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回应做慈善慷慨大方,对员工却很苛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20:29 1

摘要:“我宁捐260亿做慈善,也不给员工涨一分钱工资”——当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的这句话被断章取义地传播时,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家责任边界的激烈讨论。有人指责他“对员工苛刻”,有人赞叹他“大善无疆”,而曹德旺的回应,却为这场争议提供了更理性的注脚:“做慈善用

“我宁捐260亿做慈善,也不给员工涨一分钱工资”——当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的这句话被断章取义地传播时,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家责任边界的激烈讨论。有人指责他“对员工苛刻”,有人赞叹他“大善无疆”,而曹德旺的回应,却为这场争议提供了更理性的注脚:“做慈善用的是我个人的钱,不是公司的钱。”

曹德旺的慈善版图堪称中国企业家之最:自1983年首次捐赠至今,他个人累计捐出超200亿元,涵盖教育、扶贫、救灾等领域。2021年捐资100亿元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更被视为中国慈善史上“教育非产业化”的里程碑。然而,这些善款均来自其个人资产,而非福耀集团资金。他直言:“企业家的事业本质是风险事业,若将利润全部分配或用于高福利,既不利于应对经营风险,也无法向股东交代。”

在员工待遇上,曹德旺的选择同样理性。福耀集团四万名员工平均月薪约1万元,高出汽车玻璃行业平均水平17.6%。基层技术工人月薪普遍在1.2万至1.5万元之间,远超行业均值。但曹德旺坚持“薪酬+成长”的双轮驱动模式:每年投入营收的3%用于员工培训,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工匠班”,为技术工人提供学历提升机会。他强调:“我们不仅要让员工吃饱,更要让他们看到职业上升通道。”

面对“为何不将慈善资金用于员工福利”的质疑,曹德旺以企业经营的“风险理论”回应:“若将利润全部分配或用于高福利,企业抗风险能力将大幅削弱。”这种逻辑在福耀的国际化历程中得到印证:2016年福耀投资美国俄亥俄州时,面对当地工会要求“时薪涨2美元”的压力,他选择以“工厂盈利则全员加薪”为条件,最终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双赢。这种“结果导向”的福利模式,既避免了无条件高福利的短期口碑陷阱,又保障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曹德旺的回应,本质上是传统商道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对话。他以“敬天爱人”为行为准则,将慈善视为“修己以安人”的修行,将企业经营看作“达则兼济天下”的实践。在他看来,真正的企业家要做到三点:“国家因你而强大,社会因你而进步,人民因你而富足。”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格局,或许正是其处理慈善与经营关系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既能在捐款单上签下巨额数字,也懂得在工资表上精打细算;既能胸怀天下,也能脚踏实地。毕竟,真正的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单选题。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