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过后,卖不动的不止是月饼,老板哭晕在仓库,愁白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7:44 1

摘要:中秋国庆8天长假过完了,商家促销海报还贴在墙上,很多人还回忆着长假的快乐。但批发市场的通道里,还堆着没卖完的礼盒,老板们蹲在门口紧锁的眉头。

中秋国庆8天长假过完了,商家促销海报还贴在墙上,很多人还回忆着长假的快乐。但批发市场的通道里,还堆着没卖完的礼盒,老板们蹲在门口紧锁的眉头。

往年这时节,仓库早该清空了,今年却剩下一堆烫手山芋。一个老板望着空荡的停车场发呆——长假的热闹仿佛只是个错觉。电商的狂欢抽走了线下最后的人气,连打折都失去了吸引力。

这个双节,消费市场彻底颠覆了原来行情。往年此时,大闸蟹、白酒这类节礼身价总要“上”一阵,即便价高也供不应求。但今年,行情却走了反路。

商家们期待的涨价狂欢落了空,市场用冷静告诉他们:靠节日溢价躺赢的时代,或许真的一去不返了。

往年此时,水产市场早已是“蟹”战风云。距中秋有一月,3两的母蟹就能卖到七八十一个,还得靠“关系”预定。

而今年,同样的摊位前却换了光景。熟客上门,第一句不再是“是不是阳澄湖的?”,而是直截了当地问:“能不能再便宜点?”

这份冷清,比价格牌上的数字更让老板们心凉。

为了腾仓,老板咬牙喊出“35元一斤”,价格竟比猪肉还便宜。精明的市民一口气买上十几斤,洗干净冻在冰箱,冬天再吃

即便如此,仍有成批的蟹无人问津。

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由于气候原因,大闸蟹整体品质也不如往年饱满,连“物美价廉”的底气都已失去。

昔日“一蟹难求”的硬通货,如今却沦落到论斤贱卖也难出手的境地。

商家因此陷入恶性循环:越是降价,越印证了“品质差”的标签,越是无人问津。

如今,消费者的选择也多。进口三文鱼、冷冻龙虾、蒜蓉粉丝扇贝,这些海鲜不仅风味诱人,更关键的是处理起来远比“张牙舞爪”的螃蟹省心。餐桌上的“C位”争夺战,如今异常激烈。

五花、排骨价格看涨,人们仍大方购入,为的是一桌丰盛团圆饭。今年情形却彻底反转:顾客一开口:“切十块钱瘦肉,炒一顿就行。”

并非猪肉不香了,而是团圆饭的“仪式感”正在被“日常感”取代。长假期间,家人团聚时间更长,下馆子、点外卖的频率更高,对一大桌家庭盛宴的需求自然减弱。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们,更愿少量多次地购买,追求新鲜不浪费。

以前,中秋宴席上红烧肉是焦点。如今,情况彻底改变——肉禽不再是节日的专属,平时想吃随时可买。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健康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嫌大鱼大肉过于油腻,转而青淡的时今蔬菜。即便买肉,也从“量大实惠”转向“少而精”,宁愿多花点钱买品质更好的小块肉,也不再大量购买。

因此,菜场里“肉卖不完”的景象,并非简单的购买力下降,而是一场静悄悄的消费升级。

往年中秋前一个月,名烟名酒店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核心话题往往是“茅台能留两箱吗?”

而今年,直到节前一周,店内依旧冷清。偶尔有顾客询价,也全无以往的果断,只是反复摩挲着酒盒,沉吟半晌后摆摆手:“算了,还是拿几瓶那个三百多的吧。”

年轻人普遍喜欢喝精酿啤酒,果酒,而不喜欢喝辛辣的白酒。

老年人喜欢喝白酒,但随着健康意识觉醒,许多喝了几十年白酒的老人们,开始认真计算身体的代价。他们主动减量,从“顿顿喝”变为“浅尝辄止”,或干脆开始戒酒。

当消费需求降级,再大幅的降价也难激起购买欲。

昨日还买几百元,今日几十元便能到手。

然而,买的人很少。人们似乎早已达成默契:月饼的仪式时效仅有中秋一天,节后便迅速褪去光环,沦为一种“过期”的象征。

月饼卖不动早已不是新闻。近两年,不光是超市,连许多蛋糕店也开始抱怨生意难做。尤其是那些号称“限量”的高端礼盒,包装华丽如艺术品,定价动辄数百上千,然而打开层层叠叠的匣子,内里的月饼却寥寥无几。

这种“包装比内容还重”的本末倒置,让消费者深感不值。对比之下,人们反而怀念起往年那种油纸包裹、售价两块钱一个的传统月饼,虽朴实无华,却馅料扎实、风味纯粹。

当消费者看透了过度包装背后的“智商税”,就有了另一种更实惠的选择。

人们发现,实用的购物卡、有品位的茶叶、或是原生态的定制土特产,似乎都比华而不实的月饼礼盒来得实在。

更重要的是,随着健康意识觉醒,高糖、高油的月饼已被许多人视为“负担”。

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买前会仔细审视配料表,对反式脂肪酸、过多添加剂和高热量敬而远之。

这种健康意识的觉醒,对传统月饼造成了直接冲击。年轻人宁愿选择标注清晰的低糖、低油健康点心,也不愿触碰一块成分复杂的传统月饼。

网红零食、进口甜品、各式地方特色小吃,构成了强大的替代阵营,月饼从“必选”变成了“可选”的符号之一。

曾凭借营销风靡一时的网红水果,今年也集体遭遇“滑铁卢”。阳光玫瑰葡萄价格崩盘,突尼斯软籽石榴也风光不再

前几年,阳光玫瑰葡萄被评为“葡萄界的爱马仕”,身价高达百元一斤,而且有很多人追着卖。然而才不过二、三年的时间,如今一斤仅售十几元,促销时甚至几块钱一斤。

当初人们购买“阳光玫瑰”这类网红水果,多是出于尝鲜的好奇心,想体验一下网红水果究竟怎么样?

然而,亲自尝过之后,很多人发现口感虽甜,但"性价比不高”。

另一方面,前几年的高利润驱使大量农户种植,导致供大于求,自然价格低。

消费者的心态也发生转变。尝鲜热潮退去后,人们不再为“网红”标签盲目买单,而是变得异常理性。对比之下,苹果、香蕉、橘子等传统水果,稳定的口感、亲民的价格和可靠的品质,更能赢得了青睐!

今年双节期间,从大闸蟹、高端白酒、月饼礼盒到阳光玫瑰的集体“掉价潮”。

过去,节日消费都是“面子消费”,人们愿意为华丽的包装、知名品牌和社交噱头支付高昂溢价。

而今,情况变了。人们变得清醒与务实。华丽的营销故事不再轻易打动,他们更专注于商品本身:螃蟹肥不肥美?酒水是否物有所值?食品是否健康安全?水果是否好吃?而买单!

一个由理性、实用主义和性价比为主导的消费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商家若不能洞察这一本质变化,必将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所淘汰。#头条创作挑战赛#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