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在即,柳亚子在北平大发牢骚,毛主席写诗劝导,给足了他面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20:09 1

摘要:一九四九年二月,柳亚子应毛主席电召,于三月十八日到达北京,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三月二十八日,柳亚子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发泄牢骚,不满于自己的政治待遇。

一九四九年二月,柳亚子应毛主席电召,于三月十八日到达北京,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三月二十八日,柳亚子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发泄牢骚,不满于自己的政治待遇。

毛主席在四月二十九日上午写了这首和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柳亚子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算是给足了他面子。

我们要想知道柳亚子为何发牢骚,以及要明白毛主席这首和诗的奥妙,就不能不先读一下柳亚子的原作——

《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铁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白话解释:

一、二句是说:您开天辟地创建了新中国,真是极其伟大。但是,要我像唐朝杨敬之那样,奉承项斯,逢人就说他的好话,像三国王粲那样,跑到荆州、依靠刘表为生,那是太困难了。

三、四句是说:尽管我能像东汉戴凭那样夺席谈经,像西汉朱云那样驳倒善讲《易经》的五鹿充宗,但是,我却像战国时的冯驩在孟尝君门下一样,出门没有车,吃饭没有鱼,与他有同样的怨气。

五、六句感叹自己过去的地位是轻贱的,但仍然保持着忠心赤胆。

七、八句说:怎么能够得到解放大军南征胜利的消息,解放自己的家乡——江苏吴江分湖,那就好回乡隐居钓鱼,像东汉严子陵在富春江那样,分湖便成为子陵滩了。

柳亚子整首诗都在引经据典地发牢骚,甚至可以说是气话,那么毛主席是怎么劝导他的呢?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白话解释:

一、二句是说:在广州一起喝茶的情景还没有忘,在重庆你向我索要诗篇时记得秋树叶正黄。

二、四句是说:相隔三十一年,今天又回到古都北京,在这暮春花落的时候,读到了你华美的诗章。

五、六句是说:牢骚太多当心把身体搞坏,看待一切事物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眼界放宽广。

七、八句是说:你不要说昆明湖水浅,在这里观看游鱼胜过那富春江。

学习体会: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进行革命的伟大思想,是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来帮助同志和朋友的光辉典范。它激励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而应放开眼界,以革命为重,努力为人民服务。

一、二句追忆与柳亚子的两次交往。

第一次是一九二六年,毛主席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同柳亚子会见,一起饮茶谈心。这次交谈使柳亚子对毛主席非常钦佩。

一九二九年,柳亚子在《存殁口号五首》之一中,把毛主席比作中国的列宁:

“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原注:孙中山、毛泽东)。”

直到一九四一年,柳亚子还在《寄毛润之延安,兼柬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张曙时诸公》一诗中说:

“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可见与毛主席的第一次会见在柳亚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为揭穿蒋介石的“和谈”骗局,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亲赴重庆,在那里又与柳亚子相会。

八月三十日,柳亚子写了《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一诗,说: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倘休?”

他崇拜毛主席的伟大胆略,希望毛主席的诚意能感动国民党,使之放弃内战。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民主人士对国民党反动派所抱的幻想。

后来,毛主席曾约柳亚子到八路军办事处谈话,又给他写信,反复地向他和其他民主人士分析了形势,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柳亚子深受教育,在《毛主席招谈于红岩嘴办事处归后有作》一诗中写道:

“得坐光风霁月中,矜平躁释百忧空。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

当时,柳亚子曾向毛主席索求诗词,毛主席就把一九三六年二月写的《沁园春·雪》抄赠给他。

这里,毛主席重提在第一次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柳亚子的两次有意义的会见,并不单是为了追叙交情,更重要的是肯定柳亚子过去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并从这里入手对他进行教育,希望他保持过去追随革命的政治热情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四句写与柳亚子的第三次交往。“三十一年”“落花时节”指时间,“旧国”指地点,“华章”指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诗。这就由追叙往事转到了现实生活。

“三十一年还旧国”。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三十一年,经历了多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十一年,赢得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毛主席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激励柳亚子在历史转折的关头要跟上伟大的新时代,继续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五、六句是对柳亚子热情的规劝与委婉的批评,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

柳亚子虽然长期追随革命,但他毕竟是一个世界观未得到很好改造的旧知识分子。

早在一九四四年,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平生管乐襟期在,倘遇桓昭试一匡。”

一九四五年他在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又说: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抱着这样的想法,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他的个人主义的“抱负”却未能实现的时候,他自然要发牢骚了。

那么,对于柳亚子的“牢骚”,毛主席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毛主席说: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从团结他们出发,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进行认真的和适当的批评或斗争,达到团结他们的目的。对他们的错误或缺点采取迁就态度,是不对的。对他们采取关门态度或敷衍态度,也是不对的。”

而这两句诗措辞婉转而又恳切,它不仅是给柳亚子的一剂良药,也可以作为每一个革命者的座右铭。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树立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才能看到未来的光明前途,毫不气馁,坚持斗争;在取得胜利时,才能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继续前进。

毛主席教导我们:

“为了充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了同工人农民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七、八两句,针对柳亚子原诗中“分湖便是子陵滩”所表示的回乡隐居的思想,规劝柳亚子还是留在北京,为人民继续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好。

这个结尾,对柳亚子是亲切地开导,也是积极地鼓励,正如毛主席所说的:

“共产党员对于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能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

柳亚子读了这首诗后,很受教育,打消了回乡隐居的念头,留在北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叙述方式,从追忆过去的交往着笔,目的是要唤起柳亚子昔日追求进步的革命热情,以对照其今天不健康的情绪,使之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下面对他的批评。紧接着是委婉的批评、亲切的规劝,耐心地开导,最后以激励未来结束。既肯定他进步的一面,又批评他落后的思想,既点明了问题的症结,又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创作上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典范。

来源:33年老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