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走出考场,戴柳就信心满满,她觉得自己发挥得很好,一定能够圆梦考上自己的梦中情校北大。
当一个女孩决心摆脱父母“以爱之名”的绑架时,她能做到多么决绝?
戴柳身体力行给了所有人一个答案。
1999年,戴柳参加了高考。
一走出考场,戴柳就信心满满,她觉得自己发挥得很好,一定能够圆梦考上自己的梦中情校北大。
戴柳在高考前就已经决定了自己要报考北京大学文科类专业,她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展览,参与社会活动,她觉得北京大学能够给她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考完之后,她十分笃定地在志愿表上写下了北大。她相信,凭借自己的成绩,进入北大是板上钉钉的事。
结果也不出所料,她以687分的好成绩,成为了当年黄冈市的高考文科状元,毫无疑问可以圆梦北大。
整个暑假,她都在憧憬着北大的校园生活,心里满满都是喜悦地等待着梦中情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录取通知书寄到手中时,戴柳惊愕地发现,上面的学校名称竟然是中国政法大学!
她看着手上陌生的通知书一下子就懵了,她从来没有填报过这所学校,一时间,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绝望之中。
戴柳马上跑到学校跟老师核实情况,结果老师告诉她,她填报好志愿交上去之后,她的爸爸就来到了学校,跟老师要回了志愿表,把北大改成了中国政法大学。
回到家后,戴柳再三质问,才知道爸爸做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圆他自己的梦。
戴柳爸爸年轻的时候曾经报考过中国政法大学,但是当时他以几分之差,与政法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所以他希望女儿能替他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名律师。
并且,他认为读政法大学毕业后会更有出路,于是,就私自去学校改掉了女儿的志愿。
面对女儿的质问,戴柳的爸爸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是你爸,这一切也都是为了你好。”
戴柳噙着眼泪,忍着心中的悲痛,认下了这个现实。
在父亲的坚持下,戴柳无奈地踏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大门。
她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试图在忙碌中忘记那段不愉快的经历,可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份对北大的渴望和遗憾总会悄悄涌上心头。
同时,戴柳也认清了一个现实,如果自己不想办法脱离父亲的控制,以后类似的事情还会重演。
2003年,大学毕业前夕,戴柳看到了韩国国际法律大学招生的消息。她知道,这是她逃离父亲控制,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最后机会。
她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加了考试,并最终成功获得了前往韩国留学的资格。
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戴柳才跟父母打了一通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戴柳的父亲一听,果然又急又气,可戴柳决绝地语气让他明白了,女儿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熟悉的一切,异国他乡的生活让戴柳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但戴柳咬着牙坚持下来,她知道,这以后的每一步,都是摆脱家里的控制,通往自由的路。
在韩国,戴柳经历了从语言不通到逐渐适应的艰难过程。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她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公司里的佼佼者。
在韩国站稳了脚跟之后,她也开始思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她心中始终有一份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这么多年过去,她的怒气也渐渐平息了,只是想起已经圆不了的北大梦,心中还是会涌起淡淡的遗憾。
偶尔在休息的时候,戴柳会给远在中国的母亲打电话,寄钱回家,但对于父亲,她选择了沉默和疏远,20多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再回去过。
说实话,像戴柳父亲一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但是从来没问过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但像戴柳一样能决绝出走的孩子,却没有几个。
否则,就不会有一出又一出的悲剧发生了。
还记得张一得吗?
他阳光帅气,妥妥的学霸一枚,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被称为“南方哈佛”的埃默里大学,可是却在留学的第二年就自杀了。
因为他的爸爸,也是一个以爱为名的控制狂。
张一得的爸爸是一个单身父亲,在一得出生不久后便辞去高管职务,种田捡破烂一心带娃,每天变着花样为儿子做菜,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一切以儿子为中心。
他给孩子拍过20多万张照片,拍坏了五部相机,但张一得不止一次表示:“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但父亲还是坚持拍完视频并上传了。
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
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
乍一听,多么感天动地的父爱啊,但事实上,他只是想说yes而已。
他根本就没有深入张一得的内心,也不愿意去听张一得的心声,他只是深深沉醉在自我感动的父爱里。
没错,他为了孩子付出了巨大的经历、时间、金钱和爱,但他给儿子的生活,是他自认为对儿子最好的,而不是孩子认为好的。
张一得说:
“我作为一个小男孩讨厌这种生活方式。
有一次,我在卧室里赤脚踩到一只臭虫,在换衣服时,不得不把它从水泥地板上刮下来。那些虫子,还经常在挂在荔枝树下晾着的衣服里产卵。
因为我们的屋顶是金属的,雷雨也让我感到可怕,那些时刻尤其可怕……”
张一得爸爸费尽心思培养一得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抗挫力。是的,孩子确实如他所愿,变得更加懂事、细心、周到。
可一得也失去了欢笑,孩子其实非常排斥这种刻意的艰苦生活,但沉浸在教育成功喜悦中的父亲忽视了这些。
他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爱,编织了一个囚笼,把自己和孩子锁在里边,自己负责“无私奉献”,孩子负责“优秀到底”。
不可否认,他毋庸置疑是爱孩子的,可他自己的意愿、想法、理想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之爱是为了自我感动,那么孩子在这份爱里,是得不到益处的。
张炘炀,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人。
他10岁考上大学,6年内又考上了博士,可以说是天才儿童,开局就是王炸。
可是如今,年近30的他却泯然众人,养活自己都成问题,一顿饭只吃10块钱,活脱脱一出巨星的陨落的悲剧。
但这并非命运的偶然,是张炘炀父母的控制欲,一步步把孩子带到了今天的境地。
张炘炀的父亲发现孩子天资非凡之后,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儿子打造成一个“传奇”。
为了抢到“中国最小大学生”的头衔,他让儿子频繁跳级,并且不顾老师的建议和孩子的意愿,非要缩短学制,同时放弃了出国接受科学训练的机会。
父亲的专制驯化让张炘炀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叛逆,以至于进入大学之后,父亲说话他都捂着耳朵不想听。
矛盾随着张炘炀的长大不断激化,读研期间,张炘炀因为基础不牢跟不上课程,巨大的压力被引爆了,他沉迷网络,不写论文,频频挂科。
他焦虑到满嘴起泡,想过自杀,并威胁父母不在北京买房就不参加答辩。
神童就是神童,零几年就告诉父母要在北京买房,可惜父母根本不听他的,而是租了个房子糊弄过去了。
工作之后,他与父母之间的拉扯达到了巅峰。
2022年张炘炀决定辞去5000块月薪的大学教职,自己做点事情,却再次遭到父母强烈反对。
但这一次他没有妥协,而是毅然辞了职,目前在上海租房,靠接散活儿为生,没钱了就找父母要。
“他们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所以我跟他们要钱,只要在1000万额度内都是合理的。”
就这样,赢在起跑线上的张炘炀,以一种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方式,退出了比赛。
有人调侃说,张炘炀家的祖坟冒了几次青烟,都被他的父母亲手浇灭了。
无论是张一得还是张炘炀,仰赖着父母的照顾,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感受,以父母的意志为第一选择,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但事实是,没有人会想逃离爱,想让人逃离的,一定不是爱。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时时自省,不要以爱之名,去绑住另一个人的人生。
当然,希望那些被父母硬控住的孩子,早点剪断心里的脐带,多一些出走的决心。
来源:倾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