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又双叒叕有日本科学家”:在诺贝尔奖面前请冷静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1:52 1

摘要:我不晓得,这句“又双叒叕有日本科学家”,到底有没有“羡慕嫉妒恨”。

转自:人格志

开局一张截图:

这是“知识分子”公号,今天刚发的文章标题。

我不晓得,这句“又双叒叕有日本科学家”,到底有没有“羡慕嫉妒恨”。

但,至少羡慕,应是有的吧!

也应该羡慕。

今年诺奖第一天公布,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得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

这个成绩,恐怕全世界都要羡慕的!

“小日本”,国土面积是很小,只有37.8万平方公里,也就1.24亿人口。但,这地方,几乎每年有一个诺奖得主。

现在,日本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计29人次(按人头计算为28人),是亚洲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

请注意,日本主要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的获奖人数高达25人次。各位,这是基础科学研究,又不是文化意识。

村上春树这位春哥,只是在陪跑诺奖文学奖。

所以,对日本这样的自然科学实力,羡慕一下,应该不算汉奸。

在诺奖面前,光有羡慕当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得学习反思。

但,这很难。

很多年前,国人拿诺奖情况,比现在还要惨淡。那时,我在媒体上,批评过一种对拿诺贝尔奖的态度——酸葡萄心理,结果挨过喷。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真的好弱智。

这就是典型的现代阿Q精神。

诺奖哪有什么原罪,不论是科技成果还是文学成就,那都是要交给全世界检验的。

但,新阿Q批评问题,最大的坏,是要揪着诺奖评选机制某个小缺点,或者诺奖得主的某个只言片语,上纲上线,全盘否定。

不抓主要矛盾,不看基本面,这帮人的废人思维,坑人。

后来,咱们的屠呦呦和莫言获奖了,那时,我是多么激动呀,多么自豪呀。

我觉得,那就是国运。

但,现在,我又是多么为他们在那时候获奖感动幸运呀。

不夸张地说,这不止他们成功地躲过某种风险,而且,我也跟着避祸了。

因为在他们得奖之后,我曾写过很多激赏的文章。

记得莫言得奖那晚,我给几家报纸写了社评。现在,13年过去了,我内心依然对当年的激情文字充满认同。

但,打死我,现在也不敢再在报刊上发这样文字了:

也正是因为莫言把自己的创作与国家命运、人性良知与文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才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梳理出太多中国符合世界认同的文化价值元素,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重大贡献,这就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的价值意义。

现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启示,就是鼓励更多作家以独立自由的姿态,勇敢地站到世界文明的舞台上。

……

试想,如果现在发表这种文章,一定会被像毛鬼火之类蛆虫,活活咬死。

对,就是那个一年到头,一天不拉,啥事不干,一个人能弄几个小号,做成“骂莫言专业户”的烂人。

他们就是靠揪着莫言骂,来混打赏过日子。你说,神不神奇,神不神经!

一帮连基本文字素养、文化审美以及价值判断都没有的垃圾人,在成功控制了当下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播的公共场域。

此情此景,我怕了。

这几年,我在公号上替莫言说过几次话每次都被骂到心情灰暗,后来,渐渐就不碰了。

甚至,我不但不说诺贝尔文学奖,连其他类型奖项也不敢说了。

这是因为,我以前写过屠呦呦获奖的遭遇,知道有一种隐秘的恶,无处不在。

屠呦呦遭遇过一帮中国所谓的学术精英举报,他们集中力量,想要把这个老太太拉下马来。

此类人渣思维是——我们得不到了诺奖,你也别想得。

不得不说,这类人无处不在。

只不过,诺奖评选是不受他们控制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年诺奖都成为全球进行的一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

举报屠呦呦那帮人实力很强,他们徒子徒孙也很强,对,他们的强,叫“窝里横”

他们确实在窝里横着走。所以,你看,屠呦呦在国内都没搞定院士。

当然,这事也不能质疑,毕竟,人家能拿出一堆所谓“程序正义”为自己辩解。

但,我咋就觉得,这是“有程序、无正义”呢?

一个人的发明,能救活无数人,而且,还获得全球最牛逼的诺贝尔奖,不论是从人类贡献,还是国家面子,不应该抛开一些程序,只给最好的结果吗?

算了,我不说了。

经验告诉我,在诺贝尔奖面前,必须保持冷静。

这两天,有少数自媒体胆儿很肥,竟然赞扬一通日本得诺奖的“伟大经验”,然后进行一番“自我反思”。

后来,我查看一下,他们就没有“自我”了。

不过,下面这个更大范围的反思,就很创意了。

我还是直接截屏:

看到没有,人家标题是:日本29个诺贝尔奖!日本诺奖得主曾深刻反思: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这是在用日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反思“东亚三国”的文章,来做铺垫。

这个批评的迂回包抄之术,令我直接叹服。对,他主要是批日本韩国,没事。

其实,中村修二,本来就是一位对日本体制进行尖锐批评的学者。从某种意义讲,这家伙首先是个批评家,其次才是诺奖得主。

如此借诺奖进行制度性思考,充分体现了这代自媒体的冷静。

在如此重大和重要的时刻,你必须冷静,搞什么“又双叒叕有日本科学家”!

今天,我就特别冷静,录了一段视频,致敬那个得了诺奖却远“远离尘嚣”的美国科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尔。

因为这伙计太冷静了。

这位老哥,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几天来,他却处于失联状态。

原来,这几天,拉姆斯德尔正在“过着最好的生活”,正在进行“远离尘嚣”的徒步旅行,在过着“远离网络”的生活。

这个事。戳中了我的肺管子了。

世界是个名利场,每个人都戴着生活枷锁。但,为什么很多诺奖得主,都在选择远离世界不被打扰的生活?

真的,像这样的人太多了。

川端康成获得诺奖时,正在家里吃早餐,接到记者电话,他惊慌失措地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

显赫的荣誉,不但没有带来快乐,还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所以,得了诺奖选择拒领的,就更多了。

为什么?

因为天才自己更清楚,没有什么比静气,更能滋养心灵。

就在今天,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被找到了。

原来,这两天,他与妻子正在靠近黄石国家公园的一座山中露营,他们还被大雪困住了,完全与外界失联了,那里,也几乎没有信号。

其实,有信号也没用。

因为,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手机还开着飞行模式。

我想,真正的学人学者作家专家,从来不中为获奖或获奖后的表演去做准备的。

这两天,还看到一些关于诺奖的本土笑话,不,是笑料。

比如,河南有个叫啥曹天的诗人,自导自演,说自己已经混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奖了。

哎,算了,这事说不下去了,真的好恶心。

估计,中国这类臆想症患者,还有不少。

他们每到十月初,想必就提前准备好了西装,组织好感谢领导的发言稿,想好了怎么回答记者提问了。

价值观驱动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证价值观的正当性。

一个国家能拿到那么多诺奖,背后一定依附着制度、文化、生活等等力量串起的闭环。

只不过,在这个谈价值观极难的年代,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再深入剖析了。

那不妨就看看,这些诺奖得主都是怎么生活的吧。

他们如此安静和从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面镜子。

我们太多人,灵魂跟不上脚步,在时代喧嚣的洪流中,已经失去了本心。

十月看诺奖,我喜欢,打捞他们的生活细节。

他们一个个冷静的人生,才是这秋天最珍贵的静美。

在诺奖面前,不论从哪个维度,我都要劝你冷静——做个安静的人。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