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浴血奋战”到精准治疗,骨肿瘤生存率的生死跨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09:33 2

摘要: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临床医生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这个时代需要破壁者。他们打破技术的壁垒,突破认知的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开疆拓土,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让绝境中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临床医生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这个时代需要破壁者。他们打破技术的壁垒,突破认知的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开疆拓土,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让绝境中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带来希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潮新闻,推出“医路破壁者”专栏,聆听临床医生的“破壁”故事,感受他们守护生命的温度。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感受医学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至暗时刻,见证医者仁心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原发骨恶性肿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治疗肿瘤,患者需要截肢,5年生存率不超过15%。”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骨科主任叶招明教授说,如今,这些患者不仅可以保肢,5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70%。

发生于骨盆、骶骨和脊柱的恶性肿瘤,因为手术风险和创伤大,长久以来都是抢救性手术,这样的手术被形容是“浴血奋战”。在浙大二院,因为多学科联合、精准化治疗以及数字化骨科和智能手术等的探索,曾经的“大手术”逐步常规化,这种改变提高的不仅是生存率,还有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人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最大动力。”叶招明坦言。

从“浴血奋战”到精准治疗

在浙大二院骨科中心,叶招明团队的手术时常会从清晨到深夜,以骶骨全切除手术为例,需要十六七个小时。“这种手术在国外需要两天时间、多个团队完成,我们可以一个团队完成,手术时间也大大缩短。”

一直以来,很多人听到骨科手术就觉得要“伤筋动骨”,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数字骨科等前沿技术的运用,骨科手术越来越微创、安全。叶招明用一个词做总结:精准治疗。

叶招明手术中 医院供图

叶招明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他正在做手术的油画,每次讲起这幅画,叶招明着重提起的总是手术台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支架”,“这是我们术中使用的导航机器人,像是开车使用的导航仪,可以实现精准定位。”

浙大二院骨科在全国率先使用术中导航机器人,它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病灶,指引方向。“有些肿瘤的位置比较深,按照常规治疗方法,需要很大的手术切口,比如十几、二十厘米,损伤大,恢复时间也久。”叶招明解释,这个机器人的使用,可以精准找到肿瘤,并使手术切口减小到两三厘米。

32岁的陈先生(化名)因为患骨软骨瘤,导致右侧胫骨畸形、右下肢膝外翻,术中截骨部位、如何截骨、截骨后的固定都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既往需要医生凭经验来画线,以确定手术范围,容易有误差。

叶招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与工科和信息学科合作,开发3D打印软件,通过术前精准建模和个性化导板设计,能够大大提高切除精度,“手术前我们就知道肿瘤的大小、位置,导板一放,切除范围恰到好处。”一些患者原本需要半盆骨切除,在这样的手术模式下,只需要做简单的手术即能达到治疗目的,损伤大大减小。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手术,大量的时间是花在手术前的设计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叶招明表示。

叶招明主任(前排右二)与学生合影留念 医院供图

国际首创带来的改变

作为浙江省成立最早的骨科,浙大二院骨科于1989年分出亚专科,叶招明从进入骨科起,就专注于骨肿瘤领域。从医35年的他至今记得自己的导师、我国著名骨肿瘤专家杨迪生教授的要求——“能文能武。既要会做手术,也要会总结研究,更要有创新精神。”

在创新的路上,叶招明带领团队步履不停。

对骨科医生来说,骨盆肿瘤切除手术是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这是因为骨盆位置比较深,发现肿瘤时往往已经偏大,骨盆周围又分布着重要的血管、神经以及内脏器官,要做到切除肿瘤的同时还不损伤正常组织结构,难度比较大。

英国皇家国立骨科医院Craig Gerrang来杭交流 医院供图

而骨盆肿瘤切除后,如何重建骨盆也是一个难题。骨盆肿瘤切除后,患者的髋关节缺失,脊柱和下肢间的骨骼连接也会缺损,这会导致腿长比正常缩短5-10厘米。很长一段时间,患者要么是放弃重建;要么植入半骨盆假体,但假体不仅费用高,且时间久了会松动,翻修难度和风险大。

