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合肥市民王女士就经历了这样一幕。起初家里有人有一些感冒的症状,之后家中3个月大的宝宝似乎有些“不对劲”。一开始孩子只是有些咳嗽、流鼻涕、低烧(约38.3℃),在医院开了一些药。然后三天后,宝宝情况有了变化,出现呼吸费力、夜间有“呼哧呼哧”的喘憋声、吃奶也
908新媒体从合肥市卫健委获悉,从9月下旬开始,合肥市出现不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例。往年,它的流行期从10月中旬开始,今年流行期有较明显提前。
近日,合肥市民王女士就经历了这样一幕。起初家里有人有一些感冒的症状,之后家中3个月大的宝宝似乎有些“不对劲”。一开始孩子只是有些咳嗽、流鼻涕、低烧(约38.3℃),在医院开了一些药。然后三天后,宝宝情况有了变化,出现呼吸费力、夜间有“呼哧呼哧”的喘憋声、吃奶也变差的症状。王女士急忙带着孩子再次来到医院就诊,经医生听诊,发现孩子肺部已有明显喘声,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和病史,之后通过咽拭子PCR检测,很快证实了合胞病毒感染。
“近期门诊量较前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仅安徽省儿童医院增幅就大约在20%到30%。”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主任医师王玉告诉记者,“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看咳嗽的小婴儿,王玉医生介绍,患儿通常起病时类似普通感冒,有流鼻涕等症状,但后续咳嗽会逐渐加剧,并伴有喘息和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较为典型。
在上海,不少网友也发文称孩子中招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孩子因此住进ICU。记者从上海市儿童医院获悉,近日因发热、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前来急诊就医的儿童比9月底高出了30%左右,而近期呼吸科病房里阳性率首位的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中最小的才1个多月。
医生介绍,前天接诊到一例5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小患者,一问发现家中外婆、妈妈等也都有感染症状。
门诊病例来看,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孩子大多为轻症,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到2周内可痊愈。不过,6月龄以内早产儿、免疫力较弱的少部分患儿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中重度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等疾病,甚至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RSV感染的危害并不会随着宝宝出院而完全消失。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一次感染,可能影响孩子长期的呼吸健康。
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何如此“凶悍”?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治?合肥市卫健委请来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儿科主任医师潘军平,带大家全面了解。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感染后可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不同临床症状。
该病毒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高危人群主要集中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RSV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体,尤其对6月龄以下婴儿危害显著,住院和重症风险较高。此外,婴儿期感染RSV可能增加后续反复喘息、气道高反应乃至哮喘的风险,值得家长高度重视。
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
RSV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肺病毒科,仅有1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病毒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物品间接传播。我国北方地区流行季节主要为冬春季(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南方地区高峰多在冬季或潮湿雨季;其他时间为低水平流行。
RSV潜伏期为2-8天(平均4-5天),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呼吸道排病毒时间持续7-10天。其致病机制主要涉及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后续气道高反应。
易感人群与高危因素
人类对RSV普遍易感,约66%儿童在2岁前曾感染过该病毒。由于感染后不能获得永久免疫,反复感染常见。重症高危人群包括早产儿(≤32周)、低出生体重儿、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神经肌肉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需注意的是,健康儿童也可能出现重症表现。
临床表现
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6个月内婴儿,常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
发病初期2-4天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随后迅速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感染表现,可能伴有呼吸费力或喂养困难。体征包括呼气相延长、双肺哮鸣音和/或湿啰音,严重时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和脱水。
2岁以上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和发热,也可发生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呼吸道外并发症:包括心脏表现(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惊厥、脑病或脑炎)以及肝脏损害等。
诊断与检查
在RSV流行季节,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明显咳嗽或喘息症状,伴或不伴发热,均应考虑RSV感染可能。若出现精神差、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发绀、脱水等表现,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
现有检测方法包括呼吸道标本的RSV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抗原和核酸检测是快速准确的方法。由于婴幼儿体内可能存在母传抗体,且RSV可反复感染,血清学检测对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
治疗与护理
家庭护理:
对RSV感染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要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使用时间及次数。如患儿有明显不适,家庭中有非处方药物可以根据患儿的表现适当选择,但发热超过 38.2℃、患儿有不舒适时,可临时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在家里护理RSV感染患儿,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鼻腔分泌物多时,可用湿布或棉签清理鼻涕;对于痰多的患儿,要定时翻身,自下而上轻拍背部,并鼓励患儿咳嗽,以便把痰咳出。
(2)喂养和饮食喂奶时每次不能过饱,主张少量多次,喂奶后避免挤压胃部,给予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RSV感染患儿由于呼吸频率快,不显性失水明显增加,机体水分减少又会造成痰液黏稠无法排出、阻塞呼吸道,从而病情加重,因此要多饮水。
(3)观察病情变化:儿童特别是年龄小的婴幼儿病情变化比较快,在家庭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状态及进食水情况,有无气促、气急等呼吸费力、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如果出现这些表现要及时就诊。
(4)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儿,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囊性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建议在家庭中使用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以便早期识别疾病是否加重。
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就诊:感染者出现了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的表现,如喘息、剧烈的咳嗽、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甚至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脱水等病情严重的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前患儿没有下呼吸道感染或没有病情严重的表现,但存在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或重症的危险因素,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6月龄以下婴儿、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囊性纤维化等慢性肺疾病,或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住院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吸氧、呼吸支持等。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考虑雾化吸入干扰素。RSV感染本身不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使用。
预防措施
社区预防: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避免烟草烟雾暴露;流行季节增加通风;减少高风险婴儿聚集场所暴露;勤洗手、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咳嗽卫生习惯。
特异性预防:对RSV流行季节出生新生儿和即将进入第一个流行季节的婴儿,可注射尼塞韦单抗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综合:908新媒体 急先锋工作室 合肥市卫健委 新闻晨报 安徽省儿童医院
来源:光明网