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介绍—— 从“国民车”再到独立品牌,捷达正在完成“换心”重塑。在与德方及长春方面完成新签约、筹备成立新合资公司,并将经营中枢搬到成都。这意味着新捷达权限更本土、决策更敏捷、团队更年轻。总体看:在坚守品牌“皮实耐用”的口碑同时,捷达又生出一层懂当代年轻人的情
受访者:捷达品牌管理层(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杨宪、市场项目管理部王昕等)
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经理 杨宪
捷达品牌市场与项目管理部部长 王昕
捷达品牌公关经理 侯春昭
背景介绍—— 从“国民车”再到独立品牌,捷达正在完成“换心”重塑。在与德方及长春方面完成新签约、筹备成立新合资公司,并将经营中枢搬到成都。这意味着新捷达权限更本土、决策更敏捷、团队更年轻。总体看:在坚守品牌“皮实耐用”的口碑同时,捷达又生出一层懂当代年轻人的情绪价值。
问:此次品牌变革先动哪块“肌肉”?答:可能和外界想的不一样,先动的是“心态与机制”。过去是“总部给什么我卖什么”,现在则是“用户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我们引入 PCT/PCD 矩阵(跨部门小分队)机制,将研发、商品、营销、交付拉到同一张桌;同时又将总部落在成都,离工厂近、离用户近,也更容易吸到内容型人才。这样一来,决策链缩短,反馈能“当天进、当天出”。
(小贴士:PCT/PCD可以理解成“项目小队”,谁最懂用户就牵头,研发和销售不再各说各话。)
问:“皮实耐用”放在新能源时代会有什么新变化?答: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变成“确定性感”。我们要“看不见的地方,更要做到看得见的好”:比方说车身硬骨架:车身大量使用高强/热成型钢,关键部位6000+焊点,重要焊点逐个做超声波探伤,确保连接“结实到位”。再比如拧到位:在总装线上用EC电动扳手(电子控制扭矩工具),每颗螺栓的拧紧力矩都有电子记录并可追溯,拧不对会自动报警。还有,细节护航:车内平头螺钉替代尖头,极端碰撞时不易造成二次伤害;密封件/底盘件做长期耐久验证。
这些“看不见”的坚持,换来“看得见”的麋鹿测试(高速紧急变线稳定性)与高速巡航信心。开着稳、用着久,这就叫看得见的确定性。
(小贴士:EC电动扳手像“黑匣子”,记录你车上每颗关键螺丝“当时到底拧了多少牛米”)
问:年轻化容易跑偏,你们如何做到“好玩但不轻浮”?答:用真实与幽默讲清楚事实。比如捷达VS8上市发布会,我们居然做成一场“吐槽大会”——高管、工程师、供应商、车主同台将VS8车型的优缺点摊开说。笑点有,但每个笑点背后都有知识点与解决方案:为什么底盘稳?为什么避震要这样调?哪些地方听了建议已经改?观众笑完会点头——“这车我懂了,也更信任了。”
问:销售渠道商怎么同时顾上下沉和一二线?答:分为两条腿走路:首先,市场下沉端:保留并升级县域触点,做上门试驾/上门交车,甚至在一些地方办交车宴。买车是人生大事,我们把仪式感与服务做到家门口,口碑飞轮比单次让价更长效。一二线城市:布局城市体验店、共享周边资源,让年轻用户在商场就能遇见捷达;传播上讲“高性价比 × 可靠品质”,将技术话翻译成生活场景(例如“周末露营一箱油能跑多远、后备厢能装什么”)。
问:内容传播该怎么做,才能防止“一时流量热闹”?答:我们有一个整体架构,搭了一个“四方共创”的内容池:官方母账号定调性与事实边界;经销商做本地化内容节点(负责播报真实路况、真实价格、真实交付);内部创作者小队把复杂卖点编成段子/短剧/科普;最后,车主共创则提供长周期口碑与真实使用。与其押注一条爆款,不如跑出持续、稳定、多点渗透的“信息灌溉”。
问:总部放到成都,这对用户而言会有啥好处?答:第一,响应更快:用户在西南的意见,第二天就能进到项目群里讨论; 第二,更接地气:成都聚集了大量新媒体人才,讲车更有网感,但我们给他们配上工程师,保证有趣不失真; 第三,交付体验更顺:离工厂近,热门车调拨、个性化配置排产都能更灵活。
问:能不能说几个“用户眼前一亮”的小变化?答:举例三件真实发生的事来说明吧:第一个,“三明治讲车”:每条短视频只讲一个核心功能,上层是用户痛点、中层是工程原理、底层是实际场景,90 秒看完“既懂又会用”。第二,“一键上门试驾”:在部分城市,用户点一下预约,离你最近的门店直接把试驾车送到你小区门口。第三,“老友日”:老车主带新朋友来店共享福利,技术经理开“你问我答”小课堂。不是“拉人头”,而是把真实体验摆上台。
问:捷达想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价值”?答: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有事找我。你在意安全,我用硬骨架和拧到位回应;你在意省心,我把服务做到家门口;你在意被理解,我用你听得懂的语言讲车。硬,是底气;被在乎的感觉,是提供情绪价值的温度。
采访后记|汽车华尔街 傍晚的成都,生产线上一台台捷达VS8缓缓驶出。你会发现,这家“老字号”不再只靠情怀:其硬底子依旧令人放心,人情味又使人愿意留下来。它嗓门没那么大声,却在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重新走进年轻人的车库。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捷达正在将“经典”变成一种持续的确定性——这才是它焕新最动人的地方。
来源:汽车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