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能直接买了!美国边聊边下单,不用翻测评找链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20:31 1

摘要:现在直接问ChatGPT,它不光列出Action5Pro的单机身和套装版价格,还贴心提醒“拍水下建议加购防水壳”,美国用户甚至能直接在对话框里下单付款,全程不用跳转到其他平台。

以前查“买哪款运动相机适合拍水下”,得先打开电商平台输关键词,翻几十页结果对比参数,再找测评看避坑指南。

现在直接问ChatGPT,它不光列出Action5Pro的单机身和套装版价格,还贴心提醒“拍水下建议加购防水壳”,美国用户甚至能直接在对话框里下单付款,全程不用跳转到其他平台。

这可不是噱头,9月底OpenAI给ChatGPT上线的“即时结账”功能,正式拉开了AI带货的大幕。

这场变革不止是多了个购物渠道,更在悄悄改写我们从“搜货”到“下单”的全流程,整个消费生态都在被重新定义。

1、

很多人第一次用ChatGPT购物都会惊讶:这哪儿是搜索工具,分明是个懂你的“专属导购”,它的核心玩法藏在三个细节里,每一个都在颠覆传统购物逻辑。

首先是“需求秒懂”的智能推荐,有别于传统电商单纯依靠关键词匹配,ChatGPT彰显出强大适应性。它能敏锐洞察、精准回应你提出的种种模糊需求,为用户缔造更灵活、高效的交互体验。

有用户测试搜运动相机,它不仅区分了“旅游vlog款”和“极限运动款”,还主动补充续航时间和配件适配信息,比自己翻两小时测评还全面。

其次是“站内闭环”的交易链路,往昔借助AI推荐商品,需跳转至电商平台完成付款。

如今,美国ChatGPT用户,涵盖Plus、Pro及处于登录状态的免费用户,遇到Etsy的商品能直接在对话框里完成支付,Shopify的百万级商家也在排队接入。

支付依托硅谷巨头Stripe之技术,若商家已采用Stripe收款,仅需一行代码便可开通此功能,无需重构自身系统。

操作简便高效,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与难度,虽然现在一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购物车功能还在开发中,但“边聊边买”的雏形已经很清晰了。

最关键的是“公平露脸”的推荐逻辑,ChatGPT明确说商品排序只看相关性、价格、库存和商家资质,和广告投放没关系,也不向商家收搜索推荐费,只在成交后抽少量佣金。

这意味着中小商家不用像在传统平台那样拼广告费抢排名,只要商品靠谱,就能被AI推荐给精准用户,以Etsy手工卖家为例,昔日,他们只能依赖平台流量维持生计。

如今,凭借ChatGPT带来的自然排名,或可收获更多订单,其发展路径已悄然改变,前景似更明朗。

2、

ChatGPT带货的本质,是把AI搜索的“理解能力”嫁接到电商上,这一下就打破了过去十几年的消费规则。不管是普通消费者、商家还是整个行业,都在被推着适应新玩法。

以前买东西的流程像“闯关”:先搜关键词,再筛价格,接着看测评,最后比返利,一套下来至少半小时,现在用AI搜索,相当于把“攻略组”搬进了聊天框。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87%的用户获取信息会靠AI推荐引擎,传统关键词排名正在失效。

这种变化在复杂决策场景里特别明显,比如买抗老面霜,AI不会丢给你一堆商品链接,而是生成一份包含成分分析、肤质适配建议、价格对比的“智能摘要”,甚至会提醒“敏感肌避开酒精成分”。

