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从江门返沙溪人员,须在抵镇24小时内,向所在村(居)委会或单位报备。”2025年10月7日,中山市沙溪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一则通告,让“江门返程报备”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
一只小小的蚊子,竟然让一座城市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让周边地区紧急发布返程报备通告。
“所有从江门返沙溪人员,须在抵镇24小时内,向所在村(居)委会或单位报备。”2025年10月7日,中山市沙溪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一则通告,让“江门返程报备”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
江门市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究竟有多严重?数据显示,从9月20日至10月6日,江门市三区四市累计报告了6394例,再加上9月19日及之前报告的,总计达到了8108例,首次超过了8000例。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江门市已于9月20日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与江门相邻的中山市部分镇区迅速反应,发布了针对性的返程报备政策。
沙溪镇要求所有从江门返回人员抵镇24小时内报备,并开展12天自我健康监测,监测期间“非必要不外出”。
古镇镇则将范围扩大到了江门和佛山两地,要求返程人员报备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对车辆的消杀:“自驾往返人员抵达古镇镇目的地后,须立即用杀虫气雾剂对车辆驾驶室、后备厢等部位全面消杀”。
早在9月23日,火炬高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就已发布通知,要求“所有来自江门佛山或从江门佛山返回的各类车辆在抵达火炬高新区前”,填写《“两热”风险地区来返车辆报备问卷》进行自主报备。
“既然治不好,报备有什么用?隔离又能改变什么?”这是网络上最普遍的质疑。
这种质疑背后,是公众对防控措施科学性的合理追问。
支持方认为: 报备和健康监测的核心目的不是治疗,而是控制传播链。通过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可以精准开展灭蚊和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到更多地区。
这是公共卫生的常规做法。但反对方的声音更值得倾听:“防蚊应该靠环境治理,而不是限制人的日常生活”
“我积极配合报备了,但社区只是登记一下,后续没有任何服务或指导”
“如果报备后没有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跟进,那报备的意义何在?”
直到今天,没有一个专家敢拍着胸脯说能治好这个病。
毫无疑问,如果故意隐瞒行程导致疫情扩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相关人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这一法律前提是:防控措施本身必须是科学、必要且合法的。
防蚊最有效的方法是清除积水、环境治理,而非限制人员流动。将防控重点放在人员管控上,是否本末倒置?
江门的“防蚊报备”并非孤例。
前段广东各地的防蚊措施,在实践中的走样已经引发强烈不满。
“水泥封菜园”,某地为防止积水孳生蚊子,直接用水泥浇灌居民的小菜园。
“防蚊网封下水道”,多个社区的下水道口被贴上密不透风的防蚊网,结果一场大雨后,排水不畅导致内涝,防蚊网成为堵塞元凶。
检查时一阵风,过后蚊虫照旧。
这些荒诞剧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我们的公共卫生管理,仍然习惯于简单化、运动式的治理模式,缺乏科学精神和精细化管理能力。五、深层次矛盾:信任缺失下的防疫困境
当这些信任基础动摇时,任何新增的管控要求都会遭遇本能性质疑。
这不是民众不配合,而是长期过度防控后的必然反弹。
江门的蚊子需要防治,但比蚊子更可怕的是公共管理中的“思维蚊子”——那种习惯性依赖强制手段、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治理模式。要重建公众信任,需要的是真正的专家声音:不是念稿的发言人,而是敢说真话、能解释清楚防控逻辑的科学家
期间,还建议“不种养水养植物,不在楼顶天台、露台等区域种养易孳生、藏匿蚊虫的植物”。
这些规定极具针对性,便于市民对照执行。
来源:细辉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