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管员夏冬青:以匠心守文脉,让历史在佛山市博物馆焕新生 | 博物馆日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1:37 1

摘要:自开馆试运行以来,佛山市博物馆以崭新姿态迎接市民游客,成为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新地标。一座博物馆的平稳运转、一段文脉的代代赓续,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默默坚守。今日,我们走近文物保管员夏冬青,听他讲述15年来与文物为伴的故事,探秘佛山市博物馆如何以“黑科技”为文物

自开馆试运行以来,佛山市博物馆以崭新姿态迎接市民游客,成为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新地标。一座博物馆的平稳运转、一段文脉的代代赓续,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默默坚守。今日,我们走近文物保管员夏冬青,听他讲述15年来与文物为伴的故事,探秘佛山市博物馆如何以“黑科技”为文物筑起安全屏障,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

“我叫夏冬青,一毕业就进入佛山市博物馆从事文物保管工作,算起来已经有15个年头了。现在每周都去库房巡检一两次,看看库房温湿度条件,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谈及自己的工作,夏冬青的语气里满是熟稔与郑重。在他眼中,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这根弦,他绷紧了15年。

走进新馆库房,“双人双锁”的门禁制度如同第一道“城门”,确保文物管理的严谨性;墙上实时跳动的温湿度显示屏,像精准的“气象站”,时刻监测着库区环境——这些细节,早已融入夏冬青的日常工作,为陶瓷、书画等各类文物筑起基础安全防线。库房内,一件件承载岁月记忆的文物静静陈列:温润的陶瓷器皿、薄如蝉翼的古旧书画,每一件都脆弱而珍贵,需以极致细致呵护。

在瓷器库房的精密柜中,一只清康熙青花麒麟飞凤纹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灵动的青花纹路里,藏着一段跨越三百年的佛山往事。

“我理解文物其实就是鲜活的历史。”夏冬青介绍,这件青花罐的主人是清初南海诗人李南洲,他曾将诗稿藏于罐中埋入地下;1921年罐身出土时,正值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编撰之际,这段故事与文物一同被载入书籍中。历经时代动荡,罐身一度流落南海废品站,最终在1957年被筹建中的佛山市博物馆购入收藏,“在新馆库房里,它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如今,这只青花罐已被列入佛山历史陈列展展品名单。“我们做的不过是搭个桥,让文物自己‘说话’,让更多人看见历史。”夏冬青说。

而“搭桥”的过程,藏着他15年如一日的专业习惯:拿取陶瓷文物时,必须以一手稳稳托住器底承其重,另一手轻扶器身护其形。每一次抬手托举,都是与历史的温柔对话,亦是对文物的郑重承诺。

不同品类的文物,有着截然不同的“保护需求”。新馆针对陶瓷文物的易碎特性,专门配备了防震柜,技术标准可达抗7级地震,即便遭遇意外震动,也能确保文物不受损;而对温湿度、光照、虫蛀更为敏感的书画类文物,库房则量身打造了“三重防护”体系。“恒温恒湿空调控大环境,硅藻泥调湿板稳湿度,精密柜锁小微环境,哪怕在潮湿的广东,也能让文物始终处在合适的温湿度环境。”夏冬青解释道。

除了“居住环境”的优化,文物的“健康防护”同样细致入微。夏冬青强调,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传统化学消杀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控影响,佛山市博物馆专门设置纯物理消杀库,通过充氮气实现除虫防霉,全程零化学残留,“文物经不起‘试错’,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保护做到最细。”

新馆筹备及布展阶段,夏冬青的脚步始终穿梭在库房与展厅之间:清点文物、核对清单、转移展品、精准上柜……每当将文物小心翼翼摆上展台,看着射灯为其披上“光衣”,他的心中总会泛起欣慰的涟漪。这不仅是文物的“亮相”,更是历史的“苏醒”。

从旧馆的简易库房到新馆的现代化空间,从2009年刚毕业时面对文物的懵懂忐忑,到如今独当一面的资深保管员,15年时光里,夏冬青的身份与工作环境在变,但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传承岭南文化的初心始终滚烫。

“未来我们会培养文物修复人才,申请文物修复资质,引进更先进的设备,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他说,“守护从来不是‘完成’,而是‘继续’,需要一代又一代文博人接力。”

在佛山市博物馆,夏冬青的坚守并非个例。无数幕后文博人以各自的专业与热爱,守护着岭南文脉的根与魂。正是这份凝心聚力的坚守,让千年历史在佛山市博物馆“安家”,让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生生不息,为市民游客搭建起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桥梁。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唐格桢 黄锦成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