但方便的同时也有新烦恼,有用户发现AI推荐的耳机比其他平台贵200元,后来才知道是合作商家的库存优先。

还有人被“假专家”推荐骗了——商家用AI克隆名人声音做虚假宣传,中老年人很容易上当,比如有用户听信“AI合成的中医建议”,花200多买的阿胶八珍膏根本没效果。

这说明AI再智能,也得自己把好最后一关。

对商家来说,ChatGPT带货是“双刃剑”:既给了中小商家新机会,也逼着所有人改玩法。

以前想让用户看到自己的商品,要么砸钱做广告,要么拼平台流量,现在靠AI推荐,只要商品信息能被AI“读懂”,就能获得曝光。

比如某国产家电品牌,没花广告费,只是把产品参数改成“家庭装修避坑指南”这样的知识卡片,半年内被AI推荐引用12万次,获客成本直接降了63%。

Shopify的商家更积极,因为接入ChatGPT后,能直接触达ChatGPT的数亿用户,而且用户数据会同步给商家,方便后续跟进。

但想被AI“青睐”也得下功夫,传统的“关键词优化”不管用了,得把商品信息转化成AI能理解的“场景化内容”。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做了AI搜索优化的企业,平均获客成本能降42%,品牌搜索量能涨3倍以上。

ChatGPT下场带货,最慌的是靠流量吃饭的平台。

谷歌的核心收入主要来源于搜索广告。一旦用户形成在ChatGPT“边聊边买”的消费习惯,原本流向谷歌用于搜索商品、点击广告的流量,极有可能被ChatGPT拦截分流。

要知道,谷歌每年靠电商相关广告赚几百亿美元,而ChatGPT的推荐逻辑里根本没有“竞价排名”,商家自然更愿意往能免费露脸的地方去。

亚马逊的压力也不小,它靠“流量入口+交易闭环”称霸电商多年,但ChatGPT直接绕过了平台——用户不用去亚马逊搜商品,直接问AI就能下单,相当于掐住了亚马逊的“命门”。

国内玩家也没闲着,淘宝早就上线了AI搜索,能总结iPhone的核心亮点、给选购建议,但本质还是“先理解产品再推货”,和ChatGPT“先懂用户再找货”的逻辑不一样。

返利科技曾力推AI导购App“如意”,其虽有对话比价之能,却因商品数量有限、业务未形成闭环而失败。

这一案例昭示,AI带货需以充足用户基础与完备生态体系为坚实支撑。

3、

虽然AI带货势头很猛,但想真正站稳脚跟,还有几道坎要跨。

最突出的是信任问题,Gartner调研显示,68%的消费者更相信AI生成的答案而非品牌宣传,但前提是AI推荐得靠谱。

要是AI总推荐贵价商品、隐瞒差评,或者像那些假明星代言一样搞虚假宣传,用户很快就会失去信任。

现在已经有商家用AI克隆靳东、刘晓庆的声音卖保健品,连节目组都出来澄清没授权,这种乱象要是不整治,会砸了AI带货的招牌。

其次是“隐私安全”,AI要精准推荐,就得知道你的预算、偏好甚至家庭情况,这些数据要是保管不好,很容易被滥用。

比如有用户发现,刚跟ChatGPT说想要“老人用的血糖仪”,转头就收到相关广告,虽然OpenAI说会保护数据,但用户还是难免担心“被监听”。

最后是“技术边界”,目前ChatGPT带货只在美国开放,商品覆盖也有限,还没法处理“退换货纠纷”这种复杂问题,最终还是得人工介入。

而且AI对“情感需求”的理解还不够,比如买礼物要的“惊喜感”,AI暂时还没法精准捕捉,这也是人比机器强的地方。

4、

ChatGPT带货并非单纯增添购物渠道,而是将“搜索、推荐、支付”巧妙融入对话之中,一举颠覆“人找货”的传统逻辑,开启购物交互新模式。

对用户来说,以后购物可能不用再刷直播间、翻测评,跟AI聊几句就能拿到精准方案;于商家而言,中小品牌不必再仰赖广告维系生存。

在当今时代,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它们自可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可。

当然,AI不会取代所有导购和平台,就像当年电商没干掉实体店一样。

未来的消费生态里,AI负责搞定“找货、比价、下单”这些麻烦事,人负责处理“体验、信任、情感”这些核心需求。

就像有人说的:“AI不是要抢谁的饭碗,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

现在ChatGPT带货还只在美国试水,但国内的AI玩家肯定不会落后。

说不定过不了多久,我们打开国产AI工具,也能直接聊几句就下单买东西了,这场由AI掀起的消费革命,才刚刚开始。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