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脚大同“灰猴”刚官宣出道,后脚评论区就有好事者扯着嗓子问:“@个泡啥时候出”?这一嗓子,直接把大同文创的阳春白雪捅成了下里巴人,正在看手机的小编,一口茶水喷出三米远。
前脚大同“灰猴”刚官宣出道,后脚评论区就有好事者扯着嗓子问:“@个泡啥时候出”?这一嗓子,直接把大同文创的阳春白雪捅成了下里巴人,正在看手机的小编,一口茶水喷出三米远。
这网友看似起哄,但我觉得话糙理不糙。他用最朴素的起哄,问出了一个最深刻的问题:我们的文创,到底是要端着呢,还是下来走两步?
“灰猴”这词,妙就妙在它的烟火气。在大同它像哥们之间的互怼,像长辈对淘气小辈的笑骂,骨子里藏着的,是只有大同人才懂的亲昵和温度。第一次见到把大同本土符号做成这么可爱的文创,大同文旅这回算是壮着胆子,从神坛上挪下来一只脚,值得给点掌声。
放眼全国,但凡是个景点,都少不了像“佛小伴”这类萌物。一旦有个IP卖爆,立马类似的文创就遍地开花,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可定睛一看,不过是把张三的脸换成李四的眼,把王五的帽子扣在赵六头上,满大街的文创娃娃,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说白了,这就是“一窝蜂的虚伪繁荣”。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多半是无根的浮萍。今天“佛小伴”火了,满世界都是慈眉善目;明天“灰猴”出道了,是不是又要猴满为患?我们的文创产品,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跟屁虫!
文创文创,先有“文”,才能“创”。文化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标本,它是大街上大妈们的闲聊,是饭桌上兄弟互怼的“个泡”,是那些说出来会心一笑、外人却摸不着头脑的活色生香。
可惜,当下我们的文创太习惯于正襟危坐了。好像不扯上“千年历史”、“文化传承”,就不好意思见人。
记得十年前去西安,买回来的就是个兵马俑小人;去年去成都,带回来的还是变脸娃娃。
但是台湾那个“朕知道了”胶带为何能火?就是因为它把康熙皇帝批奏折时的那点小傲娇、小个性,用现代人最能共鸣的方式“玩”了出来。它让历史活了,变得可亲可感。
所以,大同别怕。“灰猴”只是个开始。网友喊话“个泡”,不是在捣乱,而是他们渴望那种“别地儿没有,就咱这儿独一份”的狠货与真性情。
咱们大同这片土地,容得下几个“带刺”的文创!我看,完全可以搞个“灰猴+个泡”CP组合,再来个“寡逼溜说”治愈系小夜灯,或者“求也不懂”哲学类笔记本。
网络世代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而是能发朋友圈的梗,能戳中笑点的料,能让他们觉得“这地方真有意思”的体验。 当游客举着“个泡”雪糕在古城墙下自拍,当全国年轻人用着大同话表情包斗图,那才是真正“活着的文化”在传播。
火山先生评:
“灰猴”出道,算是开了个好头。但请记住,文创市场不能只满足于“开花”的热闹,更要追求“结果”的扎实。别再一窝蜂地去复制粘贴,而是要深挖自己脚下独一无二的文化富矿。
但愿下一波大同文创来袭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迅速榨干的IP,而是一个生机勃勃、敢说敢玩、真正拥有灵魂的文化家族。
到那时,我们或许会明白:只有敢于自嘲、放下身段的文化,才真正充满了自信的力量。只有接地气、带痞气、有生气的文创,才能真正征服游客的心和钱包。
来源:小尹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