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ctDNA作为液体活检标志物,有望改变肾癌的疗效评估、预后预测与个体化治疗决策模式。
ctDNA作为液体活检标志物,有望改变肾癌的疗效评估、预后预测与个体化治疗决策模式。
病例的4.1%[1]。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联合应用,转移性RCC的整体治疗格局发生了变化。多项研究表明,ICI联合TKI能够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OS)。然而,如何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预测治疗反应,并动态监测疾病进展,是临床实践的核心挑战。在此背景下,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日益受到关注。ctDNA来源于肿瘤细胞在凋亡、坏死或主动分泌过程中释放至血液循环中的片段化DNA,其中包含了肿瘤特异的遗传变异信息,例如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及表观遗传修饰等。随着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ctDNA分析已在多个方面展现出重要潜力,包括癌症的早期筛查、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以及治疗反应的评估。尤其在实体瘤中,ctDNA已被证明能够反映肿瘤负荷、异质性及克隆演化,为临床提供实时、全面的分子信息[2]。本文基于2024年11月发表于JCO Precis Oncol(《临床肿瘤学杂志·精密肿瘤学》)杂志的一项研究[1],浅析ctDNA在RCC患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潜力。ctDNA 检测在转移性RCC中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纳入了92例转移性RCC患者,共490份血浆样本,其中79.3%的患者为肾透明细胞癌,14.1%的患者为非透明细胞肾癌。入组患者共分为两个队列,分别为治疗反应监测(TRM)队列(n=60)和监测队列(处于未接受治疗阶段的患者n=32),评估随访期间ctDNA的状态与临床结局的关联。
在TRM队列中,93.3%的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ctDNA清除或持续阴性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改善相关(HR 3.2;95% CI,1.2-8.5;P=0.012),这表明ctDNA动态变化可作为RCC治疗反应的评估指标,有助于识别可能从当前治疗方案中持续获益的患者。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典型病例说明,ctDNA由阴性转为阳性可较影像学更早提示疾病进展(PD),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关键时间窗口。
在监测队列中,纵向检测出ctDNA阳性的患者PFS更差,持续ctDNA阴性的患者在随访期大多保持无进展状态(HR 18;95% CI,2.2-147;P=0.00026),这意味着,ctDNA检测不仅能够动态反映疾病状态,还可以指导随访策略:对于持续阴性的患者,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影像学检查间隔,减轻医疗负担;而ctDNA阳性的患者则应纳入重点监控,以便及时识别进展并尽早实施治疗。
图1. 基于循环肿瘤DNA动态变化/状态的PFS分层分析结果。(A)TRM队列。(B)监测队列。
目前,ICI与TKI联合治疗已成为转移性RCC的一线标准。在中国人群中,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Ⅲ期RENOTORCH研究显示,该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6.7%,1年总生存率(OS)达到90.5%[2]。在这一背景下,ctDNA检测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作为一种分子标志物,ctDNA能够动态、敏感地反映肿瘤负荷和分子变化,相比传统影像学检查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在治疗前,ctDNA基线水平有助于识别潜在高危人群。相比于单药治疗,这部分高危人群可能更适合TKI和ICI的联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ctDNA的变化则可提供实时疗效评估依据。例如,ctDNA清除或持续阴性通常提示患者正在从当前方案中获益;而若检测到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则预示更高的进展风险,需在循证证据支持下加强监测或优化治疗策略。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ctDNA在RCC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在RCC中,ctDNA丰度通常较低,检测难度相对大肠癌、肺癌等实体瘤更高,这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不同转移部位的ctDNA释放差异相关。然而,近期研究在技术层面带来了新的希望。一项针对肾透明细胞癌的研究显示,通过高深度测序技术,ctDNA与匹配肿瘤组织DNA的突变一致性可达61.54%,尤其在晚期(T3-4)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中,ctDNA检出率的一致性更高[3]。这表明,未来通过持续优化检测灵敏度,有望进一步提升ctDNA在RCC中的检测能力。除了技术优化,ctDNA应用的更深层价值在于其基因组分析能力。研究表明,ctDNA图谱能够揭示传统组织测序可能遗漏的基因组改变,例如与TKI耐药相关的TP53、TERT突变,或与mTOR抑制剂敏感性相关的NF1、PIK3CA突变等[4]。对于RCC患者而言,进行纵向ctDNA监测,不仅能评估治疗反应,还能实时追踪克隆演化,及时发现耐药亚克隆的出现,为后续治疗策略调整提供分子依据。最终,ctDNA监测的价值需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得到最终验证,并明确其最佳应用时机。现有证据表明,ctDNA与组织测序的一致性受两者检测时间间隔影响,间隔越短,一致性越高[4]。这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若能将基线组织测序确定的分子特征与后续ctDNA动态监测相结合,有望构建更全面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这些高级别证据的积累以及检测标准的统一,ctDNA检测有望成为联合治疗时代,指导治疗决策、优化随访频率以及实现真正个体化全程管理的重要工具。结论
ctDNA作为一种无创、动态的分子标志物,在RCC的精准诊疗中展现出多维度价值。从治疗前的风险分层,到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与早期进展预警,再到随访期的复发风险监测,ctDNA检测与传统临床模型互补,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管理。
尽管在RCC中面临ctDNA丰度较低等技术挑战,但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其在揭示肿瘤异质性、追踪克隆演化及发现耐药机制方面的潜力日益凸显。未来,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用,并推动其与组织检测、影像学评估的整合,ctDNA有望成为RCC全程个体化管理中的核心工具,最终助力临床治疗决策的优化与患者生存获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Msaouel P, Tannir NM, Hammers H,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dynamic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JCO Precis Oncol. 2024;8:e2400193.
[2]Illana FJ, Fernández-Galán E, Muñoz-Bravo JL,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nsights from clinical laboratory. Adv Lab Med. 2025 Jun 16;6(3):259-276.
[3]Yan XQ, Ye MJ, Zou Q, et al. Toripalimab plus axitinib versus suni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RENOTORCH,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Ann Oncol. 2024;35(2):190-199.
[4]Yan X, Chen J, Zhang D, et al Gene profiling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for prognostic modeling of recurrence in non-metastatic clear-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Transl Androl Urol. 2025 Jun 30;14(6):1575-1588.
[5] Ayanambakkam A, Basu A. Future Directions for Circulating Tumor DNA Studie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Eur Urol Focus. 2025 Apr 16:S2405-4569(25)00082-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