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呼吁丢掉“病耻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02:08 1

摘要:今天(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进入“全面促进、普遍服务、全面覆盖”的新阶段。市人民医院专家周三华指出,此目标旨在打破心理问题污名化,呼吁公众正视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进入“全面促进、普遍服务、全面覆盖”的新阶段。市人民医院专家周三华指出,此目标旨在打破心理问题污名化,呼吁公众正视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仍普遍存在。不少人认为看心理医生、去精神科咨询会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最终选择回避,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我国范围内,真正到精神科或精神病院就诊的患者,还不足总人群的三分之一,大量患者因回避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与控制。”

为何“病耻感”如此强烈?周三华解释,根源在于大众对精神卫生的认知存在偏差。精神卫生是个广义概念,不只是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像压力大导致的失眠、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都属于精神卫生范畴。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观念,正确理解这类疾病,主动求助,才是积极治愈心理疾病的开始。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惑与压力,若情绪持续不稳定、开心不起来,且自我调节无效时,周三华给出建议:大胆求助心理医生,或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进行疏解。

同时他也提醒,若出现以下信号,需警惕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咨询诊疗。

1.情绪波动大,时而稳定、时而躁动,莫名发火,甚至出现自言自语、砸东西、自伤等行为

2.睡眠异常,如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多梦、早醒或白天嗜睡。

坏情绪就像房间里的灰尘,时常会出现,但只要及时“打扫”,就能保持内心的“干净”。愿我们都能丢掉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情绪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共同拥抱健康的精神世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老迪文化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