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171亿!“备餐神器”卖爆,年轻人开始在家自制“预制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09:08 1

摘要:近年来,多家连锁餐饮品牌因“预制菜未明示”陷入舆论漩涡,吐槽声此起彼伏,相关话题动不动就冲上热搜,不少消费者更是直言——“现在的餐馆连装都不装了”。

文章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近年来,多家连锁餐饮品牌因“预制菜未明示”陷入舆论漩涡,吐槽声此起彼伏,相关话题动不动就冲上热搜,不少消费者更是直言——“现在的餐馆连装都不装了”。

图源:小红书

据央视报道,单是2023年,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就接到150件和预制菜相关的投诉相关舆情信息更是突破五万条。在这些不满声里,被品牌忽视的消费者“知情权”,成为了众矢之的

图源:央广网

然而,“预制菜风波”尚未平息,另一股“冻门”信仰又悄然崛起

图源:小红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冷冻即永生”这件事上,与父母达成历史性共识:吃的只要进了冷冻层,就能延长“食用保质期”。

吃冷冻食品,享预制人生”——这种又潮又复古的信条,让大家重新解锁了冰箱的新用法,即自己当自己的“中央大厨”,用冷冻重新定义“预制”

图源:bilibili

打工人忙到没时间做饭,于是周末批量备餐;小家庭一次一袋汤、一盒菜,不浪费,刚刚好;健身族按克称食材、分装营养,精准掌控身体;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则可以自己买菜,开辟另一条省钱路径:

有人为便携,有人为健康,有人为节约,甚至有人只是单纯享受“自己掌控一切”的过程,不同动机的人,在厨房这件小事上意外达成了“统一战线”

表面上看,大家热衷“自制预制菜”,是奔着实打实的方便和性价比。

对人口少的家庭来说,这样做能精准控制分量,不浪费食材;对上班族而言,从冰箱里拿出一份净菜,回家加热十分钟就能开吃,比点外卖还快上不少。

更重要的是,自己挑的新鲜食材、自己配的调味比例,吃得开心还放心,不用琢磨料理包里的添加剂和“看不懂的神秘配方”

图源:网友评论

自己动手、冻出安心,这份对饮食的掌控感,是市面上的预制菜难以替代的踏实。

然而,这场自制潮的背后,藏着一场关于消费者信任的大反转

当“现炒”、“现熬”的承诺一再被戳穿,当食材溯源与加工流程被藏在“商业机密”的幌子里“难见天日”,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便开始摇摇欲坠。

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与其被动接受成分不明的料理包,不如主动当回“掌勺人”,把饮食决定权重新握在自己手里。

“自制预制菜”能火,不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上做饭了,而是在信任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自我救赎。当品牌信誉不再能拖底,消费者就亲自打造“专属饮食体验”,用自己的流程和标准重建安全感。

品牌“预制化”为何集体失灵?

严格说起来,预制菜从来没离开过大家的餐桌。

从速冻水饺、包点与泡面,到炸鸡块、汉堡与肉饼,它早已渗透进无数人的三餐。

图源:网友评论

消费者对此可以说是见怪不怪,没人会因为速冻水饺“不是现包”斤斤计较,也没人会对汉堡肉饼“不是现剁”挑挑拣拣,因为这些食品的“预制属性”本来就摆在明面上

真正让大家炸锅的,是那些“高期待场景”里的“货不对板”

预制菜风波之所以越闹越大,是因为它悄悄出现在了本该“现做现卖”的地方

图源:央广网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餐馆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这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比味道单一更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也正因如此,同样是预制,大家对“家庭自制”的接受度反而很高。在家做“预制菜”,不是欺骗,而是一种掌控时间和生活节奏的方式

食材是自己选的新鲜货,调料按自己口味加,分量刚好不浪费,连储存日期都自己标注,品牌预制菜可给不了这种“全流程透明”的把控

也正是在这种“被欺骗”的情绪发酵下,品牌的“预制化”开始集体翻车

预制菜本质上是一门“靠标准化赢信任”的生意,消费者买的就是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和信任,相信连锁品牌的食材筛选、加工流程能稳定输出,不必为安全和品质额外费心。

可当品牌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掩盖了消费真相,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也就跟着分崩离析了。

这种信任崩塌,首先从产品体验的滑坡开始

为了效率与成本,品牌在产品上慢慢牺牲了“吃的体验”,标准化反倒变成了“没烟火气”。多家媒体报道也印证了这种效率和体验失衡的情况。

图源:江西晨报

今年9月,上海多所学校的家长反映,学生餐出现“虾仁炒蛋发臭”、“餐食难吃”等问题,后续调查发现,相关餐饮企业提供的集中配送预制菜存在质量隐患

有小学家长直言:“每天二十块的餐食,配菜总是冷冻复炸的猪排、鱼排,还不如街边十几块的盒饭好吃。”

集中供餐模式虽然提高了出餐效率,却也让用餐体验成了“牺牲品”

图源:央视网

央视新闻也披露,超过六成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一般”,还指出不少品牌为了追求出餐标准化,导致食物风味流失、口感单一。

