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岁的蒋经国与祖母王采玉的合影,王采玉是蒋介石的继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21:50 1

摘要:1966年台湾地区副领导人选举,严家淦当选时,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那天蒋介石没穿常穿的军装,和严家淦的着装格外协调,透着一种默契。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中国传统里,子承父业的观念根深蒂固,蒋介石心里也早就有了培养儿子蒋经国接班的打算。

1966年台湾地区副领导人选举,严家淦当选时,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那天蒋介石没穿常穿的军装,和严家淦的着装格外协调,透着一种默契。

要理解这份默契,得先看看严家淦的身份,他和之前的孙科一样,手里没有军权,是个容易掌控的角色。

蒋介石选这样的人当副手,其实是在为蒋经国铺路,既稳住了当时的局面,又不会给儿子未来接班留下障碍。

不过,蒋经国能被蒋介石看重,不只是因为父子这层关系,还和蒋介石的母亲、蒋经国的奶奶王采玉分不开。

要是没有王采玉当年的坚持,说不定蒋家谱系里就没有蒋经国这个名字了。

在王采玉心里,这个孙子打小就不一般,也正是这份看重,让她费了不少心思维护蒋家的香火传承。

先说说蒋经国的出身,他是蒋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也是两人唯一的孩子。

1910年,农历三月十八的凌晨,在浙江奉化溪口镇那座叫 “丰镐房”的老宅里,蒋经国呱呱坠地。

作为蒋家第 29 代子孙,他的出生在当时可是天大的喜事,整个蒋家都沸腾了。

小时候的蒋经国长得很精神,天庭饱满,鼻梁高挺,浓眉大眼,方脸大耳,熟悉的人都说他跟母亲毛福梅长得格外像。

眼前这张照片就是2岁的蒋经国和祖母王采玉,年幼的蒋经国看起来就很聪明,一看就是个有福之人,王采玉抱着孙子,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容。

蒋家上下,尤其是毛福梅和王采玉,更是把这个孩子当成宝贝,那份喜悦藏都藏不住。

可谁能想到,这个孩子能顺利出生,背后藏着多少波折?要是没有奶奶王采玉一次次的撮合与坚持,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蒋经国。

要讲清楚这段往事,得先从王采玉的人生说起,她的命很苦,嫁给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死了,孩子也夭折了。

那时候她家里条件也不好,父亲游手好闲,家道中落,她回娘家后总被人说闲话,精神上受了不少打击。

王采玉的母亲姚氏信佛,有一年尼姑庵里一位老尼去世,姚氏带着女儿去帮忙料理后事。

看着庵里的清净,再想起自己的遭遇,19岁的王采玉心灰意冷,执意要遁入空门,后来是带发修行,在尼姑庵里读经度日。

直到遇见蒋肇聪,王采玉的人生才有了转机,蒋肇聪是溪口当地的商人,家境不错,他看中了王采玉的贤惠,托人说媒,把她从尼姑庵接了出来,娶回了蒋家。

蒋肇聪

嫁给蒋肇聪后,王采玉先后生了几个孩子,可大多没保住,一个个夭折了,1895年,蒋肇聪又因病去世,当时儿子蒋介石才8岁。

家里没了顶梁柱,又接连遭遇丧子之痛,王采玉只好把心思寄托在佛学上,每天吃斋念佛,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等蒋介石到了该结婚的年纪,王采玉格外上心,她四处打听,最后选中了蒋家的世交毛鼎和的二女儿毛福梅,1900年春节,15 岁的蒋介石娶了 20 岁的毛福梅。

那时候的蒋介石还是个没脱稚气的孩子,婚礼当天闹了个笑话,刚拜完天地,他就把头上的红缨帽扔在地上,跑到天井里跟看热闹的小孩抢爆竹碎屑。

这事传到毛福梅的娘家,她的父母气得不行,老家有句俗语 “爆仗拾蒂头,夫妻难到头”,觉得这是个不吉利的预兆,没想到,这话后来还真应验了。

婚后的蒋介石和毛福梅总闹矛盾,经常为点小事吵架,有时候甚至动手,有一次争吵得厉害,蒋介石气不过,抬起脚就踹向毛福梅的下腹,毛福梅当场受了伤,肚子里的孩子也没保住。

王采玉知道后,狠狠训斥了蒋介石一顿,蒋介石夹在母亲和妻子中间,左右为难,心里渐渐有了离家的念头,不过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离开溪口,是因为 1906 年蒋家遭遇的一场灾难。