为此,叶招明带领团队创新骨盆重建术式,在国际上首创“移花接木”式股骨上移骨盆重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患者自身的股骨补充到骨盆缺损处,切掉的股骨部分则用人工关节代替。该创新术式相关研究发表于权威期刊《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国际知名骨肿瘤专家、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Franklin H. Sim教授专门对此发表专题评论,该术式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术后的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学重建骨盆的选择,保持了脊柱和股骨的连续性,保持了骨盆环的张力。这种重建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内植入物和设计,能够被大多数医生所采用。”

叶招明团队还在临床治疗上革新3D打印骨盆重建术式,创新提出个性化耳状面假体重建方案(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解决骨盆假体术后脱位难题(成果发表于《Bone & Joint Journal》)。此外,叶招明团队在反肩假体治疗肱骨近端肿瘤术式、多节段全椎体整块切除重建术式、全骶骨切除重建术式均有精深造诣和创新改良。

2023年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正式签约合作,左一为王建安院士,左二为叶招明主任 医院供图

生存时间延长68.9%背后的奥秘

叶招明教授带领的团队并不局限于外科术式的创新,同时深耕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基础研究,他和李冰皓医师等在软骨肉瘤治疗领域发现了免疫分型的奥秘。

软骨肉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一旦复发,难有二次手术的机会。“传统认为软骨肉瘤没有免疫细胞,无法接受免疫治疗,但患者能选择的治疗手段又确实有限,我们一直想寻找新方法。”叶招明和团队研究发现,实际上有部分患者是对免疫治疗有反应的。

因为软骨肉瘤患者数量比较少,他们花费了多年时间搜集病人,组织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最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软骨肉瘤的免疫分型(成果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并通过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将软骨肉瘤治疗有效率提升2.7倍,患者生存时间延长68.9%(成果发表于《Med》)。这项研究实现了难治性软骨肉瘤的突破,从曾经的无标准治疗方案到建立起可全球共享的浙二方案。

除此之外,叶招明还牵头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研发抗菌材料,减少手术感染风险。“创新不是平白无故的,它来自于临床需求,来自于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

每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骨肿瘤治疗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并非易事,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是否耐受手术、预期寿命、个人意愿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正是因为此,在叶招明的主导下,浙大二院在国内较早建立了骨肿瘤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每周固定时间,联合肿瘤内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打破专科壁垒,共同讨论疑难病例,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浙大二院骨肿瘤中心年收治骨肿瘤等疑难病例近3000例,致力于融合多学科视野、国际前沿理论、个体化精准策略与专业化医疗规范,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精准化的诊疗服务。

“通过MDT,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的诊断难题。”叶招明打开电脑,展示了一系列少见病例:肿瘤性低磷骨软化症、POEMS综合征……每个病例都是通过多学科协作,最终找到诊治方向的医学侦探故事。

在叶招明看来,MDT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医护人员得以成长。“很多病我们第一次认识,通过讨论和学习,我们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从医多年的叶招明,见过太多与疾病抗争的骨肿瘤患者,“每位患者背后都有一段催泪的经历,每位患者背后都背负一个家庭的希望。”

叶招明至今记得一位来自义乌的患者,当年还是孩子的他患有恶性骨肿瘤,需要半骨盆切除。通过3D打印假体重建,患者不仅保住了生命,还恢复了行走功能。“十几年过去了,他现在已经二十多岁,可以正常生活,这是我们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有些骨肿瘤(如骨肉瘤)好发于年轻人,治疗费用较高,家庭承担沉重。为此,2019年,叶招明联合多家社会慈善机构,牵头创建“骨肉心连心”骨肉瘤专项基金,为面临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骨肉瘤患者提供支持、带来希望。项目成立以来,已帮助数百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同时,叶招明心系基层医疗发展与患者福祉:定期组织骨科新技术与新进展讲座和学习班,以提升基层骨科医师诊疗水平,惠及更广大患者。

作为科室主任,叶招明对年轻医生有着明确要求:既要传承骨科的传统精髓,也要实现超越。“学生要超过老师,一代比一代强,我们骨科才有希望。”

从挽救生命到恢复功能,从提高生存率到改善生活质量,从“活下来”到“站起来”再到“走起来”,叶招明和团队的探索从未止步。在他的电脑里,一个个3D打印建模、一张张患者康复后的照片,默默讲述着这位“刀尖舞者”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不断突破禁区,为患者重燃生命希望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