芭蕾舞剧排练厅,挖出鲁迅口中“难演的阿Q”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影厂要拍《阿Q正传》的消息传开时,导演范岑愁得睡不着觉——鲁迅早在三十年代就说过“中国现在的演员,无法表现阿Q”,这个既滑稽又悲凉、满是心理戏的角色,到底谁能演?
为了找主角,范岑跑遍了上海的剧院,直到某天站在上海芭蕾舞剧团的排练厅门口,他突然停住了脚步:44岁的严顺开正穿着练功服,演绎芭蕾舞剧里的阿Q,一个皱眉、一个缩肩,连眼神里的“精神胜利法”都透着劲儿。“就是他了!”范岑后来回忆,那天他像着了魔,连看了三场排练,还拉来副导演、摄影师一起“考察”,所有人都异口同声:“阿Q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第一次单独见面,严顺开就给了范岑惊喜。他没说空话,而是拿着原著侃侃而谈:“阿Q的‘自欺’不是傻,是底层人活下去的法子,笑的时候要藏着泪,悲的时候又得带着点浑不吝。”范岑故意抛出“怎么用镜头表现阿Q的心理活动”,严顺开当场比划起来——被打后摸着头笑,眼神却快速闪躲;说起“儿子打老子”时,嘴角上扬却攥紧了拳头。看着眼前这个眼里闪光的演员,范岑拍着桌子定了心:“阿Q的角色,非你莫属!”
可没人知道,严顺开心里藏着忐忑。那时他是资深舞台剧演员,却从没拍过电影,“镜头感、光影把控,全是新学问”。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他把原著翻得卷了边,每句台词都标上情绪注解;还特意去绍兴采风,在阿Q“生活过”的小巷里走了一遍又一遍,跟当地老人聊旧事,“要让自己先住进阿Q的身体里”。样片送审时,领导看着银幕里那个又可怜又可气的阿Q,忍不住点头:“这演员,有真本事!”
二、银幕上的“东方卓别林”:用汗水把“难演的角色”变成“经典”
拿到剧本那天,严顺开在书桌前坐了一夜。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场“硬仗”——阿Q的心理戏太多,怎么用动作、表情传达到银幕上,成了最大的难题。
从那以后,严顺开开启了“魔鬼训练”:白天在剧组跟着导演学镜头调度,晚上回到住处对着镜子练表情,一个“被人打后自我安慰”的片段,他反复演了几十遍,直到嘴角的弧度、眼神的躲闪都恰到好处;为了找到阿Q“邋遢又透着点倔强”的气质,他故意不刮胡子、穿不合身的衣服,连走路都学着底层人的“拖沓劲儿”;甚至连阿Q爱吃的茴香豆,他都特意去绍兴的小酒馆尝了好几次,“要知道他喜欢的味道,才能演好他吃东西的样子”。
拍摄过程里,严顺开的“较真”出了名。有场阿Q被抓进牢里的戏,需要他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又带着不甘。为了找到“绝望感”,他提前半小时钻进道具牢房,关着灯独自待着,直到开拍时,眼里的红血丝和麻木的表情,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导演范岑后来评价:“严顺开不是在演阿Q,他就是阿Q。”
影片上映后,彻底火了。观众说他是“东方卓别林”,把喜剧演成了悲剧,又把悲剧藏进了笑声里;业内人赞他“开创了小人物表演的新方式”。可面对鲜花和掌声,严顺开却只是谦虚地说:“是阿Q成就了我,我只是把该做的做到了极致。”44岁的他,本该是“大器晚成”的年纪,却凭着这份较真,在银幕上站稳了脚跟。
三、70多岁的“拼命”:寒冬跳海拍戏,冻到发紫仍说“这是演员的本分”
成名后的严顺开,从没摆过明星架子。他不参加应酬,不接烂片,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角色上,连身边人都说:“严老师眼里,只有‘戏’和‘非戏’的区别。”这份敬业,在他70多岁拍《我的丑爹》时,更是让人动容。
那部戏里有场“父亲为救儿子跳海”的戏,拍摄时间定在寒冬腊月,海水冷得刺骨。剧组本来找好了替身,可严顺开一看剧本就摇头:“不行,这个角色的情绪只有我自己懂,替身演不出那种着急又绝望的劲儿。”开拍前,助理劝他多穿点保暖衣,他却笑着拒绝:“穿多了镜头里不真实,观众看了会出戏。”
晚上11点多,海边的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严顺开深吸一口气,毫不犹豫地跳进海里。冰冷的海水瞬间裹住他,牙齿打颤、手脚僵硬,可他还是按照剧本要求,在水里挣扎、呼喊,直到导演喊“卡”,才被工作人员拉上岸。那时他的嘴唇已经冻得发紫,浑身发抖,却还惦记着“刚才的表情够不够到位”。
那场戏拍了三个多小时,严顺开反复跳了五次海。第二天,他发起了高烧,却还是准时出现在片场,只是脸色苍白了些。有人问他“值不值”,他揉着额头笑:“演员的本分就是演好角色,这点苦算什么?”可谁也没料到,这次寒冬跳海落下的病根,后来竟成了他健康恶化的“导火索”。
四、80岁的遗憾谢幕:追悼会上的泪,藏着他未说完的“戏”
晚年的严顺开,身体越来越差。寒冬跳海引发的并发症反复折磨着他,从一开始的走路需要搀扶,到后来只能卧病在床,可他最惦记的,还是舞台。躺在病床上时,他常让助手读剧本给他听,听到精彩处,还会忍不住比划动作,“这个角色这里应该这样演,情绪再放一点”。
2017年,80岁的严顺开还是没能熬过病魔。消息传来,整个演艺圈都陷入了悲痛——那些和他合作过的演员,纷纷回忆他的敬业;看过他戏的观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阿Q正传》的胶片被反复播放,银幕里那个鲜活的阿Q,成了人们对他最深的记忆。
追悼会那天,数万人赶来送别。遗孀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严顺开生前最爱的剧本,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儿媳”翁虹穿着黑衣,捂着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说:“爸这辈子太拼了,到最后还在说‘要是能再演一场戏就好了’。”人群中,有人举着“阿Q不朽,顺开永生”的牌子,有人轻声哼起《阿Q正传》里的插曲,整个场面安静又沉重,连风吹过都带着哀戚。
这位用一生诠释“敬业”的老戏骨,终究还是离开了他挚爱的舞台。可他留下的,不只是阿Q、祥子、焦裕禄这些经典角色,更是一种“把角色当生命”的精神——44岁敢接“难演的戏”,70多岁敢寒冬跳海,80岁还惦记着“再演一场”,这样的严顺开,早已不是简单的“演员”,而是演艺圈里最亮的“精神灯塔”。
如今再看《阿Q正传》,银幕里的严顺开依旧鲜活。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演员,从不是靠流量和颜值,而是靠对角色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场戏都演成“最好的样子”。而这份精神,会永远留在观众心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演艺后辈。
#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