那时候清政府对外受列强欺负,对内就加重剥削,各地一些没人缴纳的田赋,都让当地的首富和中等人家分摊赔偿,蒋家也在其中。

有些有钱人跟收田赋的差役勾结,见蒋家没了男主人,就故意刁难,摊派给蒋家的田赋格外重。

王采玉实在缴不起,就拒绝了,结果差役直接把蒋介石抓了起来,说什么时候缴清什么时候放。

看着母亲受辱,自己又被羁押,蒋介石又羞又气,心里埋下了要变强的种子,他下定决心要去国外学军事,还偷偷剪掉了辫子。

在当时,剪辫子可是件大事,亲戚朋友都来劝他,可王采玉看着儿子有远大志向,不仅没反对,反而很感动,全力支持他去留学。

蒋介石去日本留学后,王采玉一边挂念儿子,一边又心疼儿媳妇毛福梅独守空房,所以等蒋介石第一次从日本回来,王采玉就亲自陪着毛福梅去上海,想让小两口团聚。

可蒋介石对毛福梅没什么好感,甚至不愿意跟她同房,王采玉又急又气,为了让儿子和儿媳和好,她当着蒋介石的面痛哭流涕,甚至以死相逼。

蒋介石虽然性格倔强,但向来孝顺母亲,见母亲这么伤心,只好跪下认错,他还找了张静江、戴季陶这些好友来劝母亲,可王采玉就是不松口。

她早就听人说 “蒋氏贵子必得原配所出”,认定只有毛福梅才能给蒋家生个好后代。

没办法,蒋介石只好同意让毛福梅留在上海,没想到这一留,还真成了好事,没过多久,毛福梅就怀孕了。

王采玉又高兴又担心,想起之前毛福梅被踢堕胎的事,她不敢再让毛福梅留在上海,赶紧带着儿媳妇回了溪口,1910年,毛福梅在丰镐房生下了儿子,就是蒋经国。

后来蒋介石又娶了姚冶诚、陈洁如,对毛福梅的感情就更淡了,毛福梅心里委屈,却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蒋经国身上。

不过蒋介石对这个亲生儿子,还是很看重的,虽然平时不常陪在身边,但一直记挂着他的教育。

蒋经国7岁那年,进了武山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后来扩建为武岭学校,第二年 12 月,蒋介石专门把儿子托付给了顾清廉。

顾清廉是蒋介石 18 岁时的老师,学识渊博,蒋介石信得过他,等蒋经国 11 岁时,蒋介石又请了王欧声来家里教他读书。

那时候蒋介石还经常写信给儿子,信里都是叮嘱和关爱,蒋经国12岁时,去了奉化县城的锦溪小学读书,寄住在芦荻弄的陈志坚家里,生活上全靠陈母照料。

到了16岁,蒋介石做了个重要决定,送蒋经国去苏联深造,毛福梅听说后,说什么也不同意,她舍不得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

最后还是亲戚朋友一起劝她,跟她讲 “去苏联能学本事,对经国未来好”,毛福梅才勉强点头。

蒋经国出发那天,毛福梅不顾山路难走,裹着小脚一路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哭了一程又一程,手绢都湿透了。

谁也没想到,蒋经国这一去就是 13 年,直到 1937 年春天,他才带着在苏联娶的妻子芬娜(后来改名蒋方良)和孩子回到国内。

回国后,蒋经国被安排到江西省工作,刚到任,他就把母亲毛福梅接到江西,想让她享享清福。

可毛福梅一辈子住在溪口,早就习惯了老家的生活,说什么也要回去,蒋经国孝顺,只好顺着母亲的心意,送她回了溪口。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不幸遇难,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蒋经国悲痛欲绝,在心里立下了 “以血洗血” 的誓言,后来他投身抗日工作,也和这份悲痛分不开。

其实,王采玉当年那句 “蒋氏贵子必得原配所出”,不仅影响了她自己,也让蒋介石深信不疑。

或许是因为这份执念,或许是其他原因,蒋介石后来再也没有其他孩子,蒋经国成了他唯一的儿子。

也正因为是独子,蒋介石对蒋经国的教育格外严苛,从读书到做事,都要求很高,他早就把这个儿子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1949 年 1 月,蒋介石宣告 “下野”,蒋经国陪着父亲退居溪口,之后又一起从成都坐飞机去了台湾。

在台湾的那些年,蒋经国一步步成长,先后担任了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 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 副部长、部长,还有 “行政院” 副院长、院长等职,每一个职位都是蒋介石有意安排的历练。

1975年,蒋介石病逝,1978年5月20 日,蒋经国正式就任台湾地区第六任领导人,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权力,也延续了蒋家在台湾的统治。

这段从王采玉开始铺垫,经历蒋介石培养,最终到蒋经国接班的往事,也成了蒋家家族史上最受关注的一段经历。

中国新闻网——坎坷一生﹕鲜为人知的蒋介石之母王采玉2004年09月17日

中国新闻网——组图:蒋介石日记讲述不为人知蒋家父子情2010-10-25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