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平潭│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1:00 1

摘要:乡村,宛如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那些纵横交错的路,就像是书中行行句句的脉络,承载着乡村人的生活与记忆。这些路,无论平坦如砥,还是蜿蜒于陡峭山间,皆是勤劳质朴的乡亲一步一步磨砺出来的。在我记忆深处,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就像一根细细的线,一端系着童年,

冯忠,平潭人,热爱文学,书写只为内心需要。未来将执笔走遍岚岛。

在平潭的山海之间

有话对大家说

点开下方音频听听吧

如今

崭新的环岛路蜿蜒向前

可那条被磨得光滑的石阶路

早已把平潭人的质朴、坚韧与乡愁

刻进了每一段与海相关的岁月里

今天

我们一起回望这条消失在时光里的路

重拾藏在石阶缝隙中的故事

请欣赏徐娟为大家带来的朗读

朗读者/徐娟

/冯忠

乡村,宛如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那些纵横交错的路,就像是书中行行句句的脉络,承载着乡村人的生活与记忆。这些路,无论平坦如砥,还是蜿蜒于陡峭山间,皆是勤劳质朴的乡亲一步一步磨砺出来的。在我记忆深处,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就像一根细细的线,一端系着童年,一端系着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在柳厝底村北“鲤鱼尾”(平潭话,沙山名称)的沙地至“宫仔”(平潭话,小庙名称)下,曾有一条陡峭的石阶路,那是我们村祖祖辈辈巧妙利用山坡上的石头,沿着山势精心砌就的路,几百年来,一代代人的双脚将原本粗糙的石块磨砺得光滑无比。儿时的我对这条路充满好奇,每次去海边游泳都会特意数石阶的层数,可数来数去,一直都不是相同的结果。

有一天,我跟着伯伯一同去海边。从“鲤鱼尾”的沙地开始,一直数到“宫仔”下方,我数出了53层。这时,伯伯微笑着告诉我,实际上,石阶总共有55层——最上面一层被黄土掩埋,最下面一层断裂后尚未修复。“仔细瞧瞧。”伯伯说,“那断裂的一层是不是比上面几层要高许多呢?”

那时,伯伯总是挑着叠放的两担箩筐,沿着石阶路,稳步朝海边的“乌”仔(平潭话,海岸边较深的泊小船处)口走去。堂哥的“夏缯”(平潭话,一种渔船)进港后,若遇退潮无法驶入“赤澳”(平潭话,泊船的港口)卸载海产,便只能停泊在“乌仔”口外的海面上。为了把船上的海产挑回家,船上的渔民会对着在“鲤鱼尾”观望的家人大声呼喊:“一份人箩筐挑两担来(平潭话)。”于是,大家先把空箩筐用舢板运向大船,在大船上将海产分好装入箩筐,再用舢板转运回来,一箩筐一箩筐地卸,然后挑着沉重的担子返程。

从村庄去往海边,必经村北那片沙丘。这片沙地平坦开阔,沙子洁白似雪,细腻纯净,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无尽珍宝。踩上去,双脚会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尤其是挑着担子时,陷得更深,每一步都伴着“咔嚓咔嚓”的声响,仿佛沙子在低语着乡村的故事。村里有句俗语:“脚毛落几担在这条路上”,生动道出了这条路在村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无论日常做何事,都绕不开它。

那是一条我走了半个世纪的路。这条路,是儿时的欢乐通道。夏日里,乡村的小伙伴们成群结伴,光着脚丫,踩着烫热的白沙,沿着被烈日烘烤的石阶,如欢快的小鸟般飞奔至海边。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光着屁股,在大海的怀抱里尽情嬉戏畅游,那清脆的笑声,至今仍在耳边回荡。这条路,也是乡亲们的生计命脉。不论寒风凛冽,还是骄阳似火,村民们总从白沙滩出发,走过石阶路,前往海边“讨小海”,或是去田园辛勤耕作,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这条路,更是乡村姑娘们分担家庭重担的见证。每逢大潮时节,她们便早早起身,借着微弱的晨光,数着石阶去海边捡拾海螺,当地话叫做“亚江”,她们不辞辛劳,起早贪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些年,平潭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石阶路也被崭新的环岛路所取代,连接北港至长江澳的最美环岛路建成了,它如一条闪耀的丝带,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村里的那条石阶路,永远地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沙山与小庙相对无言。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条石阶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不仅是我儿时欢乐的载体,更是乡村岁月的忠实见证者,承载着乡亲们世代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百味。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那份深植于土地的质朴与坚韧,仍时常在脑海闪过。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些路,走着走着就再也回不去了,但那些在路上留下的足迹与镌刻心间的记忆,永远闪着光芒,照亮我们的前方。

朗读者:徐娟

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

《十点读平潭》特别版

欣赏作家美文,聆听岚岛故事。平潭广播电视台FM98.5综合广播携手平潭作家协会,于每周五晚推出《十点读平潭》特别版,节目将那些触动心灵、描绘海岛风情的文字,以最真挚、最动人的声音呈现给每一位听众,请您和我们一起感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魅力,体会平潭之美。

引用图文版权及免责声明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