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振荡剪切指数区域(即心动周期剪切应力矢量变化的衡量标准),内皮细胞活化和剥离,其次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然后是NET和富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斑块侵蚀,这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第二大常见原因。
图2 斑块侵蚀的机制性见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越来越普遍的原因。
(A)在高振荡剪切指数区域(即心动周期剪切应力矢量变化的衡量标准),内皮细胞活化和剥离,其次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然后是NET和富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斑块侵蚀,这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第二大常见原因。
(B) Toll样受体2连接(例如通过透明质酸片段)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和细胞内活性氧合成,促进IV型胶原酶活化(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2或)、内皮脱落和内皮细胞凋亡。当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基底膜成分时,中性粒细胞衍生的髓过氧化物酶会产生次氯酸,从而加剧内皮细胞死亡和TF表达。同时,某些刺激(如转化生长因子β)会增加鳞状细胞形态的内皮损失及其顶端基底极化,从而推动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变及其内膜渗透。
(C)内皮下结构暴露于循环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会导致NET的形成,NET充当TF和凝血级联激活的支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可能取决于PAD4,PAD4是一种催化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酶,从而改变组蛋白结构中DNA和蛋白质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最后,活化的血小板通过纤维蛋白交联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白色”)的血栓。
(D)斑块侵蚀通常发生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中,如具有高振荡剪切指数的分叉侧。侵蚀斑块含有丰富的透明质酸、蛋白多糖和糖胺聚糖,脂质核心很少或没有。由此产生的血栓富含血小板,缺乏游离血红蛋白,通常会导致闭塞性血栓形成。
EC=内皮细胞;EndoMT=内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MMP=基质金属蛋白酶;MPO=髓过氧化物酶;NETosis=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NETs=中性粒细胞外陷阱;OSI=振荡剪切指数;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PAD4=精氨酸脱氨酶4;RBC=红细胞;ROS=活性氧物种;TFG-β=转化生长因子-β;TF=组织因子;TLR2=Toll样受体2
来源:郑刚泰达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