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提醒:天气变冷,糖尿病患者最怕这3件事,万万不可大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09:3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5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3岁的王阿姨是个老糖友,十多年了,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这个秋天刚一降温,她的身体就出了状况:血糖忽高忽低,手脚发凉,夜里老是被抽筋疼醒。原本以为只是“天气凉了”,没想到一查,血糖已经飙到15mmol/L,还合并了轻度酮症。

医生一边处理她的急症,一边叮嘱她:“天气一冷,糖尿病最怕的3件事,你一件都没注意!”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误区:只盯着血糖数字,却忽略了季节变化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秋冬季节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期,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身体代谢加快,都会对血糖控制造成不小冲击。如果你或家人也是糖尿病患者,请务必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尤其是这3件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关键时刻能救命。

很多人以为天冷了吃得少、活动少,血糖应该会稳定,其实正好相反。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秋冬季节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比夏季高出10%~15%。这是因为低温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诱发血糖升高

此外,寒冷还会使血管收缩、末梢供血减少,胰岛素吸收效率降低。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按时打针或吃药,药效也可能打折扣,血糖控制难度大大增加。

医生提醒:
一旦进入10月以后,糖友应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在医生指导下增加自测血糖频率,特别是早晚温差较大的时段,避免低估问题。

“我手脚一到冬天就冰得像冰块,睡觉都要捂热水袋。”许多糖友把这当作正常现象,殊不知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尤其在寒冷天气中更易加重。由于血糖长期偏高,神经末梢受损,导致四肢发凉、麻木、刺痛,严重时还会影响走路、平衡甚至引发足部溃疡。

更危险的是,糖尿病足往往就是从“手脚冰凉”发展而来。一旦出现破溃、感染,治疗周期长、恢复慢,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医生提醒:
一旦出现持续性手脚冰凉、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不可掉以轻心。日常要注意保暖、防冻、防外伤,鞋袜要宽松柔软,避免穿硬底鞋或长时间走路。

很多糖友一到冬天,活动量骤减,窝在家里吃肉喝汤、打麻将看电视,结果不仅血糖飙了,血脂、血压也跟着“失控”。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三者相互作用,是导致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的主要元凶。

寒冷会让血管变得更脆弱、更容易收缩,再加上高油高盐饮食的刺激,极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冬季发生心梗的风险比平时高出近2倍

医生提醒:
糖友不仅要控糖,更要同时监测血压、血脂,做到“三重控制”。饮食上尽量以高纤维、低油脂、低盐饮食为主,适当控制主食量,忌暴饮暴食。

1. 血糖监测不能停
寒冷季节,建议糖友每天至少监测1~2次血糖,如遇感冒、饮食变化或药物调整,应临时增加检测频率,确保血糖在医生建议的目标范围内。

2. 衣服穿暖也要透气
保暖非常重要,尤其是四肢和足部。但也要注意避免出汗后捂太久,否则容易诱发皮肤感染。贴身衣物建议选择纯棉材质,勤换洗

3. 适度运动别中断
天气冷不是不动的理由。可以选择室内快走、广播体操、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还能增强免疫力。

4. 多喝水、少喝汤
糖友不要迷信“进补”,高脂肪浓汤容易升高血糖与血脂,不如多喝温开水,促进代谢,预防便秘。

5. 坚持复诊,不自行停药
天气变化可能影响药物代谢,不可擅自加减药。建议糖友每3个月至少复诊一次,有任何不适及时就医。

糖尿病不是冬天才严重,而是冬天更容易出事。真正的可怕不是天气冷,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糖友要想安然度冬,必须高度警惕这3件事:血糖波动、神经病变、心脑血管风险。保护好自己,从现在开始。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年第15期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2023年修订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