“标准化供应”取代“现场烹饪”,效率确实上去了,却把食物最直观的温度和风味全弄丢了,最后变成“能吃饱却吃不好”的流水线产物

而部分品牌在传播层面的“双标”做法,则进一步将信任口子扯得更大

2024年5月,和府捞面因被曝“隐瞒使用预制菜”登上热搜。

图源:和府捞面小程序

视频显示,某门店后厨员工直接将预制餐包倒入碗中出餐。这操作,与品牌长期宣传的“养生现煮”形成了强烈反差。要知道,和府捞面一直主打“中式养生”与“高端现制”定位,人均消费常常达到40至50元。

图源:新浪微博

消费者愿意为这份品质多花钱,结果吃到的却是袋装加热的工业化产品。事件曝光后,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一度突破6255万次,引发全网热议。

这也印证了食品行业的一个规律,危机往往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品牌承诺和实际体验的预期差,“用现制噱头掩盖预制本质”才是消费者反感的核心

更深层次的信任断裂,其实是心理层面的“权利被剥夺”

图源:央广网

“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讨论便是典型。多地家长集体抗议,要求学校公开预制菜的食材溯源、加工流程与添加剂信息,有家长甚至特意辞职为孩子送饭,为的就是高举“知情权不能被预制”的标语。

图源:央视新闻

家长们的抱怨并非挑剔,而是在“孩子吃什么、吃的是否安全”这件事上,自己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失控状态,既没法选择食材,也无从验证标准。

对于预制菜质量参差不齐的食品行业,消费者更需要的是安全感与被尊重感,前者源于透明的标准,后者来自充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当品牌无视这种核心需求,就算喊着“符合最高安全标准”,也挽不回消费者的信任

“自制”已成“厨房进行时”

信任崩塌后,消费者并没有对市场失望离场,而是在重新构建信任关系。“自制预制菜”的流行,意味着信任开始从品牌回归个体,从工业厨房回流到家庭餐桌

各大家电品牌也敏锐地嗅到了这股“自制预制菜”浪潮。

图源:淘宝

美的、小熊等品牌纷纷推出真空封口机、小冷柜等新品,主打“家庭冷冻备餐”、“一键真空储鲜”等功能,精准定位新一代“自制预制菜神器”

图源:智研咨询

2024年中国真空封口机行业市场规模约171.57亿元,同比增长19.90%。这一增长背后,正是消费者对家庭保鲜、分装、冷冻等厨房设备的需求被全面激发,越来越多家庭的厨房,开始像小型中央厨房一样运转

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正在寻找一种介于“外卖速度”与“家常温度”之间的平衡方式,既要方便,也要安全。

与此同时,“自制预制菜”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新的“打卡文化”。

图源:小红书

在小红书上,“自制预制菜”话题浏览量已突破6800万次。有人用分装和冷冻来“管理时间”;有人将周末囤菜当成一种“日常小仪式”。厨房劳动不再是琐碎家务,而被重新包装成一种值得被记录、被展示的生活方式。​

当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做法,经验被模仿、被共享,个人的小行动就逐渐变成了集体的大趋势。​自制预制菜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变成了“大家都在做、我也想试试”的轻潮流。

品牌要如何“把厨房夺回来”

“自制预制菜”的走红,说明消费者要的不是更快的速度,而是更真实、更透明的体验和参与权。​

图源:CNBData

它在门店菜单上明确标注菜品是“现做”、“半预制”还是“复热预制”,还公开各类菜品的比例,让消费者自己判断、自主选择。这种不回避、不遮掩的透明操作,能够一定程度消解“预制”的敏感属性

而“自制预制菜”这场从厨房开始的自发运动,也给品牌带来了新启发:当传统信任体系坍塌,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为“共创式信任”打开了一扇窗

信任不是独角戏,而是共创剧本。所谓“共创”,不是让品牌放弃标准化,而是把掌控权还给用户,让他们参与到生产或体验中。

图源:央视新闻

海底捞推出自热、自煮产品和火锅底料,让消费者在家就能“复刻堂食味道”;盒马工坊把半成品做成“最后三分钟搞定”的便捷款,春节期间半成品年菜销量同比增长42%;头部餐饮品牌的年节礼盒,会把复杂的硬菜拆解成家庭能轻松复原的步骤……

图源:淘宝

这些做法,都精准击中了消费者“想省力又想有做饭仪式感”的需求。品牌提供标准,用户完成最后一步,既保留了效率,又重建了参与感和确定性。​

未来,品牌若想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厨房,就需要为消费者进入饮食生产过程“开一扇窗”,不管是提供真空料理包、家庭DIY套餐;还是公开预制菜制作流程、展示供应链透明度,都是让消费者以“共创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食品行业的新竞争,早已不是“谁出餐更快”的速度之争,而是“谁能赢得信任”的口碑之战。

写在最后

“自制预制菜”不是对工业化的反叛,而是对信任关系的重新布局。

对品牌而言,这是一场“信任革命”:在效率至上的旧逻辑中,品牌掌控供应链;而在信任优先的新逻辑中,消费者开始掌权意义。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品牌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主动参与定义“好生活”的方式

这场厨房革命,其实是消费范式的拐点

能让人吃得安心的,不一定是最贵的品牌,而是最诚实的品牌;能重新赢得厨房的,也未必是供应链最强的企业,而是愿意把知情权与尊重还给消费者的那一方。

当厨房重新被点亮,品牌能不能被重新信任,决定了谁能赢得下一轮“预制经济”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