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卷起蜀地山间的枯叶,漫天黄蝶般打着旋儿坠落,江面上的波纹被寒意冻得迟缓,连暮色都似被这萧瑟浸透,沉沉地压在连绵的山峦上。
秋风卷起蜀地山间的枯叶,漫天黄蝶般打着旋儿坠落,江面上的波纹被寒意冻得迟缓,连暮色都似被这萧瑟浸透,沉沉地压在连绵的山峦上。
这样的秋日,容易引人愁思。
一位年仅二十出头的诗人,正站在这片山林间。
他是王勃,是位六岁能文、九岁注《汉书》的天才。
这位曾被誉为 “神童” 的少年郎,此刻却成了被逐出长安的罪臣,只能在异乡的秋风里,与孤独为伴。
王勃十六岁参加科举,应幽素科试轻松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成为当时朝廷里最年轻的官员之一。
王勃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就连唐高宗读到他的文章,都忍不住赞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可这份 “天才” 的光环下,藏着王勃不拘小节的性格缺陷。
经主考官的介绍,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任修撰,深得沛王的信任。走马斗犬是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一。
一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一时兴起,写下《檄英王鸡文》,用词诙谐幽默,却把斗鸡场面比作战场交锋,不失一篇雄文。
这本是皇子间斗鸡取乐的游戏文章,朋友间的玩笑之作,却意外触怒了唐高宗。
在唐朝皇室中,“兄弟相争” 是最敏感的禁忌,唐太宗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 的阴影,始终笼罩在皇室成员心头。
唐高宗认为王勃这篇文章是在挑拨皇子关系,怒斥其 “歪才”,当即下令将他逐出沛王府,随后又贬出长安。
一纸玩笑文,毁掉了锦绣前程。从长安的繁华朝堂,到蜀地的荒僻山林,王勃的人生瞬间从顶峰跌入谷底。
山风卷着枯叶打旋,江水在崖下呜咽,没有官职傍身,只有无尽的孤独与迷茫的王勃,那些被压抑的乡愁、挫败、迷茫,瞬间涌现,于是挥笔写下了《山中》这首小诗。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全诗没有一个 “愁” 字,却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道不尽的愁绪,成了千古流传的悲秋佳作。
“长江悲已滞”,诗的开篇用一个 “滞” 字,埋下了愁的伏笔。
秋日的长江,褪去了汛期的汹涌,水流变得缓慢,可在王勃眼中,这 “滞” 不是自然景象,而是他心境的投射。
他滞留异乡,归乡无望,连江水都似在为他悲伤,故意放慢脚步,不肯载他回家。
“悲” 字直接点出了情感基调,却没有直白说 “愁”,而是将自己的悲苦赋予长江,让江水成为愁绪的 “代言人”。
这种 “移情” 手法,让无形的愁绪变得具象,仿佛能看到江水停滞不前的模样,也能感受到诗人心头那股堵得发慌的困顿。
“万里念将归”,王勃将视角从江面拉回自身,把愁绪从 “景” 转向 “情”。
“万里” 二字,道尽了长安与蜀地的距离。在交通不便的唐代,万里之遥,意味着归乡之路漫长又艰难。
“念”是日思夜想的牵挂;“将归”却是 “想要归却归不得” 的无奈。他不是不想回长安,不是不想回到那个能施展才华的朝堂,可现实像一堵墙,把他的归愿死死挡住。
他想归,却不能归;他等归,却不知归期。这种 “想归却不能归” 的遗憾像根细针,扎在心头最软的地方,疼得绵长,疼得无声。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若前两句尚是含蓄低回,这两句则将愁绪推向磅礴。
秋风本就肃杀,“高风”更添空旷的寒意;“晚”它既指傍晚时分的天色渐暗,也暗喻王勃人生的 “失意时刻”。
二十多岁的年纪,本是意气风发的时光,可他却成了被贬的罪臣,人生仿佛提前进入了 “寒冬”。
那层层叠叠的山,每一座都在飘黄叶;萧萧索索的风,每一缕都卷着落叶。
“飞” 字则写出了落叶的漂泊无依,那漫山飞舞的何止是落叶,分明是诗人破碎的仕途、飘零的人生。
秋风萧瑟(听觉),暮色苍茫(时间),层林尽染(空间),黄叶纷飞(动态),四种意象交织成无处可逃的秋网,表达出了王勃此时悲凉的心境,困苦的命运。
他像一片被秋风卷起的黄叶,从长安的枝头坠落,飘到蜀地的山涧,不知最终会落在哪道沟壑里。
全诗没有一个 “愁” 字,可长江的滞、万里的念、高风的寒、黄叶的飞全是愁。
每次我读到这首诗时,彷佛能从停滞的江水中能触摸到凝滞的时光,呼啸的秋风里也能听见命运的叹息,纷飞的黄叶中更能照见漂泊的自己,愁绪就如漫山漫空的黄叶压得人喘不过气。
让人不得不感叹王勃真是天才。
让人唏嘘的是,王勃后来起复为虢州参军,可又因擅杀犯错丢了官,还连累了父亲被贬交趾(今越南)。
王勃前去探望父亲,在渡海时不幸溺水,因惊悸过度而亡,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一生,年仅27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