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沪指收于3897.03点,距离4000点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这个时隔十年再度逼近的关键点位,让不少老股民想起2015年的狂热与暴跌,也让新入场投资者满怀期待。4000点本身只是个数字,但怎么冲过去、谁在主导冲锋,直接决定了这波行情是“昙花一现”的虚
10月10日沪指收于3897.03点,距离4000点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这个时隔十年再度逼近的关键点位,让不少老股民想起2015年的狂热与暴跌,也让新入场投资者满怀期待。4000点本身只是个数字,但怎么冲过去、谁在主导冲锋,直接决定了这波行情是“昙花一现”的虚火,还是“根基扎实”的真行情——是重走杠杆堆砌的老路,还是靠着产业盈利撑起新空间?看懂这两种走法的核心差异,才能在市场波动中不踏错节奏。
A股历史上两次站上4000点,2015年的“杠杆牛”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其路径与当前市场特征的差异早已清晰可辨,两种走法的本质高下立判。
2015年的突破是典型的“杠杆堆出来的泡沫”。彼时市场资金端彻底“失序”:两融余额飙至2.27万亿元,融资占流通市值比例突破4%,更有万亿级场外配资隐秘活跃,不少散户靠着10倍杠杆进场搏杀。板块呈现“全员狂欢”,建筑、机械等周期股带头疯涨,连没业绩的题材股都批量翻倍,市场换手率天天维持在5%以上,完全脱离产业基本面。这种纯粹靠资金炒作的行情,最终以指数断崖式下跌收场,4000点成了无数投资者的“噩梦起点”。
当前市场酝酿的突破则透着“业绩托底的冷静”。表面看杠杆资金也在活跃:截至9月17日,两融余额首次突破2.4万亿元,三季度融资净买入达5741.1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规模快追上2014年的历史峰值 。但关键差异藏在细节里:现在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仅2.43%,比2015年峰值低了近40%,而且监管层早有“刹车装置”——10月9日,中芯国际、佰维存储等市盈率过高的个股,两融折算率直接被调为零,从源头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资金结构变了:2015年散户交易占比超60%,如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接近四成,险资权益配置余额同比增幅达47.57%,仓位创三年新高,长线资金成了市场主力。
说白了,2015年是“借钱赌一把”,现在更像“看业绩选股”,资金逻辑的根本不同,早已注定了4000点突破的成色差异。
当前市场向4000点的冲刺,不是靠情绪堆起来的短期行情,而是政策、产业、业绩三重逻辑拧成的“合力”,这是与杠杆牛最本质的区别。
政策端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2025年央行虽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但资金没流向虚拟炒作,而是通过研发补贴(最高达营收15%)、专项贷款贴息等政策,定向砸向半导体、AI这些硬科技领域。工信部明确2027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要从现在的不足30%提至60%,还要求2026年服务器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政策给的方向清晰又具体。这种“政策-产业-业绩”的传导闭环,和2015年宽泛的刺激政策完全不是一回事,避免了资金空转炒作。
产业端从“讲故事”走到了“见真章”。硬科技赛道的技术突破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产能和订单:全球存储芯片进入“主动补库”阶段,DRAM、NAND Flash价格环比涨5%-10%,SK海力士的HBM销量今年要翻倍;AI算力需求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五大云厂商2025年资本开支合计超3600亿美元,70%都投向AI服务器,国内中科曙光、海光信息的AI芯片订单排到了明年一季度。以前炒概念的半导体板块,现在头部企业订单排到2027年,产业根基扎实得很。
业绩端从“预期兑现”变成“数据炸裂”。三季报成了行情最硬的“背书”:芯原股份Q3营收12.84亿元,环比暴增119.74%,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65%,在手订单达32.86亿元,连续八个季度创新高;整个半导体板块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57%,AI服务器出货量增长90%,业绩增速和股价涨幅形成了正向匹配。三季度A股3887只个股上涨,占比超71%,但涨得好的大多是有订单、有盈利的公司,和2015年题材股乱涨的情况天差地别 。
虽说现在市场结构比2015年健康,但风险隐患也不能忽视。要是出现这三个信号,就算突破4000点,行情也可能“含金量不足”。
首先得防杠杆资金“扎堆乱炒”。三季度融资资金净买5741亿元,但大多集中在电子、半导体这些热门板块,部分热门股融资余额占流通股比例已超15% 。虽然现在场外配资监管趋严,资质审核、信息披露要求都提高了,不合规平台在被淘汰,但要是出现融资余额单月增速超20%,或者“虚拟盘”这类隐秘配资死灰复燃,2015年的杠杆风险就可能重演。
其次要盯板块轮动“太疯太快”。最近市场有点“热点一日游”的苗头,从AI算力到光刻胶,热点切换比翻书还快,部分题材股周换手率翻倍。要是突破4000点时,带头涨的是没业绩的传统周期股、题材股,而半导体、AI这些有业绩支撑的主线反而掉链子,说明资金在炒情绪,行情肯定长不了。
最后得看基本面“跟不跟得上”。当前经济还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8月CPI、PPI仍在低位运行,企业盈利改善的基础还需巩固。要是科技板块光涨股价,三季报出来业绩增速跟不上,或者全市场利润增速滑落,4000点对应的估值就没了支撑,会重现2015年“股价跑在基本面前面”的风险。
不用天天盯着大盘猜什么时候破4000点,这三个指标更能说明行情成色:
1. 看资金“成色”:重点盯险资和北向资金。险资权益配置比例要是能升到15%以上,北向资金里配置型资金占比超60%,说明是长线资金在主导,突破靠谱;要是交易型外资突然暴增、融资余额单周涨超5%,就得小心回调。
2. 看主线“强度”:半导体、AI板块得“量价绩”匹配。营收增速得保持40%以上,成交额占比稳定在30%左右,龙头股估值别超过历史80%分位。要是光涨没业绩,成交额占比突然飙到50%,就是炒作过度了。
3. 看政策“落地”:别听消息看动作。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没有往60%的目标走,AI服务器产能有没有兑现,这些硬指标才管用。要是政策只喊口号不落地,行情肯定长不了。
4000点的意义,是市场的“成人礼”
站在4000点门前,A股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上市公司从2780家变成5436家,总市值翻了一倍多,机构持股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监管的“防火墙”也越筑越牢。这些变化决定了,就算突破4000点,也不会是普涨狂欢,更可能是“好股涨不停,差股无人问”。
要是靠半导体、AI这些有业绩的主线带着突破,长线资金持续进场,4000点就是A股从“资金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里程碑;要是重演杠杆炒作的老路,那大概率还是“昙花一现”。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赌点位,不如选标的:科技里找有订单的AI芯片、半导体设备企业,产业里挑有国产替代空间的龙头,再配点高股息蓝筹防波动。毕竟行情的核心从来不是4000点这个数字,而是那些能实实在在赚钱、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管大盘怎么冲关,选对这些公司,才能真正赚到钱。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分析基于企业公告、行业研报及公开政策文件,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