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在头,冻死老牛,霜降在尾,单衣过冬”,今年霜降在哪?有啥预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00:42 1

摘要:南方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在期盼着霜降节气啊?因为这段时间,南方实在是太热了,真的就和三伏天没啥区别了,中午最热的时候都有三十七八度了,而之前三伏天也就是这样了。那霜降节气后,是不是不热了呢?

南方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在期盼着霜降节气啊?因为这段时间,南方实在是太热了,真的就和三伏天没啥区别了,中午最热的时候都有三十七八度了,而之前三伏天也就是这样了。那霜降节气后,是不是不热了呢?

关于霜降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早已说得很清楚了:“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当太阳行至黄经210度就交霜降节气,此时天地间寒气日盛,露水遇冷凝结成霜,宣告着冬的脚步渐近。

但今年霜降是哪天?老话说“霜降在头,冻死老牛,霜降在尾,单衣过冬”,又藏着怎样的气候信号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霜降的核心是“冷”而非必然“降霜”,也就是说到了霜降气温会进一步下降,但却并不会出现降霜的情况。

此时全国昼夜温差达到全年最大,北方气温常接近0℃了,东北、华北已现初霜;可是在我国大部分的南方地区,却还说刚入秋不久,虽未入冬,但到了霜降节气一般凉意已浸透早晚,只有华南还残留夏的余温。

另外,古人还总结出蓼霜降节气的“三候”更显精妙:一候豺乃祭兽,猛兽开始储备过冬食粮;二候草木黄落,秋叶经霜后簌簌归根;三候蜇虫咸俯,小虫藏入洞穴蛰伏休眠,万物都在为寒冬蓄力。

不过霜的形成需地面温度达0℃且水汽充足,南方不少地区霜降时气温仍在10℃以上,难见霜花踪迹,因此大家不要搞混了,所谓“霜降”更多是降温的信号。就像小雪,大雪节气,并不是说就会下雪了,它是形容一个降雨的过程。

再来看老谚语“霜降在头,冻死老牛,霜降在尾,单衣过冬”,这里的关键是看霜降在农历九月的位置。一般霜降节气都是在农历九月份,少数月份会推迟到十月份以后。

而古人以农历九月为基准,将上旬到的霜降归为“在头”,下旬到的算“在尾”。前者意味着冷空气提前登场,气温下降迅猛,连耐寒的老牛都难抵严寒;

后者则代表暖湿气流退得慢,冬季偏暖且冷得迟,便有了“单衣过冬”的夸张描述。

查日历便知,今年霜降在公历10月23日,对应农历九月初三,都还没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之所以今年的霜降来的如此早,是因为今年有一个闰六月。

因此,今年的霜降节气,是妥妥的“霜降在头”,按谚语预示,今年的冬天冷得早,并且冬季大概率偏冷。

在民间还有另一句和霜降节气相关的农谚:“九月霜降霜不打,十月霜降霜打霜”,则点出了农历月份的核心差异。

说的是在 农历九月份霜降,这样霜降来得早,但是气温还没有降下来,达不到降霜的条件。

而到了十月份后,情况不一样了,此时霜降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降霜的现象,毕竟到了十月才霜降,这已经都要入冬了。

这种差异对农业影响极大。九月霜降意味着降温过早,北方晚熟作物如玉米、大豆可能未成熟就遭霜冻,导致减产;

南方的晚稻还在灌浆,低温会影响籽粒饱满度,正如“九月霜降草满堆”的说法,暗示收成欠佳。

而十月霜降节奏更合农时:北方秋收已扫尾,“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的葱蒜能及时采收;南方正赶“三秋”大忙,收割晚稻、播种小麦的时机刚好,霜冻还能杀死土壤害虫,为来年“米谷满仓”打下基础。

不过谚语终究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如今气候变化更复杂。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常现“暖冬中有强降温”的起伏,即便“霜降在尾”,也可能有阶段性寒潮来袭。

所以,我们在关注老谚语的同时,不妨也多盯气象预报,在传统经验与科学预判中,从容迎接冬的到来。

来源:三